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传承创新的三个层面*

2021-11-11 21:39:06胡淑芬黄志高

胡淑芬,黄志高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建设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突破与创新集中体现为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对党的政治建设展开历史回顾和时代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继承政治建设的基本传统并作出新定位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建设并且形成了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根据党的建设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其作出新定位,明确指明它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居于首要性、统领性、根本性的位置。这既是对重视政治建设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推动政治建设理论创新的伟大进程。

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党的政治任务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进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制定出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最初体现。大革命失败后,针对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古田会议提出,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实际上提出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的重要主张。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必须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毛泽东更是提出要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党的思想建设得以发展,政治建设也随之向前推进,党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政治纪律更加严明,政治立场更加坚定,为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革命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七大上,刘少奇阐发毛泽东的建党路线:“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这就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建设的整体布局,为政治建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身份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巩固政权是首要任务,政治建设不可或缺。为克服党内骄傲自满的情绪和命令主义作风,在整风整党中强化政治建设。在巩固党的组织建设时,要求强化政治教育,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加强党员政治信仰建设,整顿党内政治生活。为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制定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化三改”政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毛泽东十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这些为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坚持不懈推进政治建设,突出强调讲政治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重新确立政治路线,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党内团结统一,还通过整顿作风完善党的领导。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继承邓小平对讲政治的重视,提出“三讲”教育,强调讲政治。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政治建设的主张,譬如,“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严肃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建设。胡锦涛指出,“政治是大局”,他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求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需要指出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政治建设”的概念,党的十四大将政治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重视政治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作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成为党的政治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求全党必须遵守党章,提升党性修养,严守政治纪律,完善政治生活。党的十九大将政治建设从思想政治建设中剥离出来,作出了“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重大论断,明确了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首要性、统领性、根本性地位。不仅如此,还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写入党章,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政治建设的地位稳固下来,使其成为全党共识,赋予了党的政治建设极高的权威性。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政治建设作出全方位的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精准定位。

将“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发展为“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对长期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创新。新时代党所面临的环境、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思想建设具有“固本培元”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是基础性建设,而政治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另外,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还体现在它居于统领性地位,政治建设统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党的其他建设的落脚点在政治建设,其落实效果要体现在政治建设上。抓好政治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出关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地位的论断,具有深刻的逻辑支撑。其一,保持党的政治属性是本质要求。政治属性是党的根本属性,规定着党必须强调自身的政治性质和政治主张,毫不掩饰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正如列宁所认为的,维持阶级统治和完成生产任务,必须“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的根本要求,保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意义深远。其二,解决党内问题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都与政治建设软弱乏力、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有关”,所以说“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必须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其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动力、压力、阻力并存。党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势和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又让党处于一个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环境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应该看到,我们还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风险考验。越是险象环生,越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其统领性、根本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政治基础、增强政治定力、提供政治保障。

二、继承政治建设的基本观点并提出新规定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政治建设中形成过诸多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创新思维对其进行整合、转化、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新观点,赋予党的政治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一)继承维护政党权威的观点,提出“两个维护”是首要任务

强调政党权威是一个政党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确保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维护党的权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提出“两个维护”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党的权威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提出,要有一致行动,必须要有权威。他在写给特尔察吉的信中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走向低潮,第一国际内部出现分裂,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分裂活动最为猖獗,恩格斯又撰写《论权威》一书驳斥他们不要任何权威的观点并反对他们的分裂行为。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指出布尔什维克党要取得统治地位,必须选举出有权威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既意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也重视建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树立核心,维护中央权威。邓小平指出,“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特别强调树立核心”,明确强调“中央要有权威”。另一方面,建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927年《组织问题议决案》中规定“中央应该坚毅地实行集体的指导”。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在党内明确了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维护党的权威和坚持统一领导是党历经磨难和考验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作为党的政治原则,长期以来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地加以执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将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坚持集中统一领导进行转化、整合,形成“两个维护”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中得出的重大结论,充分显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本质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中都将两者作为有机整体来提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历史证明,党能够带领人民在各项事业发展中获取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维护”,能够形成科学指导、凝聚磅礴力量、把准政治方向,能够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发挥党“定盘星”“指南针”的作用,将党的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开辟党的建设事业新境界。

