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梅清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暂停的发生,会使得早产儿的心动缓慢,血氧降低,从而阻碍神经系统的发育,大脑供血不足[1],容易发生脑室出血、脑积水等情况[2]。咖啡因的作用机制与茶碱相似,其能够刺激中枢神经,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功能,且可以增强膈肌收缩能力,肠道吸收率更高,且药物半衰期长,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3]。而目前针对咖啡因的使用方法安全性研究仍不充分,本文将对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中应用不同咖啡因给药方式安全性进行探究。
在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24例早产儿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12例,胎龄27~33周,平均年龄(30.5±2.1)周;体重2~4kg,平均体重(2.1±0.3)kg;入院17~33h,平均入院时间(21.4±1.4)h;其中男6例,女6例。
观察组12例,胎龄25~32周,平均年龄(30.3±2.2)周;体重2~5kg,平均体重(2.3±0.2)kg;入院15~31h,平均入院时间(21.5±1.5)h;其中男5例,女7例。
组间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早产儿。②所有患者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且知晓相关研究流程。
排除标准:①原发性肺部疾病、阻塞性呼吸暂停者。②心血管先天畸形者。③肺部、气道先天畸形者。④咖啡因不耐受者。
1.2.1对照组患者
常规剂量给药。第一天,给予患者枸橼酸咖啡因(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401),负荷量20mg,每公斤维持量10mg/kg,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24小时之后,更改为5mg,10分钟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患者
进阶法给药。第一天与对照组患者相同,24小时之后,更改为10mg,10分钟静脉滴注,之后每隔24小时给药一次。
医生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涵盖保暖、动态心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监护等,当发现患者呼吸暂停时,要立即拍背 、拍足底,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果仍未有好转,可以给予复苏气囊,同时鼻导管或头罩式继续吸氧。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所有不良反应由医生判断,包括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喂养不耐受、低钾血症和高血糖。
观察组患者发生烦躁不安1例,心动过速2例,喂养不耐受2例,低钾血症1例,高血糖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烦躁不安3例,心动过速2例,喂养不耐受1例,低钾血症2例,高血糖1例,两组对比P>0.05,不良反应物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呼吸暂停在早产儿当中十分常见,病情危急,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呼吸暂停的时间如果较长,那么将会对患者的大脑发育造成影响,使得身体处于缺氧阶段,会对各个脏器造成损伤,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对于呼吸暂停的治疗要及时有效,这样才能够大大降低致死率[4]。拍背、拍足底等方法,均是对患者产生肢体刺激,从而缓解患者的憋气症状,但是这些都是物理方法,相对来讲疗效缓慢。临床上对于呼吸暂停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枸橼酸咖啡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5]。枸橼酸咖啡因对于患者的呼吸中枢会产生刺激,从而阻断腺苷受体,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尤其是膈肌肌力,它的作用与氨茶碱相似,但是安全性更高,因此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
对早产儿来说,咖啡因的使用已经较为广泛,但是不同方法的应用安全性仍有待提高。适当增加咖啡因的剂量,能够提高机体血浆药物浓度,并控制呼吸暂停的发生,降低呼吸机的使用率,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并更好的改善呼吸肌功能。咖啡因能够提高延髓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运动,增加潮气量。此外,它还能够对磷酸二酷酶起到抑制作用,提高血环磷酸腺普水平,扩张支气管,从而对支气管平滑肌起到舒张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它还能够增加隔肌收缩强度,减少隔肌疲劳,增加呼吸运动幅度,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概率。它能够提升儿茶酚胺作用,提升心搏量和心率,从而改善组织供氧量。咖啡因在肠内能够很好的吸收,相对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长的半衰期,无需监测血药浓度。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尽管两种方法都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包括烦躁不安、喂养不耐受、心动过速、低钾血症和高血糖等。但是观察组在使用过程中剂量较大,能够更好的对早产儿进行干预,避免临床应答不充分情况,且维持剂量并未超过药品食品监督局的负荷剂量(10mg/kg)。而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喂养不耐受、低钾血症及高血糖等均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缓解,如利用刺激排便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缓解喂养不耐受情况,适当补钾改善低钾血症,小剂量胰岛素改善高血糖症状等。因此不同给药方法下的咖啡因使用安全性相当。
综上所述,进阶法给药方法可增加早产儿体内咖啡因浓度,在降低呼吸暂停次数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药物使用安全性,适合在临床进行普及和实施,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