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密码
——202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2021-11-12 01:29:01刘晓斯
民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教育教师

□刘晓斯

2021 年9 月5 日至6 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37 个教师节暨202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吉林长春举行。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悦,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吉林省委会主委贾晓东,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吉林省委会主委薛康等出席开幕式。

围绕“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主题,20 余位与会专家发表专题报告,就“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成长路径”“高水平教师培养体系”“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我国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献言献策。

自2007 年首次创办以来,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已经走过了14 个年头,从“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到“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从“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到“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的使命”,民进始终秉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孜孜不倦致力于推动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师队伍持续扩大但面临多重挑战

此次论坛上发布了由东北师范大学编撰的《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挑战与举措》报告。报告指出,2010 年至2020 年,中国教师队伍持续扩大,但仍面临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差异显著和结构比例待优化等多重挑战。

报告显示,2010 年,中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为1065.87 万人,到2020 年,这一数字增加至1222.81 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1.13%。专任教师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教职工总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中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升。西部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在区域发展方面,中国中部教师队伍薄弱,生师比高于东西部,尤其初中阶段生师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中部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明显高于东西部,成为中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塌陷”地区。在城乡差异方面,农村教师数量尚未满足现实需求,并且在教师质量上还表现为缺乏优质师资,尤其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东北地区教师流失严重。报告还指出,中国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教师群体老龄化现象日渐凸显、小学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师范专业教师比例逐年下降等结构比例待优化的挑战。

要做好教师队伍的保障工作

教师越受尊重,教育越有希望。对于教师这一平凡而又光荣的群体,全社会理应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尊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指出:“要大力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的增长机制;维护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健全完善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对于教师的薪资待遇,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认为:“要明确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预期,例如建立教师工龄15 年的工资增长机制,这对于鼓励教师群体长期、稳定从教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还应该同工作环境的边远艰苦程度成正比,学校所在地越是边远、工作条件越是艰苦,教师的工资待遇应当越高,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教师的生活水平,还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认可机制,让在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更加体面、安心地从教。”

对于乡村教师的待遇,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仅要关注乡村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还应当关注他们的文化境遇和文化生态。他说:“‘文化境遇’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中个体文化生活、物质生活所面临的综合的文化特征。没有一定的优质生态文化境遇,乡村教育的文化认知将会发生偏移;没有可靠的、良好的生态文化境遇,教师的教育情怀就会走向消极。因此,第一要‘正意’,要校正、端正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并且对乡村文化,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价值进行合理的确认;第二要‘提炼’,依托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现代化以及乡土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提炼出积极有效的现代元素;第三要‘重理’,把这些元素重新建构树立,形成一个现实而实用的、理想而又可操作的一个现代化的乡村文化链条;第四要‘嵌入’,把这乡村文化链条重新嵌入到乡村、嵌入到乡村学校、嵌入到乡村教育。”

要注重培养教师人才的职业认同和教育情怀

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事业。三尺讲台上,老师们用粉笔和思想点亮着孩子们的未来。新时期,如何培养出具有更高素养的教师值得关注。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彬分享了一组数据:2021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 万人,其中985 高校总共录取14 万人,两所985 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大概1700 人,占所有985 高校的1.3%。但在这1.3%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走进课堂。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丽昕建议:“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及高考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大多对于职业的选择还不明确和清晰,而从教意愿对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始进行准教师的选拔。”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在师范教育中,还应对准教师的理想信念等进行培养,这也有助于在未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水平教师本身是理论问题,更多的也是实践问题,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为中小学校所欢迎。所以,我们也制定了一个教育硕士项目,帮助原来985学校里面的本科毕业生弥补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情怀,让他们更好地进入中小学校任教。”周彬指出。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的历史任务,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教师培养和发展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多位专家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一组数据对比,邬志辉表示,目前来看,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效果最好。“但现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农村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优秀教师下不去的问题。”邬志辉颇为遗憾地说。

对于这个观点,民进山西省委会委员、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裴秀芳也深表赞同。“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激发他们的教育意愿,要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对乡村的热爱,真正做到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要坚持教师队伍教育的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程,成为教师不是师范教育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因此,对于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培训也应不断坚持和突破。

张志勇认为,教师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价值: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教育改革的社会服务,教师教育专门人才培养。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秉林认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不可或缺。“首先,要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资质要深化研究和规范,教师教育的资源要进行开发和认证,教师教育培养的方案、课程体系等要不断优化调整;其次要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学生中心和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和多元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提出了“互联网+循证教师教育”模式。“循证培养是以问题性、协同性、迭代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借鉴的是医学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学科方法制度的研究,比如教和学的研究,怎么学、怎么教等都需要通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U-D-S(University-District-School)教师共同体”的模式是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基于长期的实践研究总结出的教师发展模式,其指导思想归纳为三个词——反哺、超越和激活。孟繁华解释说:“反哺就是鼓励大学教师通过挂职副校长、年级主任等方式到中小学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中超越教师已有经验,同时激活大学教师的理论创新,这些新的教师教育理论则又会推动中小学教育实践问题解决。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循环往复之间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