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型书院园林景观空间特征与选址

2021-11-10 18:11张帅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选址

张帅 李雄

摘要: 文章采用文献考证、图像收集、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梳理不同时期山林型书院园林的发展脉络;以书院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基本视角,结合选址环境,分析书院园林演变的驱动力并总结其不同时期的景观空间特征及文化内涵,以期对传统园林的研究与现代城市诗意栖居的生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书院园林,选址,景观空间特征,社会环境

DOI: 10.12169/zgcsly.2021.03.14.0002

Characteristics and Site Selection of Landscape Spaces in Mountain Forest TypeAcademy Garden

Zhang Shuai Li Xiong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mountain forest type academy gardens in different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dimension using multiple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search, image collection and field survey. With the focu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ite selection environ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landscape evolution in these academies and summarizes the landscape spac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modern urban poetic dwellings.

Keywords:academy garden, site selection, landscap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environment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独特存在[1] 。在教学形式上书院具有突出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在儒家思想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书院园林是我国传统士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区别于一般的文人園林,不求奢华、不重游憩,而是强调园林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效[3]。关于书院园林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书院史、地方书院、书院建筑、植物景观、书院文化等方面,缺乏整体系统的梳理。本文尝试对山林型书院园林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园林特征,将书院园林动态演变的过程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书院园林的萌芽期,大体为唐和五代十国时期,此时书院还处于探索阶段,书院园林雏形初现。第二阶段是书院园林的发展期,时间上主要以宋元时期为主,这一时期是书院园林不断丰富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书院园林的兴盛期,主要是指明清时期,这一阶段书院园林的内外环境营建达到了顶峰。本文以上述3个阶段为时间轴,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山林型书院的景观特征与选址进行探讨。

1 萌芽期——择胜而居、寄情山水

1.1 书院发展的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代的社会发生剧变,隐逸山林的士人逐渐增多。与前代不同,这种隐居的行为大多是积极的,隐居读书的士人开展类似私学性质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形式十分开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求学者,书院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分裂割据,官学不兴,大量士人团体涌入书院之中,书院逐渐成为社会教学中的主流,其中,匡山书院就得到了后唐皇帝李嗣源的认同,书院可以“振国家之治体”,赐额以示表彰。这是历史上统治者对于书院的首次支持和认可,为后世书院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2 书院选址与空间布局

萌芽期的书院建设者们多选择在山林闲旷之处建一两处书斋、茅屋或者山房,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结合简单的教学空间或读书空间,便构成了早期的书院。

书院在选址上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文脉传承。首先是优越的山水环境。例如,桂岩书院位于高安郡北六十里处,《江西通志》中有载“环两山之间,厥地邃而深,水泉清冽而草木繁茂者,即桂岩也。面凤岭,两岫出碧;背慈云,千岩竞秀” [4] 。其次是承接文化脉络,寻访名人胜迹。例如,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书院之一的光石山书院,其选址就在山中群峰耸立之处,潭州刺史苏师道曾在现场寻访踏勘司空遗迹之后在其《司空山记》中云 “自观远近,司空遗迹尚可寻访。东南隅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其峰有画瓶、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名称不一……宅左有光石山书院,故基尚存。”[5]。五代时期由胡珰所创的华林书院选址在“四时烟景似沧浪”的华林山之上,此地“别墅华林山阳玄秀峰下,构书堂焉。筑室百区,聚书五千卷”,体现了书院较大的规模,容纳了丰富的藏书,其景色“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何夸二酉之藏,富在穴中,不敷三花之盛,秘之石室也”。

萌芽期的书院建筑布局较为简单,能够满足基本的读书教书和日常生活即可。在书院中藏书读书、讲课授徒是这一阶段书院的主要活动。书院中的主要建筑亦如上文所述内容十分简单,一般以单一功能的精舍、书斋为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一方面,随着生源数量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书院的成绩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支持,书院也逐步开始扩建活动,用以改善书院师生日常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这阶段的书院的建设范围正逐步扩大。

1.3 总体特征

萌芽期的书院园林主要是山林郊野中较为简单的书院建筑所构成的院落以及周围和谐的自然环境。书院大多选择在形胜之地营建,怡人的风景胜似桃源。此阶段并没有大规模人工营建改造的迹象,如果选址环境不佳,建设者会通过栽植花木、移竹、运湖石等手段改善环境,努力实现书院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达到儒家山水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追求。

2 发展期——融于山林、学祀一体

2.1 书院发展的社会背景

宋代书院是理学发展的大本营,是教书育人、研究学术和学派发展的重要基地。理学大师创立书院之初就将自然环境完美融入到书院园林之中,并开启了以环境陶冶情操、启迪思想的育人模式[6] 。元初政府对书院采取保护与鼓励的政策,大力发展书院教育,在此过程中新建了大量的书院,书院出现了向北方发展的趋势。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元代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管理,极力推进书院官学化的进程,致使书院一度丧失自由讲学之风气,追求科考,如同官学。

