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赵玉珠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导致的周身脏器病变。近几年,我国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逐渐增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到了较多人群的关注。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发病率占此种疾病的90%以上。但是在临床中并没有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药物治疗降低其血糖水平,缓解其相关症状,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没有得到控制,所以需要找到有效的降糖方式为患者治疗,从而得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提升耐受性。相关研究发现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 和与其相似的药物能够在使用的时候发挥出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新型降糖药的方向[2]。基于此,对2 型糖尿病应用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与甘精胰岛素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74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7 例。参照组男20 例,女17 例;年龄37~72 岁,平均年龄(58.36±14.63)岁;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6.2±1.4)年。实验组男19 例,女18 例;年龄38~73 岁,平均年龄(59.78±14.76)岁;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0±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WT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2 型糖尿病标准[3]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年龄>18 岁;③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没有使用过胰岛素;④曾经使用过2 种或者以上的口服降糖药物,但是使用3 个月后没有得到理想的降糖效果;⑤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感染疾病、肝肾疾病和肿瘤、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家属或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没有出现中途转院和退出的情况。本次研究已经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54,规格:3 ml∶300 单位]治疗。方法为:甘精胰岛素1 次/d,可选择在睡前21:30~22:00 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为0.2 U/kg,之后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调整用量,一般每3~5 天调整1 次,调整2~4 U/次,直到患者血糖达标,连续治疗12 周。
1.2.2 实验组 给予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商品名:孚来美,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0025,规格:0.5 ml∶0.2 mg)治疗,方法为:为患者皮下注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1 次/周,0.5 ml/次,连续治疗12 周。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进行辅助治疗。根据患者餐后、空腹及夜间血糖水平调整用量,直至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 血糖<10 mmol/L。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BMI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 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BMI 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参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 比较(,kg/m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 比较(,kg/m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组患者发生恶心1 例,呕吐0 例,腹泻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2/37);实验组患者发生恶心3 例,呕吐2 例,腹泻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2%(9/37)。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32,P=0.022<0.05)。实验组患者早期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未经特殊处理,但随着应用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耐受。
近几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多发人群为各阶段人群。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与患者生活水平提升、饮食习惯改变有着较大的关联,也有部分患者为家族遗传相关。也正因为这样,我国临床学者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使糖尿病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得到了较多人们的关注。在患上糖尿病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这时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导致2 型糖尿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缺陷并且发生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出现异常[4]。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且合理的治疗,血糖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控制,会引发糖尿病肾病和视力减退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治疗糖尿病时会使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血糖效果。但是相关研究显示[5],每年大概有10%的患者因为治疗无效而导致病情加重。重组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研究时使用的是重组DNA 技术,属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其所拥有的分子结构是通过人胰岛素改进而来的,将精氨酸增加进去,并且使用甘氨酸替换天冬酰胺,这样就会促使甘精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中可以进行完全的溶解和吸收。除此之外,还将中性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这就使得患者在注射后将酸性溶液中和从而形成微小沉淀。微小沉淀的作用就是将甘精胰岛素的释放速度减慢,从而可以将血药浓度变得更加平稳和持续,不会出现峰值,不光可以将使用药物的次数减少,还可以减少血糖过低情况的出现。一般可以在第一次使用3 d 后使血清胰岛素浓度达到最为平稳的状态,故甘精胰岛素在降糖疗效及安全性上得到了临床治疗的认可。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的代谢疾病,除去胰岛素分泌异常,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同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胰高血糖素样肽1 是一种天然的“促肠胰素”,在实际使用当中可以和胰岛细胞中的受体进行结合,并且对胰岛素分泌形成刺激,这时就会达到降糖的目的。并且与之相似物还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将胰岛β 细胞的功能进行改善等。在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这类降糖药物的时候,能够降低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几率,并且还可以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是一种我国自主研究和制作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已经上市的胰高血糖素样肽类似物一样。但是这种注射液的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可以将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在使用时只需要每周使用1 次,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给药次数,在治疗方面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并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促进其恢复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降糖疗效相当。治疗前,两组患者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BMI(25.02±1.52)kg/m2低于本组治疗前的(26.41±1.28)kg/m2及参照组治疗后的(26.98±1.59)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在控制BMI方面优于甘精胰岛素。
综上所述,在2 型糖尿病治疗中,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与甘精胰岛素降糖疗效相当,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降低体重的效果更加明显,早期有不良反应,但随着应用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