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11-11 21:39:06

刘 杨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引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吸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精髓,继承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发展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进了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并加快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和人类文明进化史进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以整体性视野研究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实践探索与认识的升华,是新时代推进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提供维持自身生命有机体存活、代谢、繁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自然界也为人类确证自身本质力量存在的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同时,“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劳动是人与自然实现物质变换的中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类在生产物质生活的同时还生产了人与自然的历史,“自然的人化”也是“人化的自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导致新陈代谢断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异化”与“自然异化”变成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寻求自然的解放,同时,自然中具有实现人的解放的力量,“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可以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新陈代谢理论、生产力理论等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等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创新,还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平等”“道法自然”及“崇俭爱物”等思想,以及传统宇宙观、生态伦理观、整体性思维方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影响深远。儒家思想蕴含着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生态道德观,认为“人与天地参”,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人的道德修养终极目标是实现“天人合一”。正如孔子所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董仲舒也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道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人为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应尊崇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仁爱万物,唯有“自然无为”,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发展,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涅槃经》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讲究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藏的生态哲学观、生态系统观等思想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积蓄

从“大地园林化”“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到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从“生态文明”概念提出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初步确立了中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规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得到建立与完善,形成了规范化与制度化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使全社会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向,制定了适合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道路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生态环境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生态政治观、“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观、“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良好生态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生态生活观等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习近平总书记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不同于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一般规律的探讨,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阐述新时期中国如何统筹把握自然与人类社会共同生存和全面发展问题,并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四重维度来具体展示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生。从生产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系统,以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方式彻底转变;从生活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绿色生活,这种绿色生活是以质的发展而不是量的增长为目标,合理需求、适度消费、健康节约,在绿水青山中享受生活之美;在交往方式上,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还表现在人际间、国家间关系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都包含人与自然是整体生态系统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这意味着人与自然处在一个自然系统中,人与人也处在同一个社会系统中,这种共同体还被创造性地延伸为国家间、代际间等更为广泛的一种系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以整体性视角将人与自然、人际间、国家间、代际间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看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认识到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与基础,也反映了人与人关系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生态环境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生态政治观。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异化关系进行批判,指出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双重解放。如何实现这种解放?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新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关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出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他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以实现大众福祉为终极价值指向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满足广大人民基本民生诉求、渴望美好生活的重大社会问题。人民群众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政治决心与战略定位。

“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观。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上,更加关注生产条件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指出:“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换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他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指出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条件的关系对于中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观生动地表现出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条件改善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会加快生产条件良性循环。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体现了我们党一直以来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意识,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体现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具体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生态法治思想。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尽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划定生态红线,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自然资源消耗、损害、补偿、效益等相关指标纳入社会整体发展评价体系,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到实处。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从使用原则、管理规范、责任落实、补偿方式等各方面制定具体法律法规,深化环境法律法规建设,严格制度管理,特别着力于制度具体落实情况的监管,以生态法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关注“现实的个人”生存需要。他指出,生态环境是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强调新时代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中央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价值理念,坚持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优美生态看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是依据新时期中国社会建设实践,适时将“生态”与“民生”相连,把新时期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看作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仁德”民本思想。

“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生态生活观。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陷入双重异化的生存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转变落后生活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绿色生活方式。他提倡秉持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崇尚适度消费、健康生活、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态生活观通过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改变当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以生活方式变革促生产方式变革,以绿色生产方式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这种生态生活观展现了中国生活观领域的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也对人类构建新的生存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活的灵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寻求“质”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对于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完善与成熟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生态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的新特征与新趋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时代内涵,昭示着新时代中国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时,吸收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积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规划了清晰的方向,为解决当前中国生态危机提供了决策支持,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特征。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解决当前中国环境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角,认识当前中国生态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倡导转换社会经济发展思路,积累环境治理实践经验,改善、培育新时期中国环境治理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规划了生态治理相关措施,结合地方生态治理条件与特征,落实具体生态治理实践,使人们深刻了解中国实现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要求、实践路径和实践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举措迅速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升级,国家公园、美丽乡村等建设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转型;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完成,环境财政、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生态资源价值核算等环境经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环境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科技引领生态治理新模式,绿色消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新风尚,中国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提升。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价值

从国际影响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紧密相连,深刻把握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秩序构建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案,为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共建规划了方向与前景。从国内影响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边缘话语”向“中心话语”的更迭。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已经从边缘话语逐渐成为主流话语、中心话语,生态文明建设史无前例地被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规划了从“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迈进的目标与方向。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迎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第三次战略选择。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新的里程碑,加快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进程,助力了人类文明进化史。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任务的艰巨性,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史的重大突破。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演进特征,抒写了中国生态建设新的时代华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高度反思并倡导重新发现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中国的生态智慧和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准确预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生态发展史、进化史、文明史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