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低龄斜视儿童的临床研究

2021-11-10 15:44:06廖茹娟
康颐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斜视临床研究

廖茹娟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低龄斜视儿童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20例低龄斜视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斜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患者。分别给予A、B、C三组患者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进行临床治疗,六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和下斜肌的功能情况。结果:不同术式治疗低龄斜视儿童均取得较好的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且下斜肌的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三组患者之间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低龄斜视儿童时需要选择较为合适的手术方式,严格把握手术,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不同术式;低龄儿童;斜视;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16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习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眼部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斜视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眼部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低龄儿童的眼部疾病中较常见,可能导致斜视性弱视、影响美观,严重时会造成患者功能性失明,给斜视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临床上常采用手术的方式来治疗低龄儿童的斜视,本研究将120例低龄斜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组患者分别采取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低龄斜视儿童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眼科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低龄斜视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0例斜视患者。12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为6-13岁,平均年龄为(8.42±1.37)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化的眼科检查,手术前有融合功能的患者有15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有10例。纳入标准:(1)年龄≤14岁的患者;(2)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斜视的患者。排除标准:(1)接受过斜视手术的患者;(2)双眼有弱视的患者;(3)有精神障碍或交流障碍的患者;(4)存在眼部实质性病变的患者;(5)有屈光间质或者眼底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分别使用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对三组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截除长度保持在5毫米左右。A组患者的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相同,进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和C组患者的双眼下斜肌亢进程度不一致,分别给予下斜肌后徙术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进行治疗,原在位的水平斜度按照常规的水平斜视采取水平肌手术进行治疗,对三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六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眼位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1)眼位欠矫:>-8PD;(2)眼位正位:-8-0PD;(3)眼位过矫:>0PD。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的瘢痕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来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六个月后,A组患者中有眼位正位者37例、眼位欠矫者2例和眼位过矫者1例;B组患者中有眼位正位者38例、眼位欠矫者2例和眼位过矫者0例;C组患者中有眼位正位者39例、眼位欠矫者1例和眼位过矫者0例。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A组(92.5%)、B组(95.0%)和C组(97.5%),临床疗效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接受手术治疗六个月后,三组患者的瘢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斜视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理。由于斜视是眼外肌疾病中的一种,患者无法同时使用两只眼睛对物体进行注视。一般来说,患者在发病后外表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会对患者的双眼注视功能造成较大的障碍,甚至会导致患者的双眼失去立体视觉的功能,严重影响了斜视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斜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大多数斜视患者往往会发生弱视的情况,由于低龄斜视儿童在发病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身体骨骼正在发育,而斜视会对患者的全身骨骼发育造成影响,进而对患者的躯体形态造成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采取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对低龄斜视儿童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发现三种手术方法在临床治疗低龄斜视儿童时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疗效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低龄斜视儿童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具体情况来严格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低龄斜视儿童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低龄斜视儿童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德胜,陈霞.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6,36(9):867-869.

[2]郭雅图,田璐,张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一退一截两种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46-50.

[3]代书英,孙卫锋,刘素江,等.不同术式治疗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5,24(3):179-181.

[4]滿滕滕,杨先,田巧霞,等.不同方式直肌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的观察[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7(4):425-426.

猜你喜欢
斜视临床研究
弱视和斜视先治哪个?
保健与生活(2017年5期)2017-02-27 00:32:17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华夏医学(2016年4期)2016-12-12 00:14:11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中外医疗(2016年29期)2016-11-30 05:48:11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10:17:28
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雷达学报(2014年4期)2014-04-23 07: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