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健身瑜伽”在高校的发展相关方面的综合研究,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健身瑜伽在高校发展的不同方面作为总结汇总,为进一步推进健身瑜伽在高校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身瑜伽、高校、发展研究
关于健身瑜伽在中国真正发展的起点应该是1985年,中央电视台早晚黄金档时间播放了30分钟瑜伽系列节目《跟蕙兰练瑜伽》。1985年到2000年,该档节目持续播放了15年,国内关于瑜伽研究热潮渐渐兴起。国内学者研究瑜伽的学科领域跨越医学、教育学、理学和艺术学,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体育学科领域。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关于瑜伽文献的整理、阅读、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学者在体育学领域关于健身瑜伽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健身瑜伽中国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健身瑜伽在学校的发展研究、健身瑜伽市场发展研究。本文就健身瑜伽中国化和在学校的发展文献进行整理。
1瑜伽中国化发展理论研究
瑜伽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适应我国的土壤,必然要经过一番改良修整,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大众服务,这是“健身瑜伽”概念提出的缘由之一。毛娟(2008)1通过《全析瑜伽演变历程》一文中通过回顾瑜伽在中国的演变历史,揭示瑜伽连通“自我”与“超我”,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是瑜伽的本质。刘兰娟(2017)2在《瑜伽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特征研究》一文中探讨了瑜伽在中国传播的形式由气功演变为健身方式;瑜伽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性、传播内容拓展性、传播媒介多维融合性、传播受众普遍性、传播效果层次性等传播特征。
综上所述,关于瑜伽的中国化发展,不同的学者站在的角度不同,关于瑜伽中国化的理解和阐释视角就有所差异;但是学者关于“瑜伽中国化发展”主题的研究的核心思想都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来文化的观点“全面客观地看待外部世界,对外来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地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健身瑜伽在高校的发展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的互动开展的初衷和结果都是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健身瑜伽在我国社会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必然会引起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风向。刘芳.在高校女生中进一步推广瑜伽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专业教学研究,2016(1):3-4经过调查得出,目前综合类本科高校对瑜伽教学较为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瑜伽课程。以国家“211”高校为例,100所高校中有83所都开设了瑜伽课程。
1.1健身瑜伽开设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瑜伽的可行性研究中,对瑜伽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和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3(6):45-46;苏丽娟.黑龙江省本科院校开设瑜伽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王福祥发表的《山东省普通高校女生中开设瑜伽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等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现状,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得出了本地区高校开设瑜伽教学的可行性的条件和依据和现实意义。他们的结论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在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是教育改革之重点,是大学生的迫切要求,在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是必须的、可行的,而且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1.2瑜伽课程的研究
关于瑜伽课程的研究,黄荔娟(2007)是从休闲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体育院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邓毅明(2008)、王静宜(2016)等人都是基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提出大学引进“瑜伽健身”的锻炼理念,进而对大学瑜伽课程进行设计,这些学者的瑜伽课程内容设计大体上都包括瑜伽基础知识的讲授、瑜伽基本动作的习练以及注意事项等等,三者都提到了教学方法都可采用讲练结合、注重实践的方法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瑜伽锻炼的兴趣。李彤(2010)、黄敏(2015)构建了瑜伽课程开展的模式。周姣(2015)在其研究生论文中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将不同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运用到瑜伽教学实践中去,通过特定瑜伽体式的选择和测试得出柔韧型瑜伽运动处方比常规瑜伽练习效果更为显著。
1.3健身瑜伽对学生身心干预的研究
关于瑜伽对其他运动项目学生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中,张惠(2017)、胡伟(2017)等人均采用实验法,将瑜伽放在篮球、田径、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最后的放松阶段,均得出瑜伽有助于学生的生理疲劳恢复和心理疲劳的恢复,并对它们的消极训练情绪有扭转作用。
1.4瑜伽与校园其他常规运动项目的对比研究
中国和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瑜伽作为印度古老的健身养生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瑜伽研究热,对比印度瑜伽掀起的瑜伽健身热,反观我国古老有文化底蕴的健身方式,比如气功、太极拳、导引术的士气低落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反思和讨论。关于太极拳与瑜伽的对比研究,李旺华(2007)、谭俊(2008)等学者都是在对比瑜伽和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异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太极拳的推广发展要借鉴瑜伽的国家推广模式。
元昕(2016)是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国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伽两种体育运动文化的现状及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导致瑜伽与太极拳现代社会流行程度差异性的管理学意义上的原因,建议中国太极拳的发展与推动可以借鉴印度瑜伽的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路线与推广模式,走出当前所面临的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模式所致困境和瓶颈。王凯源(2014)是通过实验法得出太极拳和瑜伽特定动作都对白领员工腰腹部成分代谢有提高的作用。文烨(2013)是在中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把瑜伽和太极拳单拎出来对两者的文化起源、发展理念、推广方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关于瑜伽和健身操的比对融合研究,结果显示:瑜伽较之健身秧歌更能提高学生的柔韧性。诸多学者分析了人们对广场舞和瑜伽选择的品位是由媒体宣传建构而成的。广场舞与瑜伽的不同品味,是广场舞大妈与都市白领女性在社会结构中不同地位的符号表达。
关于瑜伽与中华气功的对比研究,学者的研究思路大体一致。部分学者通过对比二者的历史差异和健身目的的一致性来提倡中国和印度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还有一些学者站在瑜伽和气功理疗的视角来探讨二者的异同点。谭琳(2008)是通过阐述目前我国瑜伽热现象反思陷入低潮的中华气功,从功能、对象和内容特征上分析了瑜伽盛行和气功难以推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振兴我国健身气功的改革建议。关于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发展研究,王静宜(2016)5、王嵘(2016)等人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茶文化和瑜伽文化,并炼出两种文化的契合点,最后都提出要提倡发扬瑜伽精神和茶道精神。
综上所述,健身瑜伽作为时代产物,综合多种元素,趣味性实用性较强,在高校发展重要且必要。
参考文献
[1]毛娟.全析瑜伽演变过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387-389.56
[2]刘兰娟.瑜伽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54-58.57
[3]刘芳.在高校女生中进一步推广瑜伽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专业教学研究,2016(1):3-4.
[4]趙锐.对瑜伽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和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3(6):45-46.
[5]王静宜.高校健身瑜伽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J].体育教育,2016(1):34-35.
作者简介
孟静(1988—),女,汉族,安徽滁州人,讲师,体育学硕士,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休闲体育。单位所在省市邮编:广东省广州市邮编:51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