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富 郝 婷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如期完成。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的伟大光荣,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在这场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昂扬奋进的党员干部和心怀感恩奋力前行的普通群众,出现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中国故事和人间奇迹。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历史征程的见证,正积极参与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真情书写中来。无数的文艺工作者以文学的形式“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成果,反映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奇迹和人类壮举”,及时呈现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记录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记忆,凸显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时代精神。
“向人民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该书在广泛而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记述了地处乌蒙山脉、武陵山脉连片贫困区域中的毕节巿赫章县海雀村、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安顺巿紫云县沙坎村、铜仁巿万山区朱砂镇、遵义市正安县红岩村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如何借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精准施策,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生动呈现了精准扶贫给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的精神风貌。
作为全国喀斯特地貌严重石漠化和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多地少、人多地少长期以来阻碍着贵州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贵州在全国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落后、贫穷与愚昧的代名词,也自然而然是党中央和国家重点扶贫的省份。”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一整套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以来,贵州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以决胜之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精锐之力撕掉贫困标签。《江山如此多娇》生动记录了贵州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该书在章节编排方式上没有遵循每个单篇在杂志上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而是由《报得三春晖》(2018年 3月)、《花繁叶茂》(2018年1月)、《看万山红遍》(2018年 10月)、《悠然见南山》(2021年1月)以及《江山如此多娇》(2020年10月)等五个中篇依次构成。“5个篇章通过数字和个案的叠加,由点及面反映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全貌,是一部聚点成面的贵州扶贫图鉴,更是一部生动的时代记录。”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欧阳黔森多年来深入贵州山区进行实地采访,走村过寨的经历使得他敏锐地感受到贵州各个地区在精准扶贫前后的旧貌与新颜,在作品中将这种新旧变化和今昔差异呈现出来,构成了欧阳黔森报告文学对贵州脱贫攻坚历程的一种书写方式。《江山如此多娇》中收录的五部报告文学《报得三春晖》《花繁叶茂》《看万山红遍》《悠然见南山》《江山如此多娇》分别叙写了毕节巿赫章县海雀村、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铜仁巿万山区朱砂镇、安顺巿紫云县沙坎村、遵义市正安县红岩村等五个地方的脱贫故事,“如果要说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不堪回首的贫穷落后和精准扶贫的最终结果。”
在该书的第一章《报得三春晖》中我们真切感受到33年前海雀村的极度贫困。苗族社员王永才一家食不果腹,全家五口人断粮五个月,靠吃野菜过日子,即便是被当做农家命根子的耕牛也只能卖掉买粮,三岁的孩子饿得躺在地上发出微弱叫唤声;社员之一的王大娘衣不蔽体,衣衫破烂得挡不住胸、腹,难以遮羞,见有客人来,只得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难为情地低下头;全村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医疗卫生机构,没有稳定的生活饮水来源,人们住的是瓦房、草房、简易窝棚;全村有小学文化的仅五人,人均年收入只有33元,年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漫天,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粮食、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安全等基本生存条件难以得到保障,正是33年前海雀村的真实写照。但自从实施精准扶贫后,海雀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通电通水,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上升为70.4%,家家住上砖混结构的黔西北特色新民居,人均年收入高达八千多元,人均占有粮食显著提高,人们接受教育程度普遍加强。《悠然见南山》中磨满村民组过去交通闭塞,物资进出只能依靠人挑马驮;高田村民组村民穷得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移民搬迁和组组通公路政策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住房和交通安全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山地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以及“南山婆”这一龙头企业对紫云县的帮扶,有效巩固了紫云县的脱贫成效,紫云县的发展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样地,《花繁叶茂》中所呈现的花茂村过去徒有虚名,人居环境脏、乱、差,自然条件恶劣,道路泥泞不堪,民房陈旧杂乱,土地大量抛荒,人均年收入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村中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居多。