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的三个维度

2021-11-11 15:46桂运奇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桂运奇

(长沙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另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红色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地区创造了革命奇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孕育了大别山精神,涌现出无数感人的红色故事。

青年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塑造者,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破解的难题。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讲、讲什么、如何讲三个维度来研究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的内在要义。

一、为何讲: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大别山红色故事所蕴含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天然载体,因为它能促使当代青年大学生明白“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懂得“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思政课育人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通过思政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可以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与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将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与思政课充分结合,能够引导、教育和塑造广大青年,使之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二)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大别山红色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生动和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对革命先烈的个体生命和生存境遇有生动的观照,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感受。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些故事案例融入课堂中,能够对学生学习、理解抽象的思政理论和概念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促使思政课既能“有意义”又能“有意思”。让学生能够在激起情感共鸣的课堂氛围中对思政课产生浓厚兴趣,从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中体悟到知识和道理。

(三)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与认同党的科学理论成果

通过讲述大别山红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革命先烈为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勇于奉献和牺牲的感人事迹,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一个久经磨难的艰辛过程,明白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由来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对革命先烈感人事迹的回顾和追思中,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二、讲什么: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要突出重点

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需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过讲授大别山红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及北京五四游行示威消息传入安庆、黄冈等大别山地区后,两地以学生为主的先进分子纷纷集会示威。通过讲授两地知识分子历数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罪行,号召各界人士关心民族存亡,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等感人事迹,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先进分子选择、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具体来说,梳理以陈独秀、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为代表的大别山地区先进知识分子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故事,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使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产生疑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以及由此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打破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列强所鼓吹的“世界公理”的幻想,开始倾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出路的新希望。讲清楚陈独秀、董必武等人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故事,能够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领悟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得以传播、发展正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通过讲授大别山红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要讲清楚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阶级、组织等条件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然成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其时已是水到渠成之事。具体来说,梳理中共安庆党组织、寿县党组织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故事案例,包括先进知识分子在大别山地区艰辛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启蒙民众导致被反动势力抓捕并牺牲的感人事迹,安庆、寿县社会主义青年团从筹建到发展壮大过程中,先进分子与敌特等反动势力斗智斗勇的艰辛历程故事等等。五四运动后,大别山地区的先进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工人组织的过程中,包含有众多形象、具体、生动的故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讲好此类红色故事,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其成立所必备的思想、阶级、组织等条件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然成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三)通过讲授大别山红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和发展的艰辛历程

横贯于大别山地区的鄂豫皖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形象生动展现了党领导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涌现出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其中,典型事迹如:“胡正先:以身许国的红色‘听风者’”“金寨‘红军公田’:拥军爱军的历史见证”“为革命甘洒热血的喻氏六姐弟”“满门忠烈垂千古——记皖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杰出领导人刘仁辅”“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的故事”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鄂豫皖根据地无数先烈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省思:“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权”这一革命新道路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历经艰险和万难才得以探索和开辟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党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形相结合,领导人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能够使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走向胜利。反之,视马克思主义为教条,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只能招致“左倾”错误泛滥,为中国革命带来损失与挫折。

(四)通过讲授大别山红色故事引导学生领悟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总兵力、控制区面积、控制区人口、军队装备等各方面都远胜于中共。因此,两党力量对比上,国民党的实力可以说远胜过中共。那么问题来了:国民党为何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败退台湾,而中国共产党却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发动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事实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述解放战争期间大别山地区民众生存状况的史料故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民党政府在大别山地区强征壮丁激起民众愤恨、强征军粮激起民众愤慨、强征赋税激起民怨沸腾。认识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去安抚民心,发展经济,解救民生,反倒挑起内战,最终激起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一个脱离民众,背离民意,不以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己任的政府,垮台失败,丢失政权是历史的必然。相反,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毛泽东高度评价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壮举表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人民的拥护。以解放战争期间大别山地区生动鲜活的史料故事,讲事实,摆证据,正反对比,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正是中共赢得民心的结果。

