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铜产业高质量发展:挑战、机遇和对策

2021-11-11 15:46珺,高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刘 珺,高 明

(铜陵学院 金融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铜陵,因铜而生、因铜而兴,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的美称,铜产业也是铜陵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铜陵市按照“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思路,加快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产业链相对完整;铜产品品种齐全,且亿级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初显;铜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成为全国重要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地,先进结构材料入列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入列世界500强榜单,标示着铜陵铜产业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9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铜陵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低于预期的背景下,铜产业也面临弯道超越的重要机遇期。本文立足铜陵市铜产业现状,分析当前发展机遇以及存在的短板,就如何推动铜陵市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铜陵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链深度不够,附加值仍待挖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些年,我国铜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全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就铜陵而言,虽然铜陵市是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加工基地和电磁线生产基地,且已形成7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从产业结构看,中低端铜材产能仍嫌过剩,高精尖端铜材加工能力相对薄弱。一方面,铜产品主要集中在铜杆、铜板带、铜管、铜棒等传统铜加工领域,产业链横向不够丰满,铜加工深度不够;从事杆线等粗加工产品企业多,从事高档铜合金、覆铜板、PCB、引线框架等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企业少,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产业链相对单薄,大多链上产品只有单个企业在生产,如铜管、铜棒、铜板带、覆铜板等,且缺乏重大后备项目,发展后劲不足。

(二)原矿资源制约严重,材料成本占比高

中国铜储量仅占全球4%,受原矿资源匮乏和原矿品位低的影响,中国铜原料自给率不足20%,成为制约铜产业发展的瓶颈。铜陵市早在2009年就入列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原料供应不足,严重依赖进口。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作为国内铜消耗最大的企业,95%的原材料依靠进口,铜产品原材料成本占比高。2019年,受全球极端天气及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人罢工等事件的影响,全球矿山铜矿采炼受到一定冲击。与此同时我国精铜冶炼进入投产高峰期,精矿供应相对于冶炼产能更为紧张。

(三)供给端竞争加剧,加工费下滑

产能扩张导致行业内同质竞争激烈程度提升,供给端存在一定程度过剩风险,铜冶炼加工费自 2018 年以来持续下行。尤其在铜管及铜杆行业,加工费甚至下降至成本价附近,传统加工费较高的铜箔行业也开始大幅降价。该格局不利于行业良性竞争,影响铜产业整体发展壮大。

(四)区位优势受限,高端人才匮乏

铜加工行业较早在沿海一带发展,行业人才主要聚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方面,铜陵虽地处长江沿岸,但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南京、合肥、芜湖等城市有较大差距,城市吸引力有限,外加其他发达地区人才市场的虹吸效应,导致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出现困难。受高端人才匮乏的影响,铜陵铜产业高精尖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目前铜板带、铜合金棒、铜杆、特种电磁线等主要铜加工产品的生产装备和工艺仍需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另一方面,铜陵本地高校资源不足,仅一所本科院校和两所大专院校,且毕业生留铜意愿较低,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流出比例又逐年增长,人口净流失形势严峻,无法满足铜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五)内外部压力并存,企业运营风险增大

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铜产业属外向度较高的产业,一方面要承受国内经济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经济全球化“逆风”。从外部环境看,2019年以来,铜陵市铜产业遭受国际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挤压,还面临国内市场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竞争无序的压力;从内部环境看,铜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运营资金占用量大,货款回笼慢,资金成本高。铜加工业采购电解铜大多是现款现货,销售产品货款回笼普遍几个月账期,流动资金缺口大,当行业景气下降时,银行信贷收紧,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

(六)文化产业竞争力偏弱,“铜都”品牌竞争力不强

铜陵采冶铜的历史绵延3000多年,沉淀了厚重的青铜文化,也铺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近年来,铜陵依托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优势,大力发展铜文化产业,并形成铜官府、新九鼎等一批铜艺品牌,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品牌知名度也很有限。全市铜文化企业32家,2019年总产值约3亿元,没有年产值过亿的企业。企业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上存在雷同现象,抱团发展意识不强,互联网创新思维和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没有行业驰名商标,铜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尚未形成。