而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五年之后,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花茂村成了真正花繁叶茂的美丽乡村,一幢幢富有特色的黔北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通村路通组路纵横交错,村里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网络通天然气,电商、互联网+中心、物流集散点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各项产业获得健康发展,大量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花茂村真正成了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如果说《报得三春晖》《悠然见南山》和《花繁叶茂》叙写了以海雀村、沙坎村和花茂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在实施精准扶贫前后的旧貌与新颜,那么《看万山红遍》则书写了以万山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采矿对地质结构的破坏,过去的万山随时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对汞矿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了汞矿枯竭后大量工人的失业;加之汞的剧毒性致使这里采过汞矿的土地无法复垦,种出来的粮食难以满足食品健康要求……万山问题一度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但自从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进程中来后,万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进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创建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改善了万山的生态环境;国家4A景区朱砂镇与九丰高科技生态农业博览园和夜郎谷漂流园的一体设计,全面开启了万山全域旅游的新篇章;全面开花的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和新兴工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万山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看万山红遍》书写城市的涅槃重生不同,《江山如此多娇》书写的是革命老区遵义正安县红岩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蜕变之路。作为黔北最后出列的深度贫困县,2014年前正安县红岩村三十三个组仅有两条三公里的硬化路,山大沟深和交通条件限制“导致进出物资运输困难,全村住房除村所在地有砖混房屋,其余全部是木架房屋,漏风漏雨严重。因地域偏远,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都难以得到保障。”随着脱贫攻坚的进一步实施,正安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引进和创办公司、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其中瑞濠移民安置点、经济开发区的经济产业和桴焉镇红岩村的三个村民组集中代表了正安脱贫攻坚的新路径。吉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产业奇迹,给正安县的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强有力的力量,也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和致富的希望。产业奇迹和脱贫一线令人震撼的故事与繁复的案例,“昭示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贵州扶贫之路,阐释了脱贫攻坚主战场中的贵州经验和贵州样板。”
欧阳黔森在《报得三春晖》中曾感慨地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会缺失记忆,一个失去苦难记忆的民族,是失语的民族,而一个失语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我想参加过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的人们,他们的经历便也成了我们民族集体经历的一部分,此后变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书写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讲述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和记录反贫困的宏伟史诗,可以说是欧阳黔森《江山如此多娇》的初衷。从总体上来看,《江山如此多娇》对民族记忆的讲述和反贫困史诗式记录是与政治叙事、经济叙事、文学性、文化性和抒情性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关于政治的文学叙事。众所周知,经济是制约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的衰退和繁荣中可以窥见一个地方的发展态势和社会个体生活的幸福指数。然而,报告文学与经济分析报告毕竟不同,文学家如何敏锐准确地呈现经济要素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以文学的书写形式呈现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文学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意识。在谈到报告文学如何对统计数据进行独特性呈现时,欧阳黔森说道:“从资料当中摘取的数据,是不可能鲜活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用别人提供的资料和数据,我必须眼见为实。只有从鲜活的故事中提炼出的数据,才会既增强文章的现场感、真实感,同时还支撑了所涉及问题解决的可靠性。”由此观之,在《江山如此多娇》中欧阳黔森从鲜活的故事中提炼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数据,即体现出他对制约个体发展和地方发展的经济要素的一种书写方式。如《花繁叶茂》中欧阳黔森从花茂村的脱贫故事中提炼了一系列关于花茂村脱贫成果的数据;《看万山红遍》中紧承唐绍维、姚玉秀等群众对自家在2008年前后自家收入金额的对比,欧阳黔森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数据呈现了万山发展惠民生的繁荣态势;《悠然见南山》中对黄土村民组村民经济作物种植量的数据展示,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意义的确证;《江山如此多娇》中吉他产业的外贸销售占比和带动就业人口的数据呈现,形象地凸显了园区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其次是政治要素的文学式呈现。