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茹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21)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三架马车之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日趋完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教育,构架体系化教育路径,提高合作办学模式下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经常被看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享有先行先试的“特区”政策,但是必须明确的是中外合作办学是党领导下的合作办学,党的领导没有特区。办好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合作办学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又处在中西对比的前沿阵地,面对制度比较、生活方式差异、价值观交锋等问题,更容易受到西方普世价值等思潮的误导,甚至产生盲目的崇拜,造成民族国家意识逐步淡化,爱国主义情感遭到消解。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题中之义,推动合作办学学生既能出得去、飞得高,也能回得来,干得好。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增加,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对我国内政问题指手画脚;扶植意见领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激化社会矛盾,而学生群体因易受煽动、思想还不成熟,经常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主要争夺群体。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意识形态斗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的认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学业进步及个人发展上缺乏动力压力,选择在家庭的庇护下躺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矢志砥砺奋斗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不断增强学生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伴随综合国力跃升、国际视野的开阔,“东升西降”的世界发展大趋势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国民的自信心,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着坚实的制度支撑、生动的现实素材和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然面临着吸引力不强、时代性不强、体系化不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在理论和实践中予以破解。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灌输形式的显性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有些学生甚至天然地对说教带有抵触、对抗心理。在网络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零零后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这种单项信息传递式的方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需要。此外,中外合作办学融合中外办学理念,多采用过程化考核,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习惯了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合作办学学生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内容更加缺乏学习兴趣。只有将理论教学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相结合,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才能充分激活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现实性,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应当更新,立足学生思想新动态,广泛运用新素材,但是事实上许多高校思政课堂对于爱国主义的讲授单薄空洞,有的不知所谓,有的举例生硬或是脱离时代,更有甚至对于教学采取放任的态度,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脱节,与时代发展脱钩,思政课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水课”,难以完全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时,面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应当在内容设计上加强国家安全、中西比对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现阶段很多课程仍然是采取一招鲜的方式,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事而新。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但是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培养期间都会前往外方院校接受至少1年的教育,双校区成为合作办学的典型特征。伴随空间转化而来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中断。受到政治、经济、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合作院校一般不会外派辅导员随同学生赴国外进行教育管理,构建四年一贯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受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学生跨国交流时是受到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冲击最为强烈和集中的阶段,正是需要爱国主义教育做好教育引导的阶段,却也往往是爱国主义教育缺位的阶段。如何有效利用国外复杂环境对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外合作办学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的新问题。
除了上文所述家庭条件普遍优渥外,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其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办学模式学生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多从个体得失好恶出发,在公共事务上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2)规矩意识淡薄,易冲动。个性鲜明,比较排斥束缚和管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煽动。(3)对西方制度社会人文有求知欲望。选择报考中外合作办学的许多学生本来就对西方社会抱有好奇甚至向往,这种感受会在中西联合培养中逐渐加深。(4)功利主义思想突出。对于对学分绩点影响大、对国外大学申请有利的课程非常重视,忽视道德品德建设。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所指出的,想要完成任务,就要解决好桥或船的问题。任务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下爱国主义教育,明确路径就是过桥或渡船,路径得当,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做好爱国主义重在系统谋划、区分层次、强化保障,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构建四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体系,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理念认同、情感共鸣、意志养成及行动自觉,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及实效性,引导青年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融入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世界担当上来。
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认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阶段。爱国主义情怀不会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不断生成深化的,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通过理论阐释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与理论认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三者的统一性。加强理论认同,要注重显隐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中外合作模式下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思政课要主动融入中外合作办学过程化考核,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谈论式,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第二课堂应当与第一课堂打好配合,及时补位,以隐形教育为主,增强学习效果。组织成立学生理论宣讲团,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红色电影观影、祭奠革命先烈等活动,让学生在浓厚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和浸染。
培育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厚重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核心在于正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构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关键在于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使青年学生持久深沉地浸润其中,进而不断增进爱国主义的共情共鸣。(1)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挖掘不同时期爱国主义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以真挚的爱国情感感召人心,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钱学森、黄大年等海外留学归国知识分子代表,让学生在身份和经历共性中更有力地加强情感共振。(2)要抓好关键节点增强效果。利用好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庆日等一以贯之地组织好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通过仪式感强化情感渲染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要开展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营造线上爱国主义精神家园。除爱国主义线下教育活动外,精心设计线上爱国主义活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采用网络微电影、思政教育专栏、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
培养不以时间、空间、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稳定、持久的爱国意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巩固阶段。这种意志的养成能够有效避免思想动摇和情感失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处于中西对比、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更要引导学生坚定爱国意志,不能被境外敌对势力诱惑转化。(1)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基本上都具备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由于思想不成熟,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受到煽动甚至利用,如一些非法境外非政府组织打着资助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的旗号,本质上是利用学生激起社会矛盾,窃取国家秘密。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辨别风险,有效应对风险。(2)要加强四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零零后学生是在中国繁盛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没有直观感受,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在今昔对照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力行。(3)要加强国际视野教育。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担当;正确认识中西政治制度差异,利用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等生动素材,不断坚定“四个自信”。(4)加强制度建设。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导班子层面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显著地位,制定完善合作办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文件,明确对学生思想政治模块特别是爱国主义模块的积分要求,并将其与入党推优、奖学金评议及毕业条件挂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爱国主义教育的队伍当中。
增强学生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自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要充分挖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特色实践活动,避免实践活动走空走虚,缺乏实效。(1)将爱国主义融入党团建设中,精心设置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主题,利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根据地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交互环境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浸润。(2)使学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实践者。发挥中外合作办学跨国学习的特点和语言优势,搭建跨国文化交流桥梁,借助自身优势向国外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中国,在身体力行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3)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城市、机关、工厂等,使学生在亲身的参观和交流中切身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精神风貌。结合专业特点及国家发展要求,精心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来看是由浅入深,逐步引向深入,但是事实上各环节并不是渐次依序推进,其中也存在着交错和穿插。正确认识四个环节的关系,努力构建“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体系,对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