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莉
(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为响应这一号召,进一步强调了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突出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于是,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各种形式广为开设艺术类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感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歌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民歌,对于实现文化繁荣、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播的阵地,在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皖北花鼓灯与池州罗城民歌被誉为安徽的“北舞南歌”。本文以池州罗城民歌为例,研究民歌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罗城民歌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市,在贵池区罗城村以及周边等地盛行。罗城民歌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年间,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中,有两处提及池州民歌,而“秋浦”就在今天的池州市贵池区西。罗城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山中即兴创作即兴演唱而成,唱出了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唱出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范,唱出了皖南村落文化特色,唱出了中华传统美德。在20世纪70年代,罗城民歌从乡间地头唱进了中南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甚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走向世界。
罗城民歌是安徽民歌的代表之一。罗城民歌具有以下特点:(1)蕴涵丰富,能够与时俱进,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从音乐体裁上可以将罗城民歌分为小调、山歌、号子等;从内容题材上可以将罗城民歌分为生活歌、时政歌、劳动歌、儿歌、情歌等;从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时代上可以将罗城民歌分为“新民歌”和“老民歌”。(2)音乐特征接地气。音乐风格细腻优美,音域不大,旋律以级进为主,调式为五声徵调式。(3)演唱方式接地气。罗城民歌以本嗓演唱为主,且用方言演唱,便于老百姓传唱。例如,罗城民歌的经典作品之一《洗菜苔》,作品曲调平缓,旋律优美,节奏较为规整,富有歌唱性;由于音域不宽,基本采用真声进行演唱。歌词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现状,进一步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罗城民歌才能在民间流传下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民风民俗,塑造了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民间音乐里有着重要影响,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传承和发展的地点看,罗城民歌的表演主要在池州地区进行,除了当地群众的自我娱乐外,还在当地举行相应的文化艺术节和民歌春晚,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罗城民歌虽然属于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但由于流传的地理位置有限,使得罗城民歌失去了为更多人聆听、学习和演唱的机会。
从传承和发展的组织看,池州市罗城民歌传习协会和池州市罗城民歌研究会已经成立,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为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传承和发展罗城民歌要求罗城民歌传习协会和池州市罗城民歌研究会加强理论研究,为传承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广泛开展活动,增强罗城民歌的影响力。
从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看,只有个别小学进行了罗城民歌的课堂音乐教学,主要靠传承人对学习者的口口相传,而学习者主要是附近的村民。罗城民歌因口口相传,导致歌词、曲调误传,甚至因为没有文字及时记录,又没有音像和影像材料,导致有些民歌失传。
从传承和发展的受众看,除了中小学生外,还有不少年轻人。但年轻人很多到外地工作或者上大学,脱离了罗城民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同时由于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群体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民歌文化受到冲击,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使得罗城民歌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从创新发展上看,罗城民歌属于地方民歌,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实践,然而,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劳动环境已经时过境迁,罗城民歌要求在劳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歌词与时俱进,曲调、配器创新。如何在现实环境下创新罗城民歌,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播的阵地,对于传承与发展罗城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高校教师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很好地研究罗城民歌;高校有开展罗城民歌活动的文化需要、场地基础、人员基础和设备基础。第二,高校音乐专业人士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录制和传播系统视频学习材料,培训优秀的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教师;同时高校音乐专业人士可以做采风、记谱记词、拍音频视频、资料搜集及整理等相关工作。第三,高校可以大力宣传罗城民歌网站和App,并开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还可以通过文化橱窗、档案馆、图书馆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罗城民歌;同时对于如何融合其它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传播,相关专业人士可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第四,对于罗城民歌创新,高校音乐专业人士以其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基础好、敢于创新的特点,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高校师生人数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可以扩大罗城民歌的流传区域和传承人数,提高罗城民歌影响度。
高校传承与发展池州罗城民歌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可以促进高校师生了解和欣赏罗城民歌文化,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和美感。高校师生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会发现民歌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不同,兼容并包,深刻体验不同的美,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和美感。第二,可以增强高校师生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的意识。罗城民歌是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之一,加强对罗城民歌的学习,是对其的保护和传承。高校师生在学习罗城民歌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其不同寻常的美,意识到其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更会增强高校师生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的意识。第三,可以提高高校师生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师生在学习和演唱罗城民歌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使得罗城民歌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第四,可以促进高校师生精神面貌的改善。一方面,罗城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情况下,人们自信、乐观和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高校将罗城民歌文化中积极的人文精神推广至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塑造师生积极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在学习和演唱罗城民歌的过程中,会发现罗城民歌文化和其他音乐文化不同的美,有利于培养自己兼容并包、宽容、理解的精神品质。
