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健,严家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12)
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州文化沃土,具有地域特点的医学,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新安医学具有儒医多、医官众、医籍广、科属齐、重家族传承等特点,在内、妇、儿、外、伤、眼、针灸、推拿等专科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留下了许多著述和医案。新安医家重家族传承,其宝贵的医学思想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新时代的新安医家们仍在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不遗余力。
当今,适逢老龄化进程加快之际,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老年抚养任务十分繁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口养老服务过程中对医疗的需求,国家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医养结合建设。十九大报告对医养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安徽省是重要的老龄化省份,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安徽老龄化程度加深,高龄老人占比上升较快。其中,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88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3.93%,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为缓解养老面临的医疗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安徽省积极贯彻医养结合国家政策,鼓励医养结合发展,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目前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具有安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医养结合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表现在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不够完善、研究力度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和社会参与度不高等方面,中医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们以为,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建设应充分发挥新安医学文化优势,走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医养结合之路。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医疗供给是保障养老服务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自安徽省开启医养结合服务以来,各市、县、乡镇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尝试,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积极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之路,其中中医药服务也参与其中、取得成效。
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中国战略、医养结合等问题,安徽省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规范,多处涉及中医药部分。其中,《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对安徽省中医药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中医药‘四名’工程,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还专门列出一章要求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振兴。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健康安徽建设不能没有中医药参与;安徽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是专门针对医养结合的政策性文件,该《意见》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作为安徽省医养结合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对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高度重视。此外,《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也都把中医药与养老结合作为安徽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安徽省中医药相关部门也体现出了对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重视和支持。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特色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医院和养老院的优势,满足老人‘医’和‘养’的需求。”也就是说,医养结合并非是将医疗和养老两个机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效整合这两种社会资源,以更优化的方式提供给老年人,满足养老服务对医疗的需求。因此,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便成为医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谁提供服务”“服务谁”“服务什么”“如何服务”四个问题,目前安徽省形成了“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以嵌入式延伸至社区、家庭”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中医药在探索新型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上也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中医医疗组织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提供中医服务、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协议合作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和中医药特色养老社区”等几种模式,还有各地探索出的为数不多的中医药特色护理医院和疗养院。这些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中医药全面参与医养结合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安徽省积极开展试点,各市县本着“先吃螃蟹”的精神积极探索,总结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医养结合的先进单位。据报道,“在国家卫健委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开展的2018-2019双年度合作项目‘医养结合在中国的最佳实践’中,安徽省10个案例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至2019年底,安徽省已经建成5个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合肥、芜湖和池州被国家列为医养结合试点市,淮北、蚌埠和滁州被确定为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市,安庆为第一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市,这些城市成为安徽省医养结合的先进典型和优质“名片”。值得一提的是,蒙城县中医院建老年公寓发挥中医药在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利辛县将敬老院移交卫生院,实现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壁垒,发挥中医药在养老中的独特价值;东至县2015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成立了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该中心获得了国家计委和池州市委组织联合专家的充分肯定,将其作为全国医养结合数据监测点和定制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参与单位。
