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平
摘要: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这次谈话具有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困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使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迈向崭新台阶。明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3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的今天,重温当年光辉历程,对于实现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1月17日,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入第13个年头、苏联解体刚刚过去22天、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之际,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下武昌、深圳等地,沿途就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谈话,这就是著名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不仅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纲领性谈话,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天,我们已昂首阔步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力大增,成绩斐然。我们以新的眼光,回顾这一辉煌的历史进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内涵再做一番认识和梳理,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对于实现国家2035远景目标,都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开宗明义的讲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谈到革命与改革的关系时,他又进一步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基个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一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区区五句话,却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道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确保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三层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前两层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五句话,从根本上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层深刻内涵:
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原因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所有制的每一次历史性变化,其背后的终极推手,都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列宁也说过,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标准就是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就是因为其在高级阶段,拥有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看,20世纪以苏联为首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完全搞懂甚至是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基于长期残酷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经历,我们主要是制度层面,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本质。其鲜明的特点,就是经济层面上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政治层面上的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这些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过却是初级的,离开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正是由于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肤浅认识,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中国的“文革”浩劫。
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或者说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在南方谈话中,他把这一点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而阶级的产生和消灭,其决定因素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存在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无处不在的剥削,而社会主义“就是要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生产的条件。很明显,这个任务是重大无比的,这个任务不完成,那就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二层含义,是邓小平本人根据社会主义实践作出的科学总结。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而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现阶段我国在某些经济领域,尤其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存在着某些剥削现象,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这一事实的体现,我们要做的,是要在法治和道德的框架内,合理限制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消灭剥削。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7日的《一靠团结二靠纪律才防止过度剥削而导致能团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邪路了。” 所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正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落脚点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显著区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归全体人民所有,全民共享劳动成果。马克思就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的社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剥削攫取了惊人的剩余价值,社会财富集中在极少数富裕的资本家手中。
对于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有过精辟的论述。比如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终极目标。由于过去我们大搞平均主义,所以他又特别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设想的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而是从局部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这个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现实基础是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这跟过去的平均主义有着鲜明的区别,也是鄧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精辟阐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之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71页;
③《列宁选集》第47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11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