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舞蹈生态学视角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谱系初探

2021-11-09 05:18张铭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重建

【摘要】舞蹈生态学构建了一个舞蹈哲学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种科学揭示人类舞蹈文化现象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舞蹈生态学的视角和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对“北京舞蹈群落”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对从北京舞蹈群落中生发出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这一高密度舞种的“源”“流”“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对当下中国古典舞“重建”和“复现”的理论争鸣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当代中国古典舞;重建;复现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70-03

【本文著录格式】张铭.基于舞蹈生态学视角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谱系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70-172.

基金项目: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调研项目“探究龟兹石窟壁画曼妙舞姿,让千年的龟兹乐舞重现芳华”(项目编号:20WLT2007);新疆艺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龟兹乐舞飞天的舞蹈身体语言研究”(项目编号:2018XYKYYB02)阶段性研究成果。

舞蹈生态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至今,开辟了一门学科,构建了舞蹈哲学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种科学揭示人类舞蹈文化现象的思路与方法;舞蹈生态学的创立,也将人们对舞蹈的认识和描述由感性的层面提升到了科学理性的高度。其“本位论”的立场,为舞蹈艺术的本体研究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独立地位。

舞蹈史学界传统的研究方法大体是:从古籍、文献中搜寻与舞蹈相关的线索,参照一些文物及其他形象资料,以通用性的断代体为时序,沿着以事述人(叙舞)的方法予以阐释。①但是从记载古代乐舞的文献来看,有关舞蹈的记载基本是历代帝王的“昭德象功”乐舞,或是诗词文献中的轻歌曼舞,常赋予其个人的审美旨趣或对君王的劝诫,由此,历代封建王朝中的乐人舞伎地位极低,有名有姓者难觅其迹,其舞容舞貌更难以记述流传,这都会造成舞史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依循舞蹈的本体特质,舞蹈生态学倡导“以人传舞”与“以事述人”相结合的辩证舞史观,不仅古代舞史研究的信度和形象化阐释有所裨益,而且旨在倡导当代舞史研究之革新,即高度关注专业舞人及民间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历史及其经典舞目的形象化记录,结合对其生态环境多维度、综合性的考察分析,梳理出全景式的舞蹈发展脉络,为后人留下鲜活有据的舞蹈史。②

其次,舞史研究也应当树立“舞蹈生态”意识,从舞蹈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去探寻舞史线索,自觉将各个历史时期,特定时代的舞蹈踪迹,与作用其生发兴衰的人文环境——生态因素,诸如经济、政令、宗教、民俗、礼仪、生活起居等结合起来予以系统性的考察,使已知的舞史线索得以拓展、深入,并有望从与舞蹈相关的诸多生态因素中,得到启迪与提示,实现舞蹈历史形态的“复活”。资华筠先生曾说过,与舞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复兴”与“再造”。③在学界的舞史考察爬梳中,我们有历史悠久、连绵不绝的不同朝代的或雅俗共赏、或辉煌灿烂、或异峰突起、或融于戏曲的舞蹈发展历程。但“缺乏现成的、蕴含着传统文化精髓、以‘人体语言体系为表征的、完整的‘中國古典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古典舞具有‘复兴与‘再造意义”。

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质

“古典舞”并非“古代舞”,这个概念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这里的“典范”一词,傅雷先生在《傅雷谈音乐》中做过精辟的阐释:“‘古典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在一定文化圈内或在世界规模内从古至今的历史中继续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古典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在其价值观念方面追求‘经典意义,也就是追求历史地位上的独特性及现代意义上的魅力经久性。”与世界各国的古典舞相较而言,西方的古典舞“芭蕾”,自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具有严格规范和程式的舞种,有国际统一的认定标准,东方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各自保存着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经典舞目和固有的古典舞学体系、学派。再如印度古典舞,以婆罗多、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库吉普迪等为代表的六大学派,业已形成严谨、规范的表演、训练体系,其“复现”过程,一招一式地严格依照古代文献提供的图文资料,因此被世界公认为保存最完整的传统舞蹈文化体系。

而今日中国古典舞比之以上,可谓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儿,是由中国当代舞蹈家于20世纪50年代以“古典舞”的名义创建的“古典舞”的形态④,尤其是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蹈人学习中国古典舞,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舞目,大都是从学习身段性较强的京剧、昆曲的折子戏入门,老师从戏曲中提炼、整理舞蹈片段:起霸、趟马、水袖、剑、刀枪把子等当教材,再经过北京舞蹈学院几代舞蹈教育者的探索,实现了“脱胎”与“再造”。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武术中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芭蕾舞体系程式化训练的经验,提炼了中国传统艺术神韵的审美特质

二、北京舞蹈群落中国古典舞的“源”与“流”

史红教授在《北京舞蹈群落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北京舞蹈群落主要是指在北京舞蹈生态环境下所形成的,并与北京舞蹈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各个舞种所有的舞蹈团体、组织的共同聚集的组合。其表现是舞种齐全、结构复杂、位势不一、相互依存。它是中国集聚性最高、舞蹈水平最高、种群数量最多、人才实力最强的群落。⑤

在其对北京舞蹈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论述中,她强调海淀区是舞种(特别是当代中国古典舞)起源地、生长地,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教育、创作人才培育中心,其次,基于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创变化使遗传因子发生变异,或因杂交而分化出新舞种型,这个发生中心也在海淀。同时,海淀区通过舞蹈人才散播其舞蹈思想、方法的这一自力散播,使舞种扩展到新地区。

