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革命精神的逻辑意蕴及当代价值*

2021-11-11 21:39:06冯思云李文韬方章东

冯思云,李文韬,方章东

(1.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包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在内的伟大精神谱系,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为此顽强拼搏,甚至献出宝贵生命。在群星闪耀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中,彭湃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民主革命时期,彭湃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成立广东省农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最后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英勇就义。彭湃用他的一生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淬炼出独特的红色基因。在当今“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扎实学习和研究彭湃革命精神,对于我们自觉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彭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模范

1896年10月,彭湃诞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户地主家庭。彭湃虽出身地主家庭,但他的母亲周凤出身“低贱”,对劳苦穷人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在母亲的影响下,彭湃从小就对劳动人民怀有同情心,对家中的佃户十分宽待。1914年,彭湃进入海丰中学学习。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势力与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时期,海丰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为了支持新思想在海丰传播,彭湃团结一批进步同学,组织“群进会”,与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内部形成了追求进步、探索真理、渴求新知识、新文化的新风气,彭湃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好谈时事和参加社会活动,富有朝气的青年”。1917年,彭湃远赴日本就读成城学校预科班,1918年9月,入早稻田大学读书。留学期间,在看到日本人对中国的歧视和偏见以及针对中国的侵略宣传和侵略中国的行径后,彭湃毅然投入反日运动中。1919年9月,彭湃参加了早稻田大学进步师生组织的建设者同盟。在参与建设者同盟组织的活动中,彭湃充分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指出,“改造中国社会必先解决农村的农民问题”。在这期间,彭湃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研究社会主义诸家学说,并且“始渐成为一个广义的社会主义者”。1921年5月,彭湃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1922年7月,彭湃在赤山约组织建立了一个仅有六名成员的“六人农会”, 仅三个月时间,成员数量就增加到五百余人。至1923年,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诞生了,后改名为广东省农会,彭湃任会长。1924年 4月,彭湃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任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11月,以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到广宁领导农民运动。1925年,广宁农民反对地主武装斗争胜利结束,彭湃回海丰成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后改组为海陆丰地委,彭湃任书记。1926年,彭湃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发表《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为当时国内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彭湃参加了南昌起义,在汉口临时召开的“八七”秘密紧急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后兼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和李立三、恽代英等带领剩余起义军撤退到陆丰;10月,彭湃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刊物《红旗》周刊第一期发表《土地革命》一文,阐明实行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建立工农兵政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月,彭湃在海陆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并在当地着手开展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同时整编部分南昌起义中退到海陆丰的部队,进行根据地建设。1928年,在彭湃的率领下,海陆丰工农革命军将革命根据地拓展到东江南部地区,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同年11月,彭湃当选为中央农委书记,1929年1月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 8月,因叛徒出卖,彭湃不幸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彭湃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终英勇就义,年仅33岁。彭湃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深刻诠释了一个共产主义者践行使命初心的决心,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彭湃壮烈牺牲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红旗》第四十三期(1929年9月2日)发表《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屠杀工农领袖宣言》一文,高度评价彭湃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的贡献:“谁不知广东有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并发出“纪念着彭(湃)杨(殷)诸领袖之血的教训”“彭杨诸领袖革命精神不死”的呐喊。周恩来是彭湃革命道路上的战友和生活中的挚友,在得知彭湃英勇就义后,亲自写下《彭杨颜邢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一文,并指出:“识得彭湃的人,均以旧时相识为荣。”“领袖之英勇的战绩,却永远光明地纪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湮灭!”。瞿秋白赞扬彭湃是“出色的群众鼓动家、宣传家和组织者”,是“农民最爱戴的领袖”。同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听闻彭湃牺牲后,悲痛地写下“彭湃同志是广东农民群众最有威信的一个首领,他的名字,永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辉耀着”。彭湃的伟大事迹和献身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不断拼搏的精神源泉,鼓舞我们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二、彭湃革命精神的逻辑意蕴

1979年,吴家林、袁忠秀在纪念彭湃牺牲五十周年时将彭湃革命精神概括为“不怕艰难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996年,谢非在彭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学习彭湃“与人民大众同甘共苦,把党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不怕牺牲,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2016年,在纪念彭湃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彭湃革命精神被高度凝练为“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政治品格,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气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可贵精神,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高尚情怀”。当今,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回望彭湃波澜壮阔的一生,彭湃革命精神可以更加凝练地概括为“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心系祖国、关爱大众的博大情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宏伟气魄,立足实践、联系实际的求真态度”。