贵州的脱贫攻坚实践是与党的执政理念和伟大领袖、优秀的各级政府干部密不可分的。仅就《看万山红遍》中万山的成功转型而言,它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铜仁市委市政府,万山区委区政府,还有各村两委,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方式作出的贡献。万山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它的脱困和转型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尤其是2008年雪凝灾害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万山,是万山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点。作者多次通过具体采访的人物之口来凸显这一点。书中不仅直接摘录了冲脚社区党支部书记田茂文的话:“可以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万山之行,就不会有万山的今天”,“习总书记来了万山区,万山区才有今天的好日子啊!”,还描写了村民李来娣在十九大期间特意去北京看习总书记的细节,李来娣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习总书记,但她的一句“在北京看的,就是不一样!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就传达出了以她为代表的万山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此外,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万山发展的明确部署,万山特区对区情进行再认识,因地制宜对万山“两个转型”发展模式的设计,都为万山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厘清了思路,为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文学叙事方式上,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采用了第一人称故事内叙事的方式。作者欧阳黔森作为一个叙述人出现在作品当中,并且以“眼见为实”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贵州故事。《看万山红遍》中,铜仁是欧阳黔森的故乡,他的父亲参加过万山汞矿大会战,因此,他对铜仁万山是有记忆、有体验、有感情的,写出来也就更有温度。作为一个叙述人,作者始终恪守限知叙事的原则,他除了自己“眼见为实”的描述之外,总是让人物自己说话。习近平总书记来万山的场景,是由当时的陪同干部田茂文向他转述的。当地贫困农民致富的喜悦,是通过采访余秀英、李来娣等代表性群众,由她们的语言来表达的。于是在叙述人欧阳黔森的视角之外,就增加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视角。这些视角既有真实感,又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地干部群众对伟大领袖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江山如此多娇》的主题是政治经济,在呈现政治经济主题的同时,欧阳黔森增加了贵州的文化元素。如《看万山红遍》中,在记述万山经济华丽转身的同时,还彰显了它的文化魅力,凸显了万山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报得三春晖》中,在叙写海雀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时,还回望了红军经过乌蒙山区腹地时的扩军,彰显了乌蒙地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第五章《江山如此多娇》中所描写的地处娄山关的正安县,二渡赤水等史实和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也使得这里具有浓厚的革命文化底蕴。从效果的角度,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但是从叙述艺术上,又有一定的难度,那就是要求文化主题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协调有机地与政治经济主题融为一体。欧阳黔森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动作。他通过三种方式将文化叙事融入了作品。一是引述地方府志和史书,如《万山府志》的丹砂开采史,《贵州府志》赋予铜仁“鱼米之乡”的美誉,《后汉书·先贤传》对“武陵”取名的解释,《左传》中“止戈为武,高平曰陵”对武陵一域的扩展,《水经注·沅水》中对设置武陵郡的具体时间的记载;二是实地考察,如对中华山悠久而繁盛的佛教文化的描述,对瑞濠移民安置点情况的呈现;三是语言人类学,如朱砂文化对万山的影响,作者是从“黄道乡“中华山”“高楼坪乡”和“洋世界村”这些地名的起源来揭示的,例如“洋世界村”,虽然已经很久没有“洋人”了,但是这个名字恰是英国人在此开矿的遗迹。
作为一个长期深入生活的贵州本土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欧阳黔森在实地走访、眼见为实的过程中,不断地为巨大的现实变化所震惊,看到了脱贫攻坚事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新时代中人的精神的成长,对人在时代变革中昂扬奋进、奋发向上的精神持一种赞扬的态度。《江山如此多娇》中欧阳黔森作为叙述人出现,使得报告文学具有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将叙述人‘我’置于作品当中,既可以在结构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表达叙述人(作者)的主观感情。由此造成了他报告文学的‘有我’之境。”同时,他往往夹叙夹议,把叙述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把议论升华到抒情的高度。欧阳黔森既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一员,抒发了他的个体之情;也代表贵州人民抒发了群体之情;同时作为作者,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抒发对伟大时代的感恩之情,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江山如此多娇》的表现对象表层是经济,深层是政治。欧阳黔森不仅将经济叙事、政治叙事、文学性三重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还增加了文化宣传的任务,文化内容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还凸显了地方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欧阳黔森还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抒发。无疑,将这五重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需要高超的叙述艺术。
