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登《美术馆》中的反讽叙事

2021-11-10 02:45:42陈晓倩刘利平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奥登卡洛斯悖论

陈晓倩 刘利平

摘要:奥登是继叶芝,艾略特之后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其《美术馆》是在他参观美术馆时对作品《伊卡洛斯的坠落》有感而发,本文从反讽的三种类型来分析《美术馆》的主题,分别从克制陈述、悖论反讽和正话反说来解析奥登诗里的主题——人对他人苦难的冷漠和对人性美好光辉的向往之情。奥登用反讽加强诗的悲剧和喜剧效果,用反讽来传达内心的矛盾情感,赞扬人在追求自由和理想的道路上无畏牺牲的品质。同时奥登坦然面对人性的弱点——自私,对美好事物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性美好。

关键字:反讽;《美术馆》;奥登

奥登的短诗《美术馆》是在1938年,奥登参观布鲁塞尔的皇家学院美术馆时观看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时所作。这首诗的第一节涉及布鲁盖尔的三幅画分别是《溜冰者和捕鸟器的冬季》、《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和《伯利恒虐杀婴儿》,《溜冰者和捕鸟器》属于风俗画,描绘的是寻常的冬日景象,后两幅是宗教画,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与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有关,描绘的是大希律王为了将耶稣扼杀在襁褓中,先入户调查而后发动屠杀全城婴儿的残暴行径。风景画和宗教画本身是两种不同的题材,美好的冬日和屠杀婴儿的场景被奥登融合在一首诗中,揭示这首诗的复杂主题,和平和杀戮两个极端的画面在诗中找到平衡,生与死,悲和喜相互渗透,矛盾的情绪在诗人心中拉扯。诗歌的第二节主要涉及的是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父亲用蜡粘合羽毛制成双翼装在肩上飞离克里特岛,但是在飞近太阳时,蜡翼被太阳融化,他跌落海中死去。诗从画而来,画的标题显示伊卡洛斯是主角,画的是他的大事件。但在画里,犁地的人最大,远航的船次大,伊卡洛斯只有两条又小又弱又徒劳的腿,若不是看了题目再刻意去找,粗心的观画人恐怕会和犁地者与航船一样,看不见他。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它听不到个人的哀嚎,也感受不到。个人的头上升起死亡的阴霾,世界仍是那般明媚,太阳照样升起,风景照样美丽。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常以为太阳为我高悬,风景为我灿烂,天地会呼应我的呼喊,众生会体恤我的厄运。是万众瞩目众卿环绕,还是孤孤单单无人知晓,都没什么差别。

反讽是西方文论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叫人头痛的概念之一,论者称它有“臭名昭著的难以琢磨性质”,因为它“不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在概念上还在不断的发展。”从古希腊一直到十六世纪,反讽只是传统修辞学中的一种次要的修辞格,从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开始,反讽概念不断膨胀,一直到新批评派,反讽不仅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了诗歌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哲学态度①。布鲁克斯认为寻常字眼之所以能成为深刻动人的诗句,是因为有语境作为后盾,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在一个具体的情景中,由具体的剧中人物说出来的。语境负载“意义”,甚至任何具体部分的“意义”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是语境赋予具体的词语、意象或陈述以意义②。语境对陈述造成的明显扭曲,我们称之为“反讽”。反讽的最基本形态接近古典修辞学原定义,即所言非所指。反讽的类型包括克制陈述、夸大陈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以及宏观反讽。本文将从克制陈述、正话反说和悖论反讽三个方面来分析诗中作者的情感和诗的内在美感。布鲁克斯和沃伦给克制陈述下的定义是:“在实际说出的与可能说出的之间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克制陈述的典型例子是故意把话说轻但使听者知其重。③悖论反讽是反讽常见的表现方式,悖论的语言特征是:双层相反意义同时出现于字面上,悖论反讽就是将不相容的事物并置。正话反说则是反讽最清楚的表达形式,跟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表面褒扬,其实贬斥,表面否定,其实肯定。奥登用反讽的手法传达着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这首诗写于二战前夕,奥登厌倦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左派御用诗人”地位。写于奥登离开英国前往美国的重大决定之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的结尾那艘继续航行的“豪华精巧的船”,诗人观画中船解读到自己的轨迹和使命,他把观画的感悟融进诗中,看似轻松的语调无法掩饰内心的凝重——画中船有着既定的航线但人类的命运航线却无法预测。奥登用反讽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人类在悲剧面前的无可奈何,与诗中“豪华精巧的船”相反,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叶扁舟,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考验。