第一,完善音乐类专业结构设置。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罗城民歌,有音乐类专业的高校可以增设民歌专业,再设不同的专业选修方向,其中有罗城民歌专业方向;或者仿照安庆师范大学设置了黄梅戏专业,池州学院等地方高校可以设置罗城民歌专业。此专业或此专业方向应开设罗城民歌音乐特征、演唱、传承与发展等相关课程。在众多师生的努力下,深入挖掘罗城民歌,提升罗城民歌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罗城民歌。
第二,课程开设的合理性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罗城民歌的效果。在音乐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开设罗城民歌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邀请优秀传承人给音乐专业师生授课和指导,以培养大量优秀的罗城民歌的音乐专业人士。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培养专业学生的演唱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罗城民歌教学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可以开设罗城民歌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在非音乐类专业学生中普及罗城民歌,切实提高罗城民歌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度。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要注意课程的普及性。
有音乐类专业的高校可以创立民歌研究会及民歌推广协会,加强对罗城民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民歌研究所为罗城民歌的发展作理论研究,民歌推广协会为罗城民歌的发展作实践推动。可以选用有较强科研素质、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成为研究会的研究员,长期、系统地研究罗城民歌,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普及性讲座;可以选用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成为罗城民歌推广协会的会员,推广协会的会员可以协同相关人员定期开展推广罗城民歌的活动,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罗城民歌的活动(如罗城民歌文化节、罗城民歌比赛),以及通过文化橱窗、档案馆、图书馆、校报、黑板报等加强宣传罗城民歌,提高罗城民歌的影响力。
第一,培养合格的师资。要实现罗城民歌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合格的罗城民歌的师资非常欠缺,影响了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可以聘请罗城民歌的传承人给教师单独指导,教师就可以和传承人面对面解决一些疑惑的问题。再次,应支持教师到罗城民歌流传地采风,近距离学习罗城民歌,为传承与发展罗城民歌奠定基础。
第二,编写合适的教材。高校可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合适的教材,促进罗城民歌的教学和传承发展。在教师讲解后,学生应能够看懂教材。教材在编写后,应适时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
第三,完善其它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时,除了教材外,还应配备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学习网页。为促进罗城民歌的教学,高校音乐专业人士应录制和传播系统视频学习材料,同时可以做采风、记谱记词、拍音频视频、资料搜集及整理等相关工作。这些教学资源的完善,将有助于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创新教学方法。若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无疑会逊色很多。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很多罗城民歌(如《洗菜苔》《插秧号子》等),描写了很多动作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演唱,这样学生声情并茂,教学气氛活泼有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演唱效果,并提出改进方法,相互鞭策,相互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现场录制学生演唱的视频,并当众播放演唱视频,纠正演唱方法;教师也可以将优秀的演唱视频放置学生学习QQ群或微信群,提前让学生预习或者课后复习,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第二,实践教学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理解和演唱罗城民歌。教师可以组织学习罗城民歌的学生,到罗城民歌流传的区域进行采风活动,搜集相关民歌,与艺术家们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并进行整理。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罗城民歌实践活动,如专场罗城民歌音乐会和讲座;可以到相关单位和乡镇基层组织进行罗城民歌演出。总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演唱罗城民歌。
第一,要培养合格的罗城民歌后继人才,需做到以下四点: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罗城民歌的音乐地位,让学生情不自禁以罗城民歌为自豪;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罗城民歌的传承现状、困境,唤起学生传承、发展罗城民歌的意识;再次,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罗城民歌传承与发展对学生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后,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民歌创作方式、创作技巧等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发展罗城民歌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罗城民歌,必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首先,在音乐织体上,将罗城民歌与合唱、重唱等表演形式结合起来,利用多声部的音乐特点,增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效果;其次,改变传统单一的本嗓式唱法,将科学的发声方法融入到民歌的表演中去,提高专业性和艺术表现力;再次,在不改变歌曲内容和意境的情况下,适当地将晦涩难懂的方言土话进行一些修饰,以利于传唱;最后,可以与时俱进创作一些新的罗城民歌的歌词和曲调,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第三,为了更好地让高校师生接受罗城民歌,可以尝试和其它体裁的文学艺术形式混合使用。相声、小品、流行歌曲等是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可以将罗城民歌结合这些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如何融合其它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传承与发展,有关专业人士可以展开理论研究,同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探索融合的技巧和经验,并上升成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池州罗城民歌是安徽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在当前艺术教育背景下,高校传承与发展罗城民歌,不仅能弘扬与发展传统音乐文化,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感。因此,地方高校与罗城民歌专业协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等多方应协同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罗城民歌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使罗城民歌之花在象牙塔内永远盛开,香味久远,溢出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