安徽省有关中医药参与养老结合虽然在政策倾斜、模式探索、树立典型方面都落到了实处,但总体来看,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覆盖面窄、成效不突出,未能将安徽省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首先,安徽省素有“南新安、北华佗”之称,尤其是新安医学在养生、医疗、康复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但医养结合政策方面没有具体突出地域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其次,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融入阶段,从现有政策来看,没有专门针对中医药参与养老结合方面的文件,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建议多融入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服务规划、健康安徽战略等类文件里,并没有形成专门针对中医药融入医养结合的一揽子计划。政策不完善导致功能不健全,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成果多源于基层探索,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突破,因而中医药服务于医养结合的覆盖面不够,成果较少,潜力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目前理论界对于中医药如何服务于医养结合的专门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层次较低。关于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研究成果,从中国知网上只能搜索到少量的报纸类文章,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目前也没有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讨论,很多研究属于个体自发行为,尚未形成推动效应。安徽省中医药究竟在养老服务中发挥哪些优势?哪些优质的中医药资源可以和养老服务结合?如何让中医药服务于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如何构建中医药医养结合评价体系?诸如此类问题不仅要宏观的理论指导、坚实的制度保障,更需要过硬的研究团队为中医药服务于医养结合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对人才的要求相当严格,要提升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的能力,专业性人才是关键。医养结合模式作为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尤为需要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经过系统培训、有过硬医术的专门人才。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及综合大学的中医药类本科专业中,除中医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等传统专业外,缺乏与养老服务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老年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尤其紧缺,安徽省也亟需加大中医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发挥新安医学在养老服务中的优势。
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覆盖面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医养结合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一项社会性公益服务,具有资金筹措困难、机构收益缓慢、服务对象复杂、社会责任重大等特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其次,普通民众对中医药参与养老服务的认知度不高,不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中的优势。安徽中医药资源丰富,新安医学科属齐全,疗效确切,擅治未病,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能和简、便、验、廉的特点,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对提高安徽省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龄化人口多样化需求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应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努力提升中医药养老服务的认知度,以期更好地释放中医药在养老方面的潜力。
安徽省人民政府对下一步医养结合建设提出了新的总要求:“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此,安徽省中医药医养结合建设应发挥新安医学文化优势,从完善政策、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和坚定文化自信几个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
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政策的制定应紧紧结合中医药发展实际,发挥新安医学文化资源的优势。一是需要出台专门的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的文件,其中包括中医药服务于医养结合的基本精神、总体要求、具体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为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提供一揽子政策规划,让安徽省中医药服务于养老事业能落地生根。二是需要就安徽省中医药服务于医养结合的相关措施的衔接问题作出政策性规定。由于医养结合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国家先后通过多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将涉及土地、编制、行业资质、医疗报销、药品管理、人才队伍等多方面问题写进文件,安徽省应进一步落实,疏通相关渠道,强力推进中医药医养结合落地生根,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政策保障。三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对兴办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的具体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等做出规定,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提供支持。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的原则,兴建中医老年社区、中医药老年公寓、中医特色养老院等,打造一批中医药医养康养胜地,走具有中医特色的养老服务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中医药守正创新可以为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提供动力支撑,也是中医药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明确医养结合的内涵,其本质即是将医疗融入养老,因而需要确立“以医为基础、以养为核心”的医养结合观。进而明确不同阶段老人对医养的需求,根据老年人身心状态,以全生命周期理论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二是立足新安医学文化优势进行融合创新。将新安医学中适宜医养结合建设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药技术加以改进创新,转化成适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服务项目或产品,新安医学专科齐全,可以形成服务链,满足老年群体的医养康养需求。三是搭建研究平台。依托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安徽省中医院以及中医药相关研究所开展调研和研究,加强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老年人易患疾病的研究力度;支持中医机构自制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开发成中药新药和养生保健食品;继续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四是针对临终关怀开展研究。老年人尤其是临终期病人的身、心、灵养护至关重要,应将中医学的生死观、情志疗法、音乐疗法等应用于临终关怀服务中。
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培养中医药医养结合型养老人才是关键。中医药人才培养应注重如下方面:一是突出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全科医生因具备综合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健康管理才能而被称为是国民健康的“守门人”。安徽省中医全科医生的培养比例偏低,应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规模,为医养结合延伸到社区、家庭储备中医医疗人才。二是增加康复医学专业招生比例。“康复医学对于加快治疗后恢复进程、降低临床致残与致死率、提高患者健康水平有很大意义。”因此需加强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疾病治疗与康复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能够使用中医药技术,熟练有效地处理老年人相关疾病。三是组建中医药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为临终老人提供生理、心理、情感以及精神支持,开展日常照料、心理疏导、死亡教育等,从而保障临终病人平静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中医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医乃仁术”的儒家伦理精神和“尊生慰死”的儒家生命价值观,对于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大有裨益。
“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覆盖面窄,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中的优势和潜力未能有效释放,其根本原因是大众对中医药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加之养老服务本身的复杂性,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坚持中医文化自信是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大力弘扬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的价值,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深化“北华佗、南新安”学术研究, 推进传统制剂和经典名方管理的落实, 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遴选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于医养结合服务,为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服务营造浓厚的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徽省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拥有宝贵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应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新安医学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