一、克制陈述——深知人性的大师

克制陈述一种常用的反讽,把话说轻而使听者知其重。实际暗指着强烈的情绪,因此是一种“口非心是”,是诗歌语义在文本中扭曲的表现。赵毅衡在《重访新批评中》指出“在‘温柔敦厚诗教也’的中国,克制陈述更常用而且更受尊敬”。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④文字的轻描淡写更反衬出诗句深邃的内涵。这首诗中,以下的诗行体现了克制陈述的手法。

“关于苦难,

这些古典大师从来不会出错

他们都深知其中的人性处境

它如何会发生”

当其他人正在吃饭正推开一扇窗,或刚好在闷头散步

提起苦难,人们最常想到的是天灾人祸,是毫无征兆飞来横祸。但是奥登却说大师们深知人性处境——人生而伴随苦难,苦难不似洪水猛兽迎面扑来,不是瞬间吞噬生命,苦难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发生,人性的悲剧就渗透在日常琐碎之中。苦难并非轰轰轰烈烈席卷而来,它悄无声息环绕在人类的周围,正是这些琐事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全部,所以面对苦难,人们无处可逃,这就是人性悲剧所在——它笼罩着你的生活,你无法摆脱无处可逃。奥登用克制陈述告诉讀者——乏味的生活无处不是人性的困境,苦难无时不在。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生命的延续是永恒的,个人的苦难最终走向灭亡,但人类的苦难却会永远持续。

二、悖论反讽——日常与神圣的交织

反讽的第二种类型是悖论反讽,悖论的语言特征是:双层相反意义同时出现于字面上,悖论反讽就是将不相容的事物并置。当相反的事物出现在同一画面中,看似相悖使矛盾情绪更加深刻。李商隐的名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雄心勃勃,回天旋地,却落入一叶扁舟,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悖论反讽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⑤在这首诗中,以下的诗行最能体现悖论反讽:

“而当虔诚的老人满怀热情地期待着

神迹降世,总会有一些孩子

并不特别在意它的到来,正在

树林边的一个池塘上溜着冰”

这四句诗描绘了油画中的图景:等待耶稣的降生这一神圣时刻时,并非所有人都这般庄重,一些孩子照常在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冰、嬉戏。在“老年人热烈地、虔诚地 等候”这样的语境之下,孩童的游戏就似乎有亵渎神圣的意味⑥。嬉笑玩闹的孩童和虔诚祷告的老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死,老人们虔诚祷告,他们是耶稣的热情追随者,同时也能体现出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新生的渴望,这也代表着生活中看似最虔诚的基督信仰者。而孩童则是新生事物的代表,他们充满了新生命的活力,耶稣降临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他们象征着打破宗教神话的无信仰者。长者在传统思想中是智慧的化身,但在诗中他们只是恐惧死亡寻求精神慰藉之人,看似蒙昧无知的孩童却是勇于打破宗教思想禁锢的勇士,这其中便蕴含着悖论反讽,从而突出了本节的主题:生和死的画面和谐共存,奥登用悖论反讽把人类情感的两极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深思——面对生死,寻求神灵的庇护和活出自我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抉择?更呼应后半节时歌主题:无论神迹降临或是死亡发生,无论喜剧或是悲剧,原有的生活秩序不会因此打破,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轨道。

三、正话反说——虽死犹荣的少年

正话反说,指跟实际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相互对立。表面褒扬,其实贬斥,表面否定,其实肯定。悖论反讽是将事物的两极同时彰显,正话反说则是表里不一的表达。以下的诗行中体现了正话反说:

“譬如在勃鲁盖尔的《伊卡洛斯》中:一切

是那么悠然地在灾难面前转身过去;那个农夫

或已听到了落水声和无助的叫喊,

但对于他,这是个无关紧要的失败;太阳

仍自闪耀,听任那双白晃晃的腿消失于

碧绿水面;那艘豪华精巧的船定已目睹了

某件怪异之事,一个少年正从空中跌落

但它有既定的行程,平静地继续航行”