三、如何讲:新时代思政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要注重方法

故事相较于直白说教和枯燥分析,具有具体、形象,饱含情感与生活经验等优势。思政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关键在于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和叙事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叙事主体上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涉“谁来叙”的问题;二是叙事文本上要选择“好的”大别山红色故事,即“叙什么”的问题;三是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是有关“如何叙”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与学生双叙事主体之间的互动

叙事过程实际是叙述者与聆听者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必须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二者互为主客体。大别山红色故事的讲述过程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教师作为讲述大别山红色故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不可或缺的叙事角色,如若缺场,则一场红色故事的讲述无法开展。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故事的倾听者,需要体现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故事内容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使自己从故事的倾听者,变成一段故事叙述过程中的重要叙事者。此时,教师的角色逐渐由叙事者退隐为倾听者,成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念成长中的引导者与同行者。在一堂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际为互动双方,绝对的叙事者和纯粹的倾听者是不存在的,双方时刻处于角色互换之中,各具有叙事与倾听的双重角色。大别山红色故事的讲述与传播过程,既需要叙事与倾听,更应体现交流与对话。如此,大别山红色故事所体现的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够在叙事的过程中得以诠释,起到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叙事文本选择应契合思政课教学目标,贴近青年学生现实生活诉求

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必须在文本选择上下功夫,选择一个好的大别山红色故事文本无疑是整个叙事过程的基础性工作。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众多的大别山红色故事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和挖掘典型文本案例,确保择取的叙事文本价值内核既能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又可以贴近当代青年现实生活诉求,避免就故事说故事,出现大别山红色故事叙事与思政课堂“两张皮”现象。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在讲述大别山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既要以教材理论为主,紧扣书本,同时也要跳出书本以挖掘故事中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点,唤醒学生的正面感情,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典型的大别山红色故事文本必然孕育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富于进取、奋勇拼搏的时代精神。此类优秀故事案例可以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呈现,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蕴藏丰富育人功效,且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如能运用得当则思政课将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说教,学生则会从情感上认同思政课、亲近思政课。

(三)叙事方式上以刻画故事的细节来引发青年学生情感共鸣

红色故事要达到生动饱满、真实可信的效果就必须注重细节,力求以具体、形象的细节来克服以往红色故事叙事过程中口号化、概念化的弊端。具体来说,选择好典型的大别山红色故事文本后,要善于讲述故事具体的情节,以缩短文本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发受众的认同感和对情节的代入感。比如,《“空中董存瑞”——毕武斌》描写志愿军皖西先烈毕武斌在朝鲜战场上驾驶飞机执行投弹任务时不幸飞机中弹,在机舱起火自己衣服燃起火苗的情况下,仍然拒绝跳伞,坚持完成投弹任务,最终坠机牺牲。又如《余品英: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故事》描写皖西女革命烈士余品英被捕后面对敌人刑讯逼供,她从容脱下鞋子,毫不畏惧地站在两个烧红的犁铧尖上,顿时一股人肉焦煳味直刺人鼻,余品英虽然痛得大汗淋漓,但未叫一声。这样的故事细节相较于以往红色故事宏大的叙事方式,给人不再是空洞隔膜之感,而是给青年学生以有血有肉的深刻生命体验,使他们对革命年代青年身上展现出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如此,大别山红色故事就可以在思政课堂上于无声处感染人、教育人,起到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结语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为坚守初心、永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其精神内涵所彰显的立德树人价值不谓不显著。新时代思政课通过讲好具体感人的大别山红色故事,无疑是弘扬和传播大别山精神,激发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具体于大别山红色故事,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叙述大别山红色故事帮助学生领悟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与不易,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及其在中国的执政,进而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另外,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帮助青年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性价值认同,必须要特别注重方法。一是需要处理好叙事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师生之间双向互动,适时转换主客体角色;二是在文本选择上要契合思政课教学目标,贴近青年学生现实生活观感,避免故事叙述与课程育人出现“两张皮”现象;三是故事叙述要讲究方法,重视故事情景细节,力求于无声处达到提升青年学生思想境界与理论水准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