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有国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高中生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不阅读书籍,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领他们细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让他们跟着名家学写文章,提升写作水平。接下来,笔者就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些篇目:《祭十二郎文》《师说》《马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大家韩愈创作的。我们都知道,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文章“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既有内容,又有深度,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韩愈学写文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先介绍一下韩愈的人生经历:“韩愈在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由他的哥哥和嫂子将其抚养长大。等到韩愈12岁时,他的哥哥也病逝了。他的童年便是在困苦与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可以说,韩愈在小的时候就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长大后,他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了进士……”
关于写文章,韩愈提出了一些观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比如,韩愈主张“陈言务去”,他认为在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去创造,努力去革新,写出新意。韩愈还主张“文以载道”,认为写文章就是为了说明某些道理,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该一味地追求华丽的文辞,写华而不实的东西。
当然,除了带领学生了解名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主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名家的作品,从中積累经验。以韩愈的《师说》为例。
《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从中积累写作经验。
有的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这样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在第二自然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再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三自然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创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有的学生发现,韩愈并没有一味地论述,而是适时地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在文章中提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借此说明了“闻道”是从师的标准。
有的学生发现,韩愈擅长遣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他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益”来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有的学生发现,韩愈巧用对比的方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指出圣与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从师学习。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问题上的愚妄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见解,然后以孔子为例,得出强有力的结论。除了文章的开头是在立论之外,其他部分都在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力争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教材,让他们立足于教材中的文本,跟着名家学写文章,从中汲取“养分”。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