奥登引用《伊卡洛斯的坠落》这幅名画,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父亲用蜡粘合羽毛制成双翼装在肩上飞离克里特岛,但是在飞近太阳时,蜡翼被太阳融化,他跌落海中死去。油画里,伊卡洛斯死亡的悲剧已然发生,但是周围的农夫、牧羊人等众人毫无觉察,唯有纵览全画的画家看到,但是画家仅仅在油画的角落展现出了悲剧。奥登借读画诗以表现出人对他人悲惨命运的冷漠,对他人的痛苦处于麻木的状态。奥登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向读者传递他的观点。农夫听到了少年落水时挣扎的叫声,却故意忽视掉,农夫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失败”,奥登用“无关紧要”向读者暗示,农夫只在意自己的庄稼,周围事物的命运与他无关。阳光耀眼湖水碧绿,平静的湖面下是死去的少年,精巧的船只目睹了落水少年,但它没有停留,继续航行。美好静谧的田园风光和坠海身亡的少年表面上完全不同的画面和谐共存。奥登没有批评农夫和船只的麻木冷漠,但是他用“无关紧要的失败”表现在作者心中,如果结局注定是悲剧,那么周围人的态度奥登给予模棱两可的回应——可以帮助也可忽视,悲剧时有发生,但是原有的生活秩序不会因此打破,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轨道。作者用伊卡洛斯的故事赞扬追求自由要付出巨大代价即使死亡也要实现梦想的高尚品质,追求理想比碌碌生活更值得。如果少年通过死亡能实现人生价值那么这就是不是“无关紧要的失败”,对于少年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功”。“豪华精巧的船只”听到呼救但依旧继续航行,最终抵达目的地就是船只个体的“成功”。船只和农夫体现奥登对面对他人悲剧时的两种心情,农夫刻意忽视但是船只因为有既定的航线不能偏离,救人导致偏离航线可能会使船只陷入危险,万物都自觉与己无关。《伊卡洛斯》画卷上的含义是对追求美好事物的肯定,那么奥登隐藏在画卷背后的观点则是追求自由或理想过程中付出代价是必然,死亡也是必然的。

奥登在《美术馆》一诗中借反讽传达出自己的价值理念,人的一生都充满了苦难,苦难无处不在,人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从孩童到老人,生老病死不可避免,苦难或悲剧都只是个人体验,局外人无法分担也无需分担,人性的伟大就是面对死亡依旧追寻个人价值,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苦难可能是人为也可能是自然发生。就像伊卡洛斯的死亡,可能是个人疏忽也可能是注定的悲剧结局。伊卡洛斯的坠落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的死亡既是悲剧也是喜剧,个人理想实现的同时走向毁灭,不是“无关紧要的失败”而是“了不起的成功”。奥登同情伊卡洛斯,同情生活在战争中的底层人民以及受剥削压迫的人。作者赞扬人在追求自由和理想的道路上,无畏牺牲的品质。奥登能坦然接受人性的自私面,即对他人苦难的冷漠和麻木。同时,面对于他人遭受厄运时,奥登给出自己的答案: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在惊骇之余选择心平气和地生活都没有错。整首诗借反讽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但同时对美好事物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⑤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②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⑥李申.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对奥登《美术馆》的解读.[J].名作欣赏,2020,9

[英]奥登Wystan Hugh Auden,著

胡燕春.“英、美新批評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黄艳梅.《美术馆》主题分析——痛苦与冷漠.[J].农家参谋,2018,22

刘芳,黄念然.论反讽的中介性.[J].湖北大学学报,2017,44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布鲁姆斯伯里学派与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现代转型研究》 项目编号:YB045

作者简介:陈晓倩(1995.10) 女 汉族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学生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奥登卡洛斯悖论
奥登先生的时间标准
诗林(2023年2期)2023-05-30 10:48:04
视神经炎的悖论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4
海岛悖论
西班牙前国王 流亡海外
“帽子悖论”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10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巨人之伤 格雷格·奥登 GREG ODEN
NBA特刊(2017年16期)2017-09-07 06:43:47
美妆悖论
健康女性(2014年10期)2015-05-12 03:30:07
迷途知返
法拉格特广场的小贩
意林原创版(2011年1期)2011-07-06 09: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