二、铜陵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2020年5月,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时期,铜陵市铜产业应依托技术、规模、产量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迎应“新基建”“智能制造”产业浪潮,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竞争与合作,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基建”释放铜产业新需求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铜陵市铜产业发展出现重大机遇。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都会增加高端铜板带、箔、棒、线的需求。以特高压为例,作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特高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五年,国家电网工程建设年平均完成投资额达5 127.90亿元。随着新基建大幕拉开,国家对特高压电需求将进一步增大。铜杆线企业作为该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应抓住“新基建”带来的重大机遇,将新需求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动力,加快高端、个性化产品的研发,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智能制造”持续提供产业发展动力

空调、冷柜等家电产业是铜产业链的重要终端产品。受房地产投资、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又加上后期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空调、冷柜等家电产业短期需求呈下降趋势。随着国内外疫情趋于缓和,家电产业需求将重新受到刺激。此外,各传统家电厂商纷纷开展产品创新,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智能家电”时代的到来势必带来持续产能提升。

新能源汽车也将进一步带动铜产业需求。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已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以机动车为例,传统机动车平均每辆用铜23公斤,而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车均用铜量分别达到60和83公斤。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步增长,将进一步刺激铜产品需求。

(三)“一带一路”搭建产业外向发展通道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眼点,沿线项目涉及大量铜产业需求,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也为国际商务合作搭建了平台。作为国家重要铜产业基地,铜陵市应抓住契机,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升铜陵铜产业国际化程度。

(四)“长三角一体化”助力产业深度合作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一体化”和“高质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该规划纲要将铜陵市列入长三角27个城市中心区之一,并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包含长三角在内的华东地区经济总量大,铜消费量占全国用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铜陵市在铜冶炼、铜加工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应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持续提供丰富铜产品;政府层面要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坐标系,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帮助企业积极对接国家战略。

三、促进铜陵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未来3~5年,铜陵市应以锻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做强铜冶炼、做优铜加工,以发展铜基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5G、汽车、家电高端零部件为重点,促进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着力构建支撑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机制、创新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以及投融资机制,建设全国影响力大、全球知名度高的铜基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高地, 建设覆盖全球的铜资源供应网络、铜基新材料制造及创新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绿色发展、竞争力强的现代铜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铜都品牌。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锻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

1.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未来铜产业市场需求呈现不同层次,中低需求增长缓慢,高端需求仍保持高速增长。应坚持差异化、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思路,调整招商方式,推广完善产业“链长制”。一方面“固链强链”,聚焦优势领域,高标准建设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挥国家级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印制电路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作用,培育高性能复合材料、高端轻合金等前沿材料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补链延链”,力争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在做强现有产业链的同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和终端延伸;同时瞄准行业50强企业实施点对点招商,引进产业链终端品牌企业来铜投资,开发市场需求的高端和终端产品。

2.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多渠道突破资源瓶颈

我国可开采铜矿储量仅占世界4%,而且矿床规模不大、矿石品位差、开采难度大,亟须多渠道突破资源瓶颈。一是支持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对省内有色金属矿产进行整合重组,壮大产业基础,促进省内有色金属资源向铜陵集聚;二是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加强与省外中小矿山合作,拓宽原材料供给渠道;三是借“一带一路”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以直接投资、购买股权等方式,收购境外矿权和矿山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资源供应渠道;四是加快“圈区管理”入园企业建设,瞄准央企和国内知名拆解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组拆解园区,同时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促进铜陵铜拆解业健康发展,保障废杂铜供应。

3.注重生态保护,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铜陵市作为铜加工业的聚集地,在谋求十四五跨越发展的同时,更要高标准处理好铜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绝不触碰环保底线,积极培育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深化绿色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法治化、市场化手段,从产品质量、工艺装备、安全生产等方面对铜产业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各类企业融合发展

1.夯实龙头企业硬实力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是国内阴极铜主要生产企业和内资最大的铜箔生产企业,在全国铜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2019年成功晋级世界500强。但近年来总体发展缓慢,与江西铜业渐行渐远,亟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应立足国家新基建,发展高端、个性化深加工产品(如5G铜箔、电子铜带等),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研发生产替代进口产品和高精尖铜基新材料产品,进一步扩大和释放产能;同时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减轻中美贸易摩擦对订单的影响。政府层面,要落实各项支持措施,鼓励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走出去,支持其保持国内铜产业龙头地位并在世界500强中持续进位,构建“命运共同体”。

2.培育细分行业“小巨人”

在促进大型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鼓励中小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支持精达集团、海亮铜业、全威铜业、金威铜业、铜冠铜箔、鑫佳铜业、铜官府文化、三佳山田等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成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同步实施品牌提升战略,促进铜陵本土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和推广,将精达铜材、全威铜业等本土企业打造成“铜都制造”知名品牌。

