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娟,周雪梅,钱红继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 江苏 南通 220061)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各种心脏原因而导致的一种不可预知的死亡。心源性猝死发生于急性症状开始后1 h(也就是24 h的处方药),患者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就能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性猝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目前已成为临床的热点。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迅速发展,心脏病的总病死率已经下降,但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仍然存在。心跳停止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是猝死的首要表现。其他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病、先天性和获得性QT间期综合征、原因不明的室颤、神经内分泌等都可能导致猝死[1-2]。本研究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根据不同时间阶段采取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取的是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在2020年1月—12月采取的是常规指导联合家属护理干预,纳入实验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家属急救能力、心脏性猝死急救成功率,探析了护理干预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根据不同时间阶段采取的护理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取常规护理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2020年1月—12月采取常规护理联合家属协同护理干预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实验组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2.23±5.21)岁,男:女 = 12:18。对照组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2.21±5.67)岁,男:女 = 11:19。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同意并签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属护理干预。具体方法:第一,成立协同家属护理小组;要实现家属协同护理,就必须在医生、护士、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及家属之间建立共识,提高护理方案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并且保证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家属能够参与到护理过程中来。应加强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体格检查评估,事先告知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及家属急救护理只是掌握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出相关的家属护理方案。第二,基础疾病的控制。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自我保健和饮食等的健康教育,提高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及其家属对猝死高危因素的认识。对预防、用药重要性及用药效果的观察方法进行宣传,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不随意更换、停止使用或更换剂量,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等。另外对于肥胖者,还需要进行恰当的锻炼减肥,一次/d,每次运动30~60 min;食用低脂肪,低盐,高蛋白的食物,戒烟戒酒,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选择相应的饮食方案,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钠摄入。第三,宣传猝死病因和规避危险因素。心脏性猝死的发病原因目前较为明确,主要与急性心理应激、经济社会压力、高血压、暴饮暴食、感染、酗酒、吸烟、大小便失禁、情绪激动、劳累等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导致心肌耗氧显著增加。它可使心脏血容量减少,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阻力,兴奋交感,增加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导致猝死或心律不齐。因此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和保健指导,减轻患者焦虑。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每d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戒烟戒酒。第四,明确心脏性猝死征兆。征兆症状通常为上腹疼痛,心绞痛,冷汗,极度疲劳,呼吸困难,气短,心悸,心悸,胸闷。另外,晕厥是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有晕厥病史的患者,其发生概率为45%,而无晕厥病史的患者发生概率仅为12%。特别是晕厥原因不明的患者,有必要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高危预测。第五,初步急救措施。在心跳停止之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10 s内失去意识。需要及时实施急救措施,否则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生物死亡。所以,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立即抢救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是心肺复苏,抢救的第一步是在10 s内呼叫患者,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反应,如果没有,立即检查呼吸和动脉搏动。判定准确结果后,立即拨打求救电话,请周围人员立即拨打120急救系统,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交替进行。(1)打开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2)胸腔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次数为30∶2;抢救时,将患者枕头脱下,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解开领子扣子、腰带,检查颈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假牙者取出假牙。该患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后压,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置于患者下颌下缘,向上抬高颏部。一只手紧握患者的鼻孔,平静地吸气,双唇紧握着患者的嘴唇,连续两次吹气。放完后松开鼻孔,让口鼻自然排出气体。每次吹一次1 S。(3)观察气管喉结附近2~3 cm,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是否有大动脉搏动,每次10 S。(4)胸腔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在两乳头连接处。按下时,双手掌心置于胸骨按压处,另一掌心置于此手背上,双手掌根沉重,手指不接触胸壁,手臂与胸骨水平垂直。按压者利用上腹部的重量进行下压,使胸骨下沉4~5 cm。按100次,每分钟按100次,按放松时间1∶1。按下要求:部位准确,用力适当,节奏均匀,连续进行,迅速放松恢复胸骨,放松时手掌不离胸壁。
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家属急救能力、心脏性猝死急救成功率。家属急救能力分值(包括对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掌握度、对心脏性猝死发病先兆的掌握度、对患者的日常护理能力、心脏性猝死急救能力,每一项0~100分,得分越高则急救能力越高)。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实验组家属急救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家属急救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家属急救能力比较(±s,分)
组别 时期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掌握度对心脏性猝死发病先兆的掌握度对患者的日常护理能力心脏性猝死急救能力实验组 护理前 45.45±1.72 45.21±1.02 44.52±1.75 45.56±1.04护理后 92.81±4.74 92.12±4.45 92.12±4.01 93.12±4.21对照组 护理前 45.12±1.68 45.13±1.13 44.21±1.56 45.34±1.64护理后 82.34±2.21 81.12±2.41 82.12±2.01 82.12±2.41
干预后,实验组的心脏性猝死发生9例,急救成功9例,占100.00%,而对照组心脏性猝死发生9例,急救成功4例,占44.44%。实验组的心脏性猝死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31,P= 0.035<0.05)。
目前,预测和预防心源性猝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必须依赖于对其实用、灵敏度和正负值较高的危险分层方法。当前,无创心源性猝死危险识别缺乏实用、准确、高效/成本比的方法,影响对心源性猝死危险的及时干预。心脏性猝死主要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其中大多数首先发生于室性心动过速,然后继续恶化到心室颤动。自发性心室颤动的转复极为罕见,因此,决定心室颤动患者能否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发生心室颤动开始到及时进行除颤治疗的时间。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院外心脏骤停的总病死率较高[3]。
心源性猝死的积极预防和急救可有效降低高危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率,而这主要依赖于院外家属的及早发现、辨别和实施急救[4-5]。如果患者家属能从疾病前兆、发现指标、发病时间规律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监测,可大大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并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所以,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做好健康体检,加强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管理,制定抢救方案,调动全民积极性,共同参与,普及家属的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是预防和治疗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措施。
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家属急救能力高于对照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脏性猝死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家属协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家属急救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