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校寝室学风提升的人才共生效应研究

2021-11-10 13:32赵兴晨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

摘要:人才共生效应是高校寝室学风建设的催化剂。目前高校寝室内学风建设仍面临管理方法不善,不能进一步促进人才共生效应发展,文章利用AnyLogic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在实现微观寝室活动过程模拟的基础上建立寝室共生效应基本模型,分析不同情境下共生效应对学风建设影响程度。

关键词:人才共生效应;AnyLogic;学风建设

一、高校学风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的高校学风建设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宿舍学风的建设引导,宿舍是学生学习第二家园,教育的阵地,对学生起到思想的启蒙、学习的引导、素质的拓展功能。在宿舍这个结构各不相同的平台,衍生了不同的宿舍学风。优良的宿舍学风产生的人才共生效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目前有学者研究宿舍学风建设的问题,张贺祥(2018)等以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基于宿舍单元视角,阐述宿舍管理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从宿舍文化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宿舍管理方法,从而改善高校学风建设[2]。文献多对高校宿舍管理角度分析并制定相关策略,但在高校宿舍人员分配问题对宿舍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还是欠缺的。因而建立寝室共生效应模型可以更直观的看到不同宿舍结构下共生效应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AnyLogic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寝室单元学风数据结构,日常行为属性,实现微观寝室活动过程模拟的基础上建立寝室共生效应基本模型,分析不同情境下共生效应对学风建设影响程度,为高校寝室学风建设提供相应建议。

二、高校寝室内人才共生效应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于 1879 年提出,他强调“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因生存需要按照某种模式或机制互相依存與互相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关系[3]。近年来,共生理论已被广泛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对寝室内人才共生效应的研究的前提是了解寝室人才共生效应形成及实现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关键领域。

(一)宿舍内人才共生效应形成。宿舍作为高校大学生相对稳定和集中的生活、交流、活动场所,占据了大学生将近1/2的活动时间和1/3的生活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最基本场所,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构建高校优良学风的关键领域。宿舍内优秀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小集体长期以往的交流生活下渐渐孕育出了人才共生效应。

(二)宿舍人才共生效应的意义。近年来,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了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学霸牛班”“考研六姐妹”的事迹。人才共生效应对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宿舍全体成员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宿舍成员能在宿舍整体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在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包容理解、共同促进中实现自我成长[4]。而如何进一步提升宿舍内人才共生效应的可能性,是我们提升宿舍文化,改善宿舍学习风气的重要道路。

三、提升高校人才共生效应研究分析

(一)随机分配下人才共生效应仿真分析。宿舍内共生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优秀学生和其他学生的接触同化,将接触同化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可视人员,接触人员,同化人员,改变人员。同化过程会随着时间长短变化产生不同结果,在模拟初始设置固定境包括宿舍,教室,图书馆,在限制了学生初始速度,接触率,接触人数等基础属性性后建立宿舍共生效应的仿真模型。利用agent功能将学生、寝室、教室、图书馆实体设为智能体,对该仿真模型进行运行,在固定时间内为10个宿舍随机放置优秀学生观察在100天后学生的优秀率情况及达标优秀宿舍的概率情况,在初始的优秀学生为随机分配,初始优秀率为15%,经过100天的接触后优秀率为22%,优秀增长率为7%,宿舍优秀增长率为6%(优秀学生≥2判定为优秀)。可见随机分配优秀学生不利于对其他不含优秀学生宿舍产生接触行为,同时也不利于宿舍共生效应的积极发展。

(二)优化分配下仿真分析。在不改变时间等其他属性的情况下,对初始的优秀学生不做改变,将这20名优秀学生均匀分配到20个不同的宿舍。在进行多次试验后发现,做出如下调整可使仿真结果得到优化:每日接触人数增加到25人,接触并影响概率增加为0.31%,影响同化三角分布函数设为triangular(1,1.5,3),同化转换三角分布函数设为triangular(2,3.5,5)。通过上述思路进行多次模拟实验结果在100天内优秀学生接触人员增长为155,同化人员48,改变人员16。在进行一系类优化后各阶段人数明显提升。在改变划分宿舍结构的策略后,不仅提升了优秀同学的接触率,同时相对优化前提升了11%的优秀率,宿舍优秀率的增幅也变成了16%。通过优化后的结果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宿舍人员,对宿舍内的人才共生效应会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为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提高寝室内学习风气,培养宿舍内人才共生效应是一条便捷之路。在学生初始寝室分配时,大多数高校采取随机分配法,这种分配方法不利于后期寝室内良好共生效应的形成及优良校园学风的养成。通过本次仿真结果显示将优秀学生均匀分配至各个寝室有利于增加人才共生效应的可能性。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各项学习活动,通过提高优秀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接触率,增加同化人数,进而改善校园学风。

参考文献:

[1]苏俊,郭跃,汝鹏.从精英决策到大众参与:理性视角下的科技决策模式变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3):90-94.

[2]张贺祥,葛巍,王秀林.基于宿舍单元视角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2):42-44.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8

[4]李卉,聂法良,毛常明.宿舍人才共生效应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路径的探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117-120.

作者简介:赵兴晨(1997—),男,汉族,安徽阜阳人,学生,在读管理学硕士,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研究方向:大数据仿真实验。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辅导员作用探讨
三本院校音乐专业学风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学生工作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刍议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就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析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