(一)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彭湃一生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彭湃的革命行动最初遭到家人的反对,“朋友,都是站在反对的一边”。这些使他一度“几乎把要到民间去的念头打消了”。但彭湃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动摇革命的决心。在担任海丰县教育局局长时,彭湃想从教育入手进行革命,宣传“劳动创造世界”,遭到当地豪绅地主的造谣污蔑,教育局长的职位被撤。但他没有灰心,继续进行社会革命的宣传。在深入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时,被农民误解、躲避,碰了无数钉子,但他认真思考,及时调整策略,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彭湃成立起拥有十万人的“海陆丰总农会”,为之后推动大革命发展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彭湃少年时期就有反抗剥削压迫的坚定思想,早年积极参加“群进会”,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势力。留学期间开始寻求救国道路,开展反日爱国宣传。“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号召广大青年和民众反帝救国。“五四”运动后,积极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彭湃逐步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回国后,彭湃领导农民开展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广泛宣传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农民运动先驱。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审讯和严刑拷打,彭湃总是严厉地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他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推翻反动的统治”,“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在就义前,彭湃从监牢里给周恩来同志写了最后一封信:“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表明了他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和慷慨就义的革命精神。不久,英勇就义,献出了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彭湃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纯洁的信念,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二)心系祖国、关爱大众的博大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彭湃的一生始终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彭湃心系祖国的博大情怀体现在他的爱国、救国行动中。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日、美、英、法勾结合谋,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强迫中国承认日本在胶州湾和青岛的永久权利。消息传到日本,彭湃悲愤万分,决心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约了几十个同学,在东京火车站月台痛打卖国公使章宗祥。“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日本留学的彭湃和同学们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抗日游行。在游行中彭湃遭到日本军警的暴力殴打,但他毫不畏惧,用热血在白绢上写下“毋忘国耻”四个大字,并写了一封激情澎湃的信连同白绢一起寄回故乡海丰县学生联合总会,激励同胞起来救国。他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了海丰学子,在他的影响下,海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行动。每逢假期回国,彭湃总是和海丰青年学生一起,了解海丰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情况,给他们介绍留学生在日本的斗争,和他们谈时事、谈科学、谈救国,宣传爱国思想,彭湃用爱国行动为海丰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彭湃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农民阶级占人民大众绝大多数的年代,因此彭湃的爱民情怀集中表现在领导农民运动上。在《海丰农民运动》一书中,彭湃详细描述了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压迫的情况,农民几乎毫无权力和社会地位可言,受到封建势力和军阀势力压迫,文化知识水平极其有限,“全县农民能自己写自己的名字者不到百分之二十”。彭湃站在农民的立场,着眼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致力于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民生活和社会地位,为农民开办医药房、争取乡村自治权力、发动农民种植山松,切实为解决农民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斗争中,彭湃总是深入基层,一个乡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县地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论在什么地方,“彭湃同志自己都要做冲锋队长”,真正做到与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彭湃的努力下,他所展开农民运动的地区逐步实现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已由绅士土豪之手,而移至农会”,并建立起十多所农民学校和夜校。鼓励农民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和解放,正是彭湃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的爱国爱民情怀的体现。

(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宏伟气魄

作为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彭湃是最早将注意力转向农村和农民的共产党领导人,他最早认识到农民的力量和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创造了“四个第一”。

创建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彭湃决定深入农民中,将农民组织起来,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在此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农民像一盘散沙,不容易团结起来”,“毫无结合的可能,而且无知识,不易宣传”,开展农民运动,不过是“徒费精神罢了”。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足一年,党对革命的经验不足,再加上受到苏俄革命影响,党对农村工作不够重视,各地的农民运动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彭湃排除一切阻力,于1923年1月在海丰成立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海丰县总农会,成为中国农民运动良好的开端,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主办了中国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在长期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中,深感培育农民运动骨干力量的重要性。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彭湃为农民运动讲习所草拟的提案, 7月,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彭湃担任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培养“坚忍卓绝的农民运动战斗员”为目标,根据农民运动的实际需要,彭湃亲自为学员制定教学内容。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较短的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和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第一届毕业的33名学员,大多成为广东各地农民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如广东南路农民运动杰出领导人黄学增、广西农民运动负责人韦启瑞等,为广东乃至全国农民运动立下不朽功勋,也为后来培养革命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期,广州继续举办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尽管彭湃并不一直是负责人,但他的办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被各届讲习所所沿用。

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农民运动报告。彭湃从事农民运动的同时注重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海丰农民运动报告》是彭湃于1923年至1925年期间写成的,1926年发表在《中国农民》上,也是彭湃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书中,彭湃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深刻剖析海丰农村的阶级状况、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社会地位,指出了农民运动必然发生的根源,同时对早期海丰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为之后农民运动的开展提出了见解。1926年,毛泽东将《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编入《农民运动丛刊》,并在序言中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彭湃这篇著作及其他关于广东农民运动的材料,“乃本书最精粹部分”,“它给了我们做农民运动的方法”“它又使我们懂得中国农民运动的性质”。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民运动的专著,这本书为后来的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大革命失败后,彭湃在中共五大上坚决支持毛泽东加强土地革命的正确主张,但未受到重视。1927年8月,彭湃与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共同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彭湃认真分析革命形势,对大革命和南昌起义失败进行反思,在《红旗周刊》第一期上发表《土地革命》一文,在文中鲜明表达了希望以武装暴动挽救革命、建立工农兵代表大会以及进行土地革命的思想。1927年11月,彭湃在海陆丰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将主张变成了实践,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河。这是中国首次建立红色政权的伟大尝试,开创了中国革命史上伟大革命前途的新纪元。

