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华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 晋中 030619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了解思政教育核心内容,掌握正确的观点理念,提高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不过新时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要加大探究力度,结合实际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将院校、社会和自我教育三者融合在一起开展的教育模式。在大思政背景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落实,构建一体三面式的体系结构,以三板块为设计依托,三协同为运作手段,三回归为最终目标。其中三板块指的是思政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这三部分,以这三部分为基础,合理规划高校教育内容,编制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在三板块内,思政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并以此为指导,为日后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校外实践需在以上两者的推动下,逐步落实,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给出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三协同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生、学校、社会三者间的协调处理,构建完善的体系结构,加强三者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实践环境是影响实践育人的所有元素的总和,是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注重环境的构建,其中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这四部分。且要求不同类型环境之间做到有效连接,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满足育人要求。同时,完善的育人环境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加强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此外,育人环境构建中,不同环境体系包含内容也各不相同,如社会环境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内容;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制度、心理、行为等要素;而网络环境则包括虚拟环境、媒介、网络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渗透、影响和联系,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动态且复杂的教育系统,帮助高校达成优化思政实践教育体系的目的。
思政教育的落实不仅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重点,只有将高校、社会和家庭三者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加深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将实践与理论、社会与学校融为一体,并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打破传统模式带来的束缚,实现育人路径的创新和优化。在育人理念的推动下,深度融合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训的实践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实践育人模式中,突破时空的限制,认识到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技能培训、人格塑造及性格修养等活动。
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思政教育的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凸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思政视野下,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育人平台作为支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育人平台缺失严重,合理性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育人活动无法有效落实,很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降低了工作质量。一方面,部分高校并未开展大思政视野下的思政教育活动,平台建设不完善,专业队伍缺失严重,导致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落实,创新性不足。另一方面,育人模式单一、老旧,且多为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创新成果难以落实,最终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阻碍了学生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还包括过于注重理论教育,忽略实践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多是通过教师对现有政策方针及思想要求的口述表达及硬性灌输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且在该模式下,即使学生能够记住理论内容,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将其融入其中,经常会出现说到做不到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思政教育因教师依旧贯彻传统教育理念,一味地实施灌输式教学,无法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无法实践,如此势必导致大学生思政知识学习效果不佳,思政教育效率低。
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性格、思想及价值理念也会存在差异。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品德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高校应加大社团活动的推进力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结合兴趣爱好与自身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促进自身发展,同时通过活动的参与了解更多思政方面的知识,丰富和转变自身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借助这些实践活动,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根据平台特征实现线上、线下双重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加快创新进程,以此完善创新成果,为高校教育及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核心内容,深化感悟,并将其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能够有针对性的地培养学生,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另外,在大思政视野下,还需不断完善体系结构,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和顺利落实,满足最终的目标要求。作为教师要明白为学生们安排实践任务的目的和具体内容,作为学生也要知道自己实践内容的目的和重要性,再加上校方给予的正确指导,三者共同协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思政实践育人体系。
随着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也发生较大变革,思政教育方法也在不断优化,但仍有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沿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借助课堂上的硬性灌输来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记忆,课堂教学过于沉闷、死板,学生抵触情绪较高。基于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科学转变,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及研究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全面了解和掌握时代发展变化,分析其对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了解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将大思政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以实现育人的目标。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教材的选择存在着长时间未更换的现象,思政实践育人还停留在过去,难以满足现今时代发展需求。为此,学校应注重教材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剔除老旧思想,有效融合现代化内容,推动学生多方面发展。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活动,转变传统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于思政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程,让他们愿意参加思政实践活动,进而真正达到思政实践育人的目的。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是要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这就需要完善的实践教育平台作为支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达到培养目标。在实践教育平台建立中,教育工作者应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政教育现状加以了解,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明确平台功能,之后采用合理的措施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接受思政培训,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加以疏导,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
在实践教育平台的建立中,需从文化实践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前者要结合大学生的特长优势合理规划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感受更多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后者则是从社会就业角度展开分析,设置实践活动,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环境,展开相关作业。该平台建设中,可设置公益活动、讲座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习能力。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模式,改善学生的素质水平,根据实际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变学生思想,达到全面健康发展目标,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作用与功能,培养出更多综合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