3.大力发展铜文化企业

进一步培育和深挖铜文化,做深做透铜文章。一是深耕铜文化行业细分领域,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终端产品,传播青铜文化魅力,将铜艺产业打造成为铜陵铜产业重要增长极;二是加强与国际铜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等交流合作,成立铜雕艺术研究院,设立大师工作室,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提升铜艺产品艺术品位和档次;三是建设集铜文化展示交流、生产交易、观光游览于一体的铜文化产业园,促进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大力宣传铜文化,依托国际铜雕艺术园、铜陵博物馆、铜官山·1978文创园等文化载体,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培育品牌代言人,让铜文化成为四方宾客的游览和研学对象,借口碑营销提升“中国古铜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引领发展,铜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铜陵在铜产业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围绕铜基新材料布局了多层次研发平台。然而,创新永远在路上,铜陵仍需持续提升创新动力,并以此提高产业竞争力。

1.加强本土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上海张江的对接,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为主体,与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合作,联合中南大学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高水平建设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研究院,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跨区域科研交流和研究,谋求铜冶炼、铜精深加工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前沿技术研发突破,同时致力于铜基新材料高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助力打造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2.推广铜产业创新券

借鉴江西省做法,推广实施铜产业创新券,即由政府向全市符合条件的铜产业企业发放免费权益凭证,鼓励有需求的铜企业向本土创新平台购买技术服务,相当于政府对企业年度科技投入的一定比例补助,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

3.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

以“数字铜陵”建设为契机,鼓励企业主动迎接智能化浪潮,瞄准行业领先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铜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智慧工厂、数字车间等,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建设涵盖生产车间、ERP、数字仓库、网络营销、在线订单、安全生产等在内的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优质品率,促进节能环保。

4.落实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在据实扣除基础上按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其成本在规定期间内按175%的比例在税前摊销。

(四)集聚人才、汇聚人气,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1.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及培育力度

坚持国内与海外并重,借助聘、引、培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通过人才带项目或以项目带人才的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及创业领军人才;与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组织高层次技能型或管理类人才培养;继续举办铜基新材料产业研讨学习班,提高铜加工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2.创建铜产业学院

以铜陵学院为母体,整合省内外高等教育资源,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铜产业学院,开设产业发展所需的铜加工、铜艺设计、铜期货、铜物流等专业,为铜陵市铜产业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协调企业与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技师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技能型人才培养。

3.实施具有激励性的人才引进政策

相对而言,铜陵不具备区位优势,且长期人口净流失,更需要在人才政策上加大力度。针对铜陵籍高校毕业生回铜意愿不强和现有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出台更具有激励性的人才购房、租房补贴和安家费政策,降低留铜大学生人才公寓申请门槛并简化审批流程;针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优化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深化金融扶持

创新信贷产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积极引进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等境内外低成本资金;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土铜企业的信贷投入,推进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政策性银行予以本土铜企业低成本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资金周转期长的铜产业重点企业,由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授信;支持铜企业通过股权或债权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担保体系,严格落实国家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各项信贷政策。

2.强化财税支持

研究省政府制造强省等惠企政策,争取更多本土企业享受上位政策支持;落实国家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加工的铜及铜合金产品,按30%比例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计入当年度应税收入;落实资源税优惠政策,对从衰竭期矿山开采出来的矿产资源,减征30%资源税;对通过充填开采方式开采出的矿产品,减征50%资源税。实施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铜加工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3.引导企业战略重组

支持大型铜加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本土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和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企业从产品、市场、服务、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着手,提升综合实力;引导企业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六)完善顶层设计,唱响“世界铜都”主旋律

第一,高起点编制《世界铜都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速推进世界铜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锁定目标,凝聚共识。

第二,建设服务铜产业的大数据平台,整合铜基新材料上下游及金融、物流、信息等相关资源,以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为核心,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面向全球的、线上线下融合的铜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铜企业生产、贸易、物流、仓储、金融等全产业链升级。

第三,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铜期货交割仓库,大幅度降低铜加工企业的物流、运输及仓储成本,方便当地及周边地区铜现货企业的期铜仓单注册及实货交收,实现期货现货交易联动。

第四,继续办好中国(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搭建政、商、产、学、研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并将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性、永久性论坛。

第五,恢复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国际铜雕艺术节等影响力大的品牌节庆项目,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中国古铜都”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