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021-11-12 02:17马朝敏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4期

马朝敏

(四川省阿坝州委党校,四川马尔康 624000)

科学社会主义信念对于中国社会解放起到了极为关键的鼓舞作用,为我党新社会的建立提供思想支撑,不仅如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最初指引,鼓舞党和人们为富强民主国家的建立作出卓越贡献。在科学社会主义引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世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和凝练,必将对中国新时代发展作出正确指引,带领人民进入社会发展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及特点

1.1.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无产阶级解放学说,是理论体系、模型及实践模式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总结,其中不仅包括哲学以及经济学相关内容,还将行为科学和社会管理学等理论涵盖其中,真正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1)原理设计部分;(2)应用设计部分。前者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社会主义初始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指导作用,是所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依据;后者是所有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者合作完成的实践设计,是在各国发展实际基础上形成的用于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的应用设计。就二者关系而言,前者是核心原理,起主导作用,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指导人们进行建设实践的应用设计,二者在人类社会建设中缺一不可。

1.1.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点

(1)引导性。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社会进行现实考察和调研中得出的理性结论,具有实践依据,而非纸上谈兵,因此实践性、可行性更强。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愈发显示出真理性,因此备受无产阶级青睐,无论在思想上亦或者是行为上都起指导作用,更是成为无产阶级一切行动的信念支撑和动力源泉,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从社会主义信念中获取前进动力和方向指引。在社会主义引导下,众多无产阶级工作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国家建设指导思想,并实现了自理论至实践的伟大飞跃。

(2)先进性和纯洁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该理论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并在19世纪形成了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独属于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并成为了推翻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3)自律性。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以自律性为主要特点,这是因为作为信念,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引导个人和国家成长、发展,同时也对其发展方向起制约和约束作用。个人会因为信念的产生发挥无限潜能,而信念的约束力同样不容小觑。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就是将信念的作用放大至整个国家和社会,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引导下也会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信念对于整个无产阶级主体的引导和约束,无论是自甘奉献、坚韧不屈亦或是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皆是其中的最佳体现。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及特点

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顾名思义,在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根本性质,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实践要求。

1.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支柱地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其中无产阶级为先进阶级,共产党为阶级领导者。自实践内容来看,共产党人确实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推动者和指挥者,对于运动进程最为了解,理论上应在各国政党中始终处于核心组成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石,指导着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持续向前,并为其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尊重中国发展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2)以人民群众为服务的核心。与其他政党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最大区别在于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关键内容。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我党政治本色及根本宗旨,这一价值观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集中体现。

(3)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是指挥人民进行革命的重要支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封建主义在晚清时期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先进思想,但是脱离中国发展实际,不符合当时民众利益需求,因此并未得到群众支持。同时,该部分群体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托的仍为封建统治者的强制力量,决定了此部分封建官僚无法带领中国实现新的发展,具备明显的阶级脆弱性和妥协性;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模仿西方宪政实施君主立宪,但是该部分群体依然具备软弱性、退让性;而南方革命党人实现了对封建政府的推翻,但是其消极退让也使得民主革新成为空谈,最终被北洋军阀抹杀;中国国民党在一段时期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民众支持,具备一定群众基础,但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后皆显示出了其军事独裁等诸多缺点,制宪大会上更是将其发展至顶峰,主张实施一党专政。不仅如此,国民党政府视民众苦难于无物,将自身利益作为首要思考标准,发动内战,将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再次置于纷乱的战争洪流之中。这不仅显示出了资产阶级的腐朽和虚伪,也使其彻底丧失民心,因此其政权建立必然失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带领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实现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最终在1949年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

1.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实践中遵循自应然至实然的发展规律,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尊重中国特色发展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发展需求,同时也遵循世界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应然性,同时又具备实然性。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体现

2.1 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所谓民主就是专制的反面,是多数人进行的政治统治。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民主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同样不是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少数人的民主,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压榨和统治。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人类彻底解放进行了战略目标的制定。其中首要也是关键一步就是将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实现多数人的民主。《共产党宣言》具体阐述了民主实现的途径,且二人终其一生都在为民主的实现提供指导力量,而在之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中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潮流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社会主义的生命便是民主,民主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一步。