(四)立足实践、联系实际的求真态度

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与建设者同盟成员去农村观察、调查,支持农民反对地主、要求减租的斗争。通过帮助农民维护权利、解决纠纷,彭湃深化了对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认识。回国前,彭湃明确提出了“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革命要依靠农民”的主张。与当时党内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等人一味强调工人运动相比较,彭湃的主张更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海丰农民运动》中,针对中国农民受到的严重压迫等实际情况,彭湃强调中国的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根本问题”。

土地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农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料,彭湃很早就意识到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他认为,农民之所以参加革命,就是想通过革命争回自己的土地,从而获得“生存的权利”,“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也就是在解除这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彭湃提出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和减租减息两种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多次强调土地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无产阶级要推翻帝国主义军阀和资产阶级的掠夺与压迫,解除全中国大多数人的痛苦,只有实行土地革命”。

彭湃曾在开展农民运动时遭到地主阶级的进攻,这让彭湃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因此,彭湃在海丰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支农民常备军,被誉为“东方红军”。大革命失败后,彭湃更是深感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7年4月和10月,彭湃先后领导陆丰人民进行第一次和第三次武装起义,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了探索,并建立了海丰、陆丰、惠阳、紫金根据地,在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尝试。同样作为中国农民运动开拓者,彭湃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相比于毛泽东更具有“相对前瞻性与先导性地位”,“湖南农民运动,那是在广东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兴起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一些数据也正是来源于彭湃的农民运动实践。

上述重视农民运动、重视土地革命以及重视武装斗争的思想体系,都说明彭湃具有立足实践、联系实际的优良品质。

三、彭湃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都是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依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我们要自觉从党的光辉历史和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彭湃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予以阐述,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磅礴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做共产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这是由于他们始终有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着共同的理想。彭湃向往社会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就是坚守理想信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一生。彭湃革命过程中,遭遇到母亲“祖宗无积德,就有败家儿”的责问,遭遇到豪绅地主的造谣污蔑,遭遇到农民的误解躲避,遭遇到敌人的威逼利诱,但彭湃心中唯有党、唯有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在狱中时,给党中央写信说:“我们未死的那一秒钟以前,我们努力的在这里作党的工作,向士兵宣传,向警士宣传,向狱内群众宣传,同志们不要为我们哀痛,望你们大家努力。”彭湃无畏生死,反而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革命道理,把监狱变成了向国民党反动派宣战的阵地,如同监狱里的普罗米修斯,把革命信念的火种带到黑暗的监狱中,播撒在警卫和犯人蒙昧的心中,为他们带去光明和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会影响个人的一生,还会最大限度带动、激励身边的人。彭湃坚定的革命信念无形地影响了其他人。在彭湃的感召下,彭家多人前赴后继走上革命道路,包括他在内一家有八人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学习彭湃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态度。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守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斗志。为此,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定的信仰者和最忠实的践行者。

(二)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

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彭湃,当时可以过上安稳体面的生活,但他凭借着心中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为了神圣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背叛”了高门深院、锦衣玉食,走向农村。尽管后期彭湃在中国共产党内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他始终坚持深入农民开展活动,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农会。他从来都是把自己视作农民的一分子,面对农民称其为“菩萨”和“皇帝”的说法,彭湃却跟农民说:“彭湃不能当皇帝,天下从此不能有皇帝,我们农友真正当家做主,天下才能太平。”彭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是由人民书写的,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由人民铸就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也是要由人民奋斗出来的。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恒心。秉持这一份初心,彭湃等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对人民赤胆忠心,把千千万万人民的解放、发展和幸福作为毕生追求。今天我们学习彭湃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的人民情怀。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三)把握时代主题,勇于开拓创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20世纪20年代由于彭湃等人的努力,广东成为我国现代农民运动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海丰县则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遥望昔日历史,面对封建势力对人民大众的剥削压迫,彭湃从时代出发,从人民出发,不仅对社会不公现象发出呐喊,更在行动上对旧社会的毒瘤进行根除。彭湃身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特质,是其成为中国农民运动先驱和毛泽东口中“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者,拥有昂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时代是永恒的出卷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革命任务。彭湃在革命年代通过开拓创新改造社会,如今繁荣盛世同样需要开拓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改革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天我们学习彭湃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勇于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只有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并勇于开拓创新,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四)发扬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精神力量所在。以彭湃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接受、了解马克思主义后,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而不是教条,在自己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作为中国农民运动开拓者,彭湃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与先导性地位。彭湃立足中国实际、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传统的生动彰显,又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真谛,又要求我们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今天我们学习彭湃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期,脱贫攻坚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阔步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为了完成新的发展任务和新的实践课题,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彭湃用鲜血铸就的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鉴往事,知来者。我们要自觉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学习和发扬包括彭湃革命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把革命精神转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