李竹姗,吴 琼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人民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坚实基础和保障。
《尚书》中所提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民本思想最初的体现。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和发展。
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表达了与国家和国君相比,百姓更为重要的民重思想。《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拥护度。将人民群众放在重要位置,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民富国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人民的生活条件富足,民心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为人民谋福利,保障好民生是党的工作要领,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谋福利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各项惠民为民政策的积极落实。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关注人民物质生活到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人民观中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坚持对已有的科学理论继承和创新,才能使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习近平人民观有着坚实的理论本源。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创造了历史,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构成。随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决定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正是广大人民群众。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认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展开都离不开人民群众。
邓小平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要推进党和国家生活的民主化,加强民主制度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党和人民二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党的一切工作为了人民,代表人民。
胡锦涛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人民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创新发展,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五位一体”战略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将人民的利益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位的建设相联系。习近平人民观深刻贯穿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全部实践之中。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站在人民的角度,代表人民的立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努力奋发坚持不断推进各方面的深化改革,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为实现中国梦奋斗。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果来自于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作为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加强政治建设坚持的根本原则。
2.坚持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成效的评判者。坚持人民立场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的根本环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是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根本保障。
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部署,涉及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活动的核心位置,加强社会物质资料分配的合理性,维护社会经济公平正义,从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注入了灵魂。摆在首位的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作为内在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再生产。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开放是解决内外联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本质要求,一切发展的目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人民共享一切发展成果。做大并且分好这块“蛋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建设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发展局势,将新时代的人民需求与社会建设的战略实践相结合,将民生问题作为着力点。解决好社会问题,处理好社会关系,将人民的需求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导向,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
1.解决民生问题,维护人民权益。解决民生问题,保障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建设等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使得我国社会建设的制度和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民,社会建设的目的则是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收入分配、劳动保障与监督机制。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完善与健全医疗、健康、养老等保障机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人民的权益,将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维护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解决好人民的诉求,维护好人民的权益,才能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灵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1.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驱动器,是推动民族振兴的主要力量。一个自信的国家一定拥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充分自信的人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舞台上,国家的强大不仅要拥有雄厚的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也同样必不可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和变革的过程。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凝聚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增强文化自信,创造出服务人民,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从国家层面来看,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整体方向。为人民创造深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构建民主政治体系,维护人民的权益。各方面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自由平等。维护社会公正、加强社会法治建设,事关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从个人层面来看,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公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诚信、友善是作为新时代公民应当遵守社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而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代,习近平将其人民观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融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1.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着力打造美丽绿色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为人民打造美丽绿色的生活家园。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策略和制度安排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环境。
2.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践行者。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增强环保意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生态自觉,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3.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坚持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造福人民,加强社会共建共享。“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生态问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习近平人民观结合实际,将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人民观高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美丽强国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