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克栋
(茂名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广东 茂名 52500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类型,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若能够有效的重建患者的血运,则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并提升患者的生存率[1-2]。临床中主要使用行急诊PCI术方式进行血运重建,并且在术后需要使患者服用相关的药物,但因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往临床中仅能够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酒石酸美托洛尔、螺内酯、呋塞米、地高辛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并且还能够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3-4]。心肌梗死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衰的不良情况,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不良威胁,目前医生多使用诺欣妥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5]。现报道如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于2018年4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数量各20例与10例,平均(63.5±4.9)岁,心功能KiliiP分级如下:9例患者为Ⅰ级,16例患者为Ⅱ级,5例患者为Ⅲ级;试验组中男女患者数量各21例与9例,平均(63.9±5.1)岁,心功能KiliiP分级如下:8例患者为Ⅰ级,15例患者为Ⅱ级,7例患者为Ⅲ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家属知情并赞同研究使用药物。排除标准:①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②患有心原性休克、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③中度或重度的肝功能不全。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酒石酸美托洛尔、螺内酯、呋塞米、地高辛等药物,均采用口服方式,1次/d,剂量分别为100、20、47.5、20、20、0.125 mg;同时为患者使用雷米普利药物,采用口服方式,2次/d,剂量为2.5 mg、均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试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诺欣妥(国药准字J20190001,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00 mg)药物治疗,采用口服方式,2次/d,50 mg/次,根据血压情况,逐渐加量依据患者的实际差异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均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
(1)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F、LVEDD、IVST、LVPWT、LVESV、LVEDV、BNP水平的变化情况。(2)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低血压、心律失常、血管性水肿、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F、LVEDD、IVST、LVPWT、LVESV、LVEDV、BNP 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的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SV、LVEDV、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IVST、LVPWT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F、LVEDD的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F、LVEDD的变化比较(±s)
组别 例数静息心率/(次•min-1) 收缩压/mmHg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 30 89.43±4.79 66.18±5.06 149.01±12.14 123.42±3.17对照组 30 89.36±4.85 75.83±5.21 148.23±12.03 135.62±7.49 t 0.056 7.278 0.250 8.216 P 0.955 0.000 0.804 0.000组别 例数舒张压/mmHg LVEF/%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 30 98.67±5.12 80.12±2.09 48.74±9.63 59.36±9.27对照组 30 98.63±5.27 87.05±4.19 48.09±9.15 52.48±9.51 t 0.030 8.106 0.268 2.837 P 0.976 0.000 0.790 0.006组别 例数LVEDD/mm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 30 51.46±4.63 52.36±4.82对照组 30 51.79±4.28 56.49±4.72 t 0.287 3.353 P 0.775 0.001
表2 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IVST、LVPWT、LVESV、LVEDV、BNP水平的变化比较(±s)
表2 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IVST、LVPWT、LVESV、LVEDV、BNP水平的变化比较(±s)
组别 例数IVST/mm LVPWT/mm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 30 9.68±0.83 9.26±0.73 9.57±0.81 9.28±0.69对照组 30 9.49±0.87 8.67±0.54 9.39±0.86 8.65±0.47 t 0.865 3.559 0.835 4.133 P 0.390 0.001 0.407 0.000组别 例数LVESV/mL LVEDV/mL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 30 164.29±12.85 166.69±10.28 213.59±13.28 219.76±11.73对照组 30 164.79±11.87 175.23±10.63 214.39±14.08 236.49±15.74 t 0.157 3.163 0.226 4.668 P 0.876 0.003 0.822 0.000组别 例数BNP/(pg•mL-1)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 30 317.74±158.39 108.57±55.09对照组 30 323.86±166.38 203.19±99.87 t 0.146 4.544 P 0.885 0.000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n(%)]
心肌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虽然在当前医疗水平下该疾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但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与观察可知,若患者的静息心率不断升高,则会增加患者的再入院率,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良好的控制,以便能够使心肌耗氧量得到减少,使心肌舒张灌流时间得到延长,并且努力重建患者的血运[6]。临床中主要使用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往医生多使用双抗方式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具预期目标仍较远,并且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7]。
目前临床医生多在上述常规药物基础上为患者使用诺欣妥进行治疗。该药物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及脑啡肽酶双效抑制剂,是由沙库巴曲与缬沙坦结合而成的盐复合物晶体,当口服该药物后,能够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物利用度[8];通过研究显示,该药物成分能够有效的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水钠、血管、心脏负荷,对患者的心率及其他心功能提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结果显示,为患者使用诺欣妥治疗后,其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SV、LVEDV、BNP水平明显降低,LVEF、IVST、LVPWT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提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诺欣妥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但仍然需要加强研究,以便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