(二)继承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观点,提出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是党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继承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的观点。党的根基与力量在于人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公开表明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充分显示了党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诉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深刻证明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完成历史重任。党的各项决策、工作成效的好坏,人民最有发言权,要恪守人民评判标准。邓小平认为,评判各项政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应该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理念,提出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其中蕴含着深刻且新颖的内容。其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人民立场的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利益诉求愈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站稳人民的政治立场便主要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不同于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利益的诉求。把实现人民利益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是对中国共产党站稳政治立场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其二,以“实干”让人民满意是坚持人民立场更高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政策成败得失依据之时,还提出要将其“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反对空喊口号、光说不做、搞形式主义等这些违背人民利益的做法,坚信实干兴邦、实干强国、实干富民。新时代,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与人民干在一起,紧扣民心,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对规范党自身的政治行为,站稳政治立场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考验。

(三)继承重视政治纪律建设的观点,提出政治纪律是最根本的纪律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靠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严明的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和鲜明特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根据列宁的纪律观并结合中国实际,党的五大上首次正式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并初步构建起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体系。为克服党内集中性不足、统一性不够等难题,党内多次强调要整顿政治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四个服从”等具有政治纪律属性的纪律约束就为强化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年“文革”使党内政治纪律遭受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内领导人开始恢复对政治纪律的重视。邓小平指出“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江泽民多次提出要严守政治纪律,他主张,“必须严格政治纪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政治纪律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重视政治纪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将政治纪律提升到新的高度。政治纪律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刚性约束主要表现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四个方面。政治纪律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属于政治建设的范畴。政治纪律成为最根本的纪律主要是由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所规定的。“根本性”的判断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可见,突出强调政治纪律的根本性、首要性,更加说明了政治纪律在加强新时代纪律建设和政治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三、继承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并构建新路径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比较、总结历史经验与新鲜经验时,不断地反思、调整、创新,探索出适应新的历史特点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路径,从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指向必然有所区别。从总体上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参照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时代发展境遇、条件和特点,加以甄别和全盘考虑,既继承了已有经验,也规划了新的实践路径。这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之中,重点围绕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展开论述,系统构建了党的政治建设总体布局和基本思路,实现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第一,增强政治信仰,保持政治定力。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凝聚磅礴力量的信念支撑,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最高纲领,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共识,发挥政治信仰扫除思想障碍、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政治功效,增强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以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党的政治建设,并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其一,加强理论武装,认真学习党的经典著作、文件、决议等,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其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并且坚持和拥护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提出的基本方略、战略布局、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其三,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承担政治责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深刻证明党的领导关乎国家命脉和人民利益,必须坚定党的领导,才能完成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毛泽东关于看齐意识的论述,多次强调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标准就是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坚持政治领导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举措。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增强拥护、跟随、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另一方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保证党的政治领导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增强领导力。

第三,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政治功能和本领。毛泽东指出,干部要“有工作能力”。邓小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江泽民指出,领导干部要“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胡锦涛提出要“不断提高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看重干部的工作、专业和领导能力,这些能力都含有严格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他将提高政治能力的对象向外拓展,不仅仅局限于领导干部,明确强调应该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在提高党组织的政治能力、增强政治功能方面,党中央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中央“大脑和中枢”的作用;地方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党的组织、党的各级纪律委员会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整体合力;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承担政治责任。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增强政治本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求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精神和政治担当。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对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更高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全局性思维观察、思考、研判形势,增强使命意识,敢于作为、能够作为、善于作为。

第四,净化政治生态,优化政治环境。“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一大创新。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一问题既继承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推陈出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党内存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不良政治倾向,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严肃政治纪律非常必要,毛泽东提出要在党内营造“六又”的政治局面。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调整党内关系,完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表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201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除了再次强调政治纪律、政治生活,还首次提出“政治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还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选人用人的第一位。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传承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传统、观点、要求,也超越了其在历史上的不足。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客观规律的进一步把握,同时,充分彰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体现党的政治建设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辩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