2.2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最终追求,是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诸多论著中均有详细体现,而无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共产党宣言》,亦或是《资本论》或其他论著,其基本思想虽表述略有差异,但是内核却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不同于但丁认为的社会就是一部分人统治、一部分受难的思想,恩格斯坚持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才应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致力于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为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最终要义,这一思想也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始终。

2.3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具备一定的民主,但是社会却始终存在被压迫者,社会也被划分为不平等的各个层次。因为饱受压迫,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存在民主斗争,但是斗争的不彻底会使得统治者通过多种途径对自身统治地位进行巩固,加大压迫力度。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其背后的问题和压迫同样不容忽视,资本对于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已经发展至畸形阶段。无产阶级运动是多数人的民主,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因此不存在社会分层,目的在于建立能够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民主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统治者。

2.4 科学文明

科学文明是文化领域中的社会主义追求,究其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通过对于科技的使用极大提升大众生活水平,造福大众。另外,科学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群众在进行社会建设以及日常生活中劳动负担的最大化减轻,提升社会生产财富。对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说,革命不仅意味着同旧有所有制的决裂,同时也意味着同相关生产理念等的决裂,在新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属于共产主义的精神文明。

2.5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领域追求的一种体现,人类发展至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圣西门、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成功克服其理论缺陷,摆脱历史局限性,创造出马克思主义最为成功的理论内容: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最终阶段将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未来社会将在无产阶级建设下实现旧的国家机器的打破和私有制的消灭,在这个社会中,阶级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城乡间的差别将消失,全体劳动者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人们在此社会中各取所需,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6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追求的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分配极度不均,少数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社会财富和人类劳动成果。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可能通过生产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同时还能够让任何人都能够在学习、智力、体力方面得到使用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诉求,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广大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其吸引至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动力。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及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践发展而来,遵循的是核心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上文所说,基本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即国家繁荣,是人民群众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梦想;民主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也是其重要标志;和谐即社会稳定,人们衣食住行得以满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由是人民心之所向,是思想和意志的不被拘束;平等是公民在价值取向和法律等方面的没有偏倚;公正就是公平、无争议;法治是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条件,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爱国是任何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是对祖国情感的表达;敬业是公民职业精神的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即在为人处世中保持诚实守信;友善是人与人间良好关系的表达,人际间和谐共处,相互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起极为关键的作用,是公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指向和精神支柱,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完善,还能够起到推动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作用。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

3.2.1 统领范畴:以人为本

所谓统领范畴,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集中体现的、对其他基本范畴进行总体概括的思维逻辑范畴。统领范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为体系总纲领。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谋利益,将人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满足作为目标,全面实现人的发展,为人民政治权益、经济权益以及文化权益提供切实保障,争取让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位人民群众。以人文本这一统领范畴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加以吸取的观念总结。究其原因,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就是对于人的地位的肯定,是社会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3.2.2 基本范畴

(1)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核心所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否是社会主义同其他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点。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本质规定,单纯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不是现如今国际价值观重点所在,在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冲突中,贫富差异带来社会矛盾占据主要地位,其中既包括国家内部物质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均,也包括大国霸权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物质资源的强占。物质利益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若发展思想脱离物质发展则也无法实现发展的科学合理,而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正是无产阶级对于物质发展的尊重,是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利的表现。

(2)科学文明。科学文明在核心价值观中占据重要位置,科教兴国更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我国自建国起就将科学文明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目前更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各发达国家造成的压力同样不容小觑,我国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科技发展,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取更大发展优势。

(3)民主法治。民主是社会政治领域最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之一,是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建立健全民主法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需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

(4)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体现还在于对于和谐共生的坚持,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观中占据基础地位。追求和谐的目的不仅在于谋求更好发展,更在于实现共生,不仅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还是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其中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共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和谐与共生的坚持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唯有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人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人。

4 结语

科学社会主义是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方向,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指引。我国只有在尊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我国发展实际,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化才能够真正探索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正确道路,进而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