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鑫,石静娟(通讯作者),殷 智
(宜兴市中医医院肺病科 江苏 宜兴 214200)
多数肺病都是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1]。对于慢性肺病患者来说,从事任何劳动都非常费力,其原因就是肺泡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比较小,使得血液中氧气浓度偏低,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降低了患者换气功能。此外,因为急性发作导致呼吸不畅,使得动脉氧气浓度降低,并发呼吸衰竭,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机体缺氧、肺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时,一般以解痉祛痰、抗感染、吸氧等方式为主,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但药效持续时间比较短,临床疗效并不理想[2]。近些年来,中医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基于此,本文现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9年7月—2020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90例,依据随机原则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0.24±3.59)岁;性别:女性21例,男性24例;病程最短为3年,最长为15年,平均为(8.16±1.59)年。观察组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11±3.52)岁;性别:女性20例,男性25例;病程最短为3年,最长为14年,平均为(8.01±1.4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即静脉滴注氨溴索(河北爱尔海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62,规格2 mL:15 mg),3次/d,每次30 mg;静脉滴注氨茶碱(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189,规格2 mL:0.5 g),1次/d,每次0.25 g。观察组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西医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中医汤剂配方:鱼腥草20 g,瓜蒌子、茯苓、浙贝母、栀子各15 g,黄芩12 g,陈皮、桑白皮、半夏各10 g,杏仁、炙甘草各6 g,黄连5 g。辨证加减:若患者阴虚,加沙参15 g,麦冬10 g;若患者气虚,加白术、黄芪各15 g;若患者阳虚,加白术15 g,白芍10 g,附子5 g。用清水浸泡文火煎煮,取药汁300 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 d。
以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肺功能、血气指标恢复正常,评定为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肺功能、血气指标有所改善,评定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中医症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喘息,按照严重程度计分0、2、4、6分,次要症状为痰黄、便干、身热,按照严重程度计分0、1、2、3分,评分越低,症状越轻)、血气分析、肺功能为观察指标,并统计对比观察结果。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19.28±2.86 6.42±1.32对照组 45 19.67±2.94 9.16±1.53 t 0.638 9.096 P 0.525 <0.001
两组治疗前血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s, mmHg)
表3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s, mmHg)
组别 例数 二氧化碳分压 氧分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61.83±4.51 42.69±3.06 56.91±3.49 83.94±5.86对照组 45 61.35±4.26 50.34±3.12 56.84±3.67 74.14±5.39 t 0.519 11.743 0.093 8.257 P 0.605 <0.001 0.926 <0.001
针对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气容积,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s, L)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s, L)
组别 例数 用力肺活量 第1 s用力呼气容积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1.32±0.28 2.61±0.38 1.19±0.22 1.89±0.38对照组 45 1.35±0.25 2.12±0.33 1.16±0.21 1.53±0.36 t 0.536 6.531 0.662 4.614 P 0.593 <0.001 0.510 <0.001
近些年来,随着空气污染问题的不断加重,肺病发病率日益提高。经临床研究表明,多数慢性肺病都和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细菌与病毒进入肺部,引发肺部疾病,造成呼吸不畅,甚至引起呼吸衰竭[3]。在临床中,多采用吸氧、祛痰、抗感染等方法进行治疗[4]。在西医治疗中,氨溴索、氨茶碱等药物较为常用,能够快速起效,但疗效持续时间不长,需要长期用药,停药后易复发[5]。所以,在实际治疗中,可给予中医辅助治疗,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以此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肺疾病属于“喘证”“肺胀”等范畴,病机为虚实交杂、本虚标实,治疗应以理气化痰、清热解毒、宣肺平喘为原则[6]。在中医汤剂配方中,鱼腥草、杏仁的作用主要为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瓜蒌子的作用主要为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黄芩的作用主要为清热解毒、燥湿;陈皮、半夏的作用主要为理气健脾、祛湿化痰、消痞散结;桑白皮的作用主要为清热平喘、化痰止咳;甘草的作用主要为调和诸药[7]。本文研究显示:针对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血气分析、肺功能,观察组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有关文献[8]的报道十分接近,由此可以说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在慢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确切,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