2017年,欧阳黔森在《求是》发表《向生活要智慧》,他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火热的基层生活才能为创作标注精神的高度”。2021年,在与贵州文艺评论家颜同林的对谈中,欧阳黔森再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为“人民是文艺作品最好的裁判员,文艺是否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传之有方’,关键是看能否经受住人民的检验。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新时代每一个作家必须遵循的准则。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时代精神,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可以看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的坚守,是欧阳黔森一以贯之的文学立场。
在此文学立场的支配下,欧阳黔森紧贴时代脉搏,自觉承担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文学使命,抒写时代之声,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黔森与前辈何士光价值立场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是时代之声的自觉书写者,何士光是乡村生活的感受者和记录者,书写了社会经济制度改革中人的尊严的觉醒,欧阳黔森则是乡村变化的发现者与歌者,呈现了伟大时代中乡村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欧阳黔森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写作原则的坚守,首先体现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宗旨上。在谈到《花繁叶茂》的创作时,欧阳黔森曾说过:“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以工匠精神面对每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所思所想,怎么可能写好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欧阳黔森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宗旨落到了实处。在2019年一年的时间里,欧阳黔森就有三百多天的时间在扶贫地区进行采访。在《花繁叶茂》中他也说道:“由于我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深入生活便是我工作、学习的常态。在基层待的时间长了,对基层的情况,我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就说这五年以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走村过寨。”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欧阳黔森看到了很多发自真心的笑脸,感受到了人民对国家的感恩与铭记,体会到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带给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他从生活中汲取文学创作资源,创作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做到了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其次,是“实事求是”品格与理想主义情怀的融合。欧阳黔森在文学文本或创作谈中多次强调他对实事求是的创作原则的坚守,强调创作的作品的真实性,正如他在《江山如此多娇》中多次提到的:“在我走村过寨的采访中,便坚持一条这样的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素材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绝不引用。”“我突然提出要看看这地方,一是秉持我一贯的采访原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二是我采访的线路和目的从来不提前告诉给工作人员。”坚持实事求是欧阳黔森的一贯作风,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本质性品格,同时也是他对文学立场的执着追求。欧阳黔森对人性美的礼赞、对时代英雄群像的勾勒、对乡村恢复生态和重建美好家园的书写,则体现出了他向往美好未来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各自年幼的时代所看到的英雄群像,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的情怀,并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理想主义情怀与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千千万万干部群众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具有同构性,与伟大的时代精神一同构成了欧阳黔森作品的底色。
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使得绝对贫困的问题在中国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为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人民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和伟大梦想的中华民族精神。欧阳黔森是新时代伟大精神的歌者,他的《江山如此多娇》以其高超的叙述艺术为时代赋形,记录了人类战胜贫困的宏伟史诗,呈现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的精彩华章!
注释:
[1]《伟大事业伟大精神:“向人民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出版》,《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2021年2月25日。
[2]颜同林:《精准扶贫主战场的文艺轻骑兵——论欧阳黔森报告文学“脱贫三部曲”》,《山花》,2019年第2期。
[3]郝天韵:《红沙发访谈:为人民书写 为时代放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7月4日。
[4]吴旭:《欧阳黔森“精准扶贫”系列报告文学的乡土书写》,《新文学评论》,2019年第4期。
[5][7][9][10][15][16][17][18]欧阳黔森:《江山如此多娇》,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165页,9页,53—54页,59页,22—23页,126页,128页,181页。
[6]颜同林:《敢教日月换新天——读欧阳黔森〈江山如此多娇〉》,《中国艺术报》,2021年2月26日。
[8][13]文静,余芳:《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中国民族报》,2021年7月16日。
[11]朱永富:《建国七十年贵州报告文学概观》,《艺术评鉴》,2020年第3期。
[12]欧阳黔森:《向生活要智慧》,《求是》,2017年第 2期。
[14]李英俊:《脚上沾满泥土作品才能散发泥土的芬芳——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文艺报》,2020年 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