2.2 书院选址与空间布局

发展期书院在选址上更加注重周围的山水环境协调以及局域气候条件的考量。理学大师朱熹创立在庐峰之巅的云谷书院“翠峦环绕,内宽外密,地高气寒,上多飞云,蹬者缘崖攀葛,崎岖数里始到其上”。这里远离市井、层峦叠翠、山石崎岖、云雾缭绕,其景色别致又富有意境,朱熹曾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来到此地,可见他对优美自然山水有着异于常人执着的追求。陆九渊在应天山创立的象山精舍,占据“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的优势而备受青睐。岳麓书院位于潭州岳麓山的抱黄洞之下,早在书院创建之前,作为名胜的岳麓山里有着层峦叠嶂、曲溪深涧、林木茂盛的优美景色,是佛教、道教以及儒者进行修养与活动的胜地。岳麓山也是文人汇聚的胜地,东晋时出身寒门的陶侃曾在岳麓山“种衫结庵”,钟情于这里的山风松涛,挑灯夜读,被世人传为佳话[7]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时任知州朱洞和通理郡事孙逢吉接管了由僧人智璇所创立的教育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因袭增拓,添置图书,正式创办了岳麓书院。此后,历代书院一直在此基础之上沿袭发展。

影响书院空间布局的因素有很多,究其根本在于书院基本规制的形成。发展期的书院布局改变主要体现在其功能的拓展上,此时期衍生出了学习、生活与游憩等相应的场所,经过不断发展,书院建筑群的基本布局趋于成熟。书院的整体布局大致遵循以讲堂—祠堂—藏书楼为轴线的原则,并在两侧设置供学生住宿的斋舍[8] 。

2.3 总体特征

宋元时期书院制度的确立和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书院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崇尚自然的理学大师们掀起了书院园林营建的热潮。园林中所体现的融于自然、优雅和谐、清幽洒脱的风格正是书院园林所追求的审美意境,书院建设者们不再拘泥于现有的自然环境,开启了书院园林营建的新篇章。

在书院园林的整体格局上,不同的空间相互串联,院落之间层层叠叠,已经初步出现了轴线關系,重要的园林节点也多依水而建。元代的书院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府的掌控,出现了很多效仿官学供祀文昌帝君以求取功名的现象,但并不影响书院的高速发展,尊崇道统与学派宗师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也是儒学文化得以悠久延续继承的重要形式。

发展期的书院园林具备完整的规制,形成了以讲堂—藏书楼—礼殿(祠堂)为基准的空间布局。在园林营建方面加入了更多的人工干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自然山石以及动态流水的观赏上,对于书院园林的审美不再单纯地依托现有的天然环境,而是需要根据需求对山水环境进行改变。二是通过一定的规划,将周边的山水纳入到书院的园林体系之中,再通过题景、点景、借景等园林处理手段,将景点分布于周边的山水之中。三是山崖、峡谷、峰峦、溪流、河湖等都成为书院园林的审美主体与构景对象,弱化了书院建筑所围合的园林范围,强化了院落与周边山水之间的联系,使书院的园林逐步走出院墙,与山水融为一体(表1)。

3 兴盛期——庙学合一、咫尺山林

3.1 书院发展的社会背景

明代书院在曲折中发展。明初大力发展官学并强化科举制度,造成了书院的沉寂,但是书院的普及并没有停歇,反而更加迅速发展,数量上更是前代所不及。此阶段讲会制度的发展也在客观上提升了书院的社会影响,很多著名的前代书院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建筑和环境的建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9] 。时至清代,书院虽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但也处在一个缓慢演变与消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书院官学化的进一步加深,最终被官办的学堂所取代。

3.2 书院选址与空间布局

兴盛期的书院选址受到了官学化的影响,除了部分原有基址修复的书院还保留山林闲旷的选址外,新建的书院选址已经开始向城市转移。明代书院选址更多的是受社团讲会的影响,将书院建于城中有利于开展聚会活动。清代书院选址大多为了方便官府的直接管理,便于科举考试的开展。即使在清政府严格控制的社会背景下,高度官学化的书院依然尽量选择城郊较为安静的区域以满足师生学习的需求。

兴盛期书院在规制上没有较大的变化,仍以宋以来形成的基本规制为主。明代的书院在东林党人的推动下建立了严密的讲会制度,讲会型的书院盛极一时。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书院,还有专门用于习武的武书院,象征着书院教育事业的新拓展[10] 。

兴盛期书院在整体布局上更加丰富,在遵循前代讲堂—祠堂—藏书楼为轴线的基础上,增设了更多用于祭祀的专祠,或在书院一侧设置独立文庙;受官学的影响还设置了魁星楼、文昌阁等兴科甲的建筑。这一时期的书院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仿学宫形制的独立文庙区域[11] 。

