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早在2015年,李克强便指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此概念的提出标志“互联网+”正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中,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互联网正慢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落地,逐渐出现了很多诸如“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派生概念。其中,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萌芽期进入发展期,正在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教育健康发展。
“互联网+”是国家创新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发达国家早已兴起。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进而引起巨大反响,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理念和思路。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而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本质上“互联网+”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生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1.跨界融合,创新驱动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其实就是一种变革,也是一种创新。传统的粗放型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才能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互联网+”正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实现产业的变革和创新。
2.重塑结构,平等相待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规则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互联网世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待的,即便彼此互不相识、远隔万里,可以自由地实现交流、交往和交易。
3.开放生态,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世界是没有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的,这种开放精神既可以体现在物理时空上,也可以体现在思维空间上。互联网的开放生态已初步形成,各类信息与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整合、互补,进而实现共赢的格局。
“互联网+教育”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现代化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为其创造和发展带来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事实上,“互联网+教育”就是建立一个跨校区、跨线上线下的知识传承空间,从教室内走向教室外,从单一学校走向多校联通,从计划性教学走向自主学习的过程,最终形成“无限教室、无限资源、无限联通”的在线教育模式。
1.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
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受众的自身体验受到特别重视,因此,“互联网+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者体验放置首要位置,借助于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任何课程进行学习,并且自主掌握学习进度,这为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体验,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
2.优化教育的互动模式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课堂教学授课模式,重组并优化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可以随时监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再是简单的问答形式,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科学的交互模式。
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共享,满足更多使用者对优秀资源的需求,开创了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育公平。“互联网+”的跨界连接,让教育撤除传统的封闭围墙,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创新,使得人人都可以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
互联网的不断应用以及普及,使得人们能轻松获取网络上各种信息与知识,这表示学习不再局限于原有书本、课堂。随着“互联网+”的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逐渐渗透,慢慢显示出传统教学管理的缺陷。
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目前很多高校教学理念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真正体现。其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知识输入到学生脑海中,学生处在被动位置,容易依赖老师,很难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二,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枯燥,过于追求教学整齐度,学生也会淡化内在需求,作为教师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其三,以“学会”为目标的教学都只是注重实现“一技在身”,难以实现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实行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如在制定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措施、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更加强调权威和服从,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管理的绝对主体,大多数一线教师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难真正参与进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是封闭的,行政化倾向严重,机制较为僵化,不灵活,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创新性,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高层次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引进,但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与规划认识不足。这也导致目前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十分复杂,有人才引进的家属,有校内转岗的教师,也有刚毕业才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而真正具备科学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很少。由于缺乏培训、晋升等措施保障,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对自身要求不高,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深造,缺乏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传统的教学管理缺乏“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意识,因而教学管理的效率低,效果也不尽人意,难以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和要求。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很多信息化系统,如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人事系统、学籍系统、财务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是为了提高所在部门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系统之间不存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和统一安排的设计,这导致很多资源存在重复和浪费,不能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统一整合,严重制约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开展。
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接触不同的人,了解多元化的思想。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沟通交流、了解世界的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但是网络毕竟是复杂的,其中不乏充斥着一些不良文化,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作为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产物,以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领域引发了巨大变革。MOOC作为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课程及教学模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可以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学习。学生的考勤、教学活动开展、师生的交流、作业的提交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也慢慢转移,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能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分享知识与经验,与教师关系更加平等、密切。目前很多教师都在实践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课程知识,再回到线下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在课堂上交流,教师点拨解惑。学习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是灵活、自主的教学。
开放式协同创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的趋势。高校通常都是根据学科、专业种类来设置院、系,学科之间泾渭分明,各学科之间科研人员的研究也是各自为政,形成封闭的小圈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打破学科和科研发展之间的割裂状态,以横向力量切入,突破组织机构、地域、行业的边界,促使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转变为日趋扁平化、网络化的横向分布式协作模式,每个研究者既是独立分工也是通力合作的关系,共同协作,打破以往闭门造车的状态,帮助科研创新迈向开放形式。研究者来自不同领域,以分布式方法共享知识和信息,研究不再拘泥于封闭的小圈子,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在学科交叉融合部分涌现创新。高校通过吸收各方参与的力量和协同创新精神,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为社会贡献力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壮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性。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较多采用直接的技术转让、校企合作转化、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办公室或中心转化等模式。但是传统科技成果实用性低,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运用了互联网思维模式,促进了互联网和高校科研成果有机融合,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并进行科学研发,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打通高校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通道。一是利用“互联网+”精准定位科技转化成果供需双方的需求;二是“互联网+”能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用和评价服务;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海量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科研提供参考。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运用当前“互联网+”的优势,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的改革,从而推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理念创新是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向导,也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已经在多个领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高校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紧抓发展机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因此,高校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以学生为中心,保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从多个方面落实教学育人的目标,例如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从原先的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深度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高等教学管理更加人文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可以建立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从而摆脱过去对主观经验的依赖。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是依托在“互联网+教育”平台基础之上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运行可以让教育管理者及时准确地获取学生在学习、生活、安全、体育、德育等方面的动态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跟踪、监测、分析、反馈和共享,实现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作共通,有效降低了教育管理的各项成本,改善了传统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闭塞的状态,为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重构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
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智慧教学手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互联网+”带来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充分融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便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深度的教学互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可以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优化并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定期强化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发挥科研部门、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教研室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理念变革的重要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针对骨干教师开展针对性的综合培训,提高教师适应新型教育管理环境的能力。培养集技术、知识、方法于一体的综合素质人才,并利用建立先锋榜样的形式突出榜样的积极影响作用,培育完善教师教育管理队伍。
制度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能够贯穿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必须有制度规范的保障才能顺利的实施。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结合当前“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设计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化管理方法,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建设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框架。目前高校已经建立很多具备不同功能的管理系统,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可能会有简单的资源共享,但是并没有实现融合贯通。所以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整合贯通学校现有的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平台、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实现学校教学大数据的统一。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管理人员应具备高瞻远瞩的智慧以及较强的洞察能力,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以及运作模式,创新和改革高校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可脱离实际,要通过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