3.3 总体特征

兴盛期的书院在规制与制度上基本延续前代传统,但是在选址时受官学化、讲会制度等因素影响,开始向城市转移。清代一些书院则是对于废弃寺庙、道观以及私园的改建利用[12] 。书院在这一阶段呈现类型多样化,除传统书院外,还出现了专门进行考课、宣讲、祭祀、讲会甚至习武的书院。书院的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些著名的书院得到了修复,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内容更为完善。

书院建筑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出现了仿官学学宫趋势,更加强调轴线对称并加入了独立的文庙,形成了“左庙右学”的书院成熟格局。以书院讲堂、藏书楼为主的核心区以及祠堂区域较之前代也有明显的扩大。清代书院多增设魁星楼、文昌阁或文峰塔等主文运、兴科甲的建筑。

书院对于周围山水环境的处理手法更加纯熟,除了继承前代建亭、架桥、立牌楼等园林传统之外,更注重园林大环境的整体营构,这主要归功于书院势力的不断强大以及书院管理范围的显著增加。以书院为中心形成的层次丰富的多层景观序列,不仅突出了书院的核心地位,还形成了游憩与教育相融合的立体环境空间。书院园林的内部空间营造多结合自身的环境特点,突出了书院独有的文化内涵。书院之中的大小庭院相互穿插、收驰有度,布置叠石假山与泉池相映,间植花木点缀空间,辅以“书院八景”,更显园林风采。

4 山林型书院的园林景观特征

从唐代到明清时期,书院园林从形成初期发展到成熟完善,在这漫长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的营建形式与精神内涵。“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之处往往是书院汇集之地,儒学化的园林贯彻书院发展始终,山林与书院园林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13] 。它不仅反映在和谐自然的园林环境中,还反映在书院严谨的建筑人文环境里,以达到教化育人、修身养性、涵养品格的作用[14] 。

通过对各时期书院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结果发现:书院园林建设的动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文人志士胸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造就了书院与生俱来的独立开放、勇于担当、以德育人、开拓创新等精神,也是影响书院选址、空间布局、园林特征的重要因素。书院园林自唐代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一是在选址上,书院园林从山林胜地逐渐向城市转变。唐、五代时期书院选址以隐居为主,遵循文人古迹;宋元时期的书院以自然为宗,尊崇儒家道统;明清时期的书院更多地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逐渐从山林走向城市,但最终回归于临近山林的城郊之地。二是在园林布局上,书院从最初的一两处书斋,逐渐转化为单一轴线的多重空间,再转变为多轴线进深的综合园林空间。唐、五代时期为原始雏形,宋元时期形成了统一而规整的空间,明清时期进一步扩展并发展成熟。三是在文化内涵上,书院园林文化从尊师重道、崇尚自然、独立开放逐渐转化为多元文化兼收并蓄。

5 结语

中国古代书院不同发展阶段园林特征各异。萌芽期的书院是避乱山林的士人被动陶冶于自然风光的产物,发展期是主动对山水进行园林化处理的阶段,而兴盛期的书院园林则是士人崇尚自然情怀在局限空间内的写意。尽管造园手法和园林要素随着社会变动不断变化,但“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却始终未变。儒家思想崇尚自然、寄情山水,重視自然环境在陶冶心灵、清净潜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均集中体现在书院园林的选址和营建过程中[15]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书院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模仿和保护了山水的自然状态,与书院内部的园林很好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繁华和喧闹被人们所厌倦,他们逐渐向往自然的回归,传统古典园林中的诗意栖居的意境之美仍然值得欣赏与探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书院还需在现代教育中守正创新,在书院景观环境中强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书院的保护和利用中,结合城市休闲旅游,将书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彰显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明成满.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3):17-22.

[3]刘婉华.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及其文化意向[J].广东社会科学,2005(6):88-92.

[4]于成龙.江西通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5]李瀚章,裕禄.光绪湖南通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王鹏,赵鸣.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变迁考略[J].古建园林技术,2016(4):20-24.

[7]欧阳守道.巽斋文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8]冒亚龙.岳麓书院园林景观[J].华中建筑,2008(3):144-147.

[9]余燕,廖嵘.四川阆中古典园林历史沿革探讨[J].广东园林,2009,31(5):10-13.

[10] 万营娜,余晓宜.关中书院园林空间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20,45(3):157-159.

[11]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陈俗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梁南南,鞠建新.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境特色及文化内在[J].中国园林,2009,25(3):59-63.

[14]晏琪,徐武军,付玲,等.江西省弋阳叠山书院园林变迁钩沉:基于元明清社会环境视角[J].风景园林,2018(12):116-120.

[15]何礼平,郑建民.我国古代书院园林的文化意义[J].中国园林,2004(8):1-4.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选址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关于场地因素影响下滑道结构的分析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西安市商业综合体布局规划初探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商业地产选址评价体系构建与实例分析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基于GIS的银行网点布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