可以说,在北京的舞蹈生态环境的土壤上孕育了原生舞种——中国古典舞,对其的考查可以总结出该舞种的发生机制。

(一)肇始——发掘戏曲资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中国古典舞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百废待兴,发掘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建构中国自己的舞蹈形式,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国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完美的自洽关系,1950年,在欧阳予倩任编剧和导演,为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创作的大型舞剧《和平鸽》中,他专门请了戏曲老师为舞蹈演员指导教学,虽未明确提出该概念,但受到他的启发,中国古典舞的前辈叶宁先生首次使用了“中国古典舞”一词。⑥明确了中国古典舞的发掘整理应当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由叶宁先生负责的教研组成为中国古典舞研创的开端。

(二)确立——创建训练教材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舞蹈教员训练班开学,至此开始真正有了中国古典舞课程,此时的学员有李正一、孙光言、孙颖、唐满城等,日后,他们成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带头人。从教材建设入手的中国古典舞,以戏曲、武术为基础,整合了当时唯一能够被看到和参照的苏联芭蕾训练方法,制定出了一套基础训练教材,表现为上肢戏曲身段与下肢芭蕾的结合。囿于历史和时代的限制,这种中西结合的古典舞训练体系较多强调了芭蕾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的训练性,而忽视了其内核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把握。

(三)发展——形成审美观念

1979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招收了第一批中国古典舞专业的本科生,1984年设立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1985年桃李杯舞蹈大赛中,中国古典舞是主要参赛舞种项目,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撤销中国舞系,建立中国民族舞剧系,即今天的中国古典舞系,分教育和表演两个专业。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的重大发展在于观念上的实质性突破,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对中国古典舞“基训”形式的反思,二是在对中国古典舞训练课反思形式上成型的“身韵”。“身韵”对古典舞训练体系及古典舞创作的语言开拓都产生了良性“反哺”作用,也因其部分地解决了古典舞“民族性”或说审美问题,“身韵”当之无愧地在中国古典舞发展史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⑦

(四)生发——多元流派纷呈

舞蹈生态学中强调,舞蹈谱系演进特点不是一蹴而就的量子式演化而是渐进式演化。舞蹈谱系具有一种内禀的趋于结构复杂与多样的演化趋势,结构层次会增多,分化程度会增大,成为复杂性增长。即便在稳定的舞蹈生态环境中,舞蹈谱系也会不断演化而向前发展;当环境改变时,舞蹈谱系会做出新的调整,从而逐渐地产生结构变化,往往是微小变异的连续累积。

当代中国古典舞在深入开掘,集成传统文化精神和凸显东方神韵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可以从各个流派的训练体系的相对完整,舞蹈语言的相对自洽,已经积累了以其语言体系为创作基础的优秀舞目等,来验证这个谱系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舞蹈学院“身韵”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占据主流,以复现汉唐舞蹈文化遺存为支撑的“汉唐舞派”,以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形象为依据的“敦煌舞派”,以及从昆曲中提炼、生成的“昆舞”流派,还有从汉画像和龟兹壁画中的舞姿形象为依据进行重建复现的“汉画舞蹈”和“龟兹舞蹈”。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这应当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之必然结果,刘青弋教授亦鲜明地指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不同流派已有明确分野,各自发展成熟,‘多元化格局得以成立。而且,在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中,学科建设也就获得了生气,学术思想趋向活跃。”⑧

三、北京舞蹈群落中国古典舞的“形”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多元”格局,表现在由不同的建构观念而形成的形式上,其“多”源于人们对“古典”一词的不同见解和其在历史形态中的呈现出的不同层次;其“元”则应当是需要有一个体现民族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的“根”。吕艺生先生曾明确指出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必否定“多”,而是要否定“多元”,因为中国古典舞的“元”只有一个。如果古典舞真的“多元”了,说明古典舞的宝塔根基不牢,如果根基牢固,小风格、小流派、小特点则越多越好。⑨

在舞蹈谱系演进中,由同一亲本舞蹈演化而来的舞族、舞支、舞种的性状与谱系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如果把中国古典舞看作是中国舞蹈谱系演化树中的一族,那么“身韵”“汉唐”“敦煌”“昆舞”“唐乐舞”“汉画”“龟兹”便是同属于“中国古典舞”的不同语支,在语言形态上互不相融,且教学体系各异,但又被中国古典舞蕴含的文化传统所制约。

以上对中国古典舞不同语支的分析,会发现中国古典舞从诞生之初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形是带有民族审美特征的“形”,这些创建者们能够立足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总结前人半个多世纪复兴中国古典舞的种种经验与教训,认真钻研,撷取这个根基上生发出的任何有可能的“枝丫”,也正是不同流派的古典舞照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两点,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演进,使之走向“和而不同”。世界是开放的,作为学术与艺术的中国古典舞研究与呈现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历史规定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时代规定了其表现形式特色的有别和审美情感的厚薄,那么中国古典舞的“源”“流”“形”就不可无视历史和民族的根脉。

基于以上,舞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对中国古典舞的探索,既可提供文化探源的理论依据,也有助于“复活”历史舞蹈形态的实验。面对当代众多致力于复兴中国古典舞的仁人志士的奋斗与探索以及各种争议,舞蹈生态学可以提供辨析、论证的科学标准,倡导在中国传统文化“理一分殊、合而不同”精神的照耀下,以及东方美学意蕴思想的关怀中,中国古典舞呈现出流派纷呈、色彩斑斓的图景。“在这样一个日趋‘文明的世界,我们需要建构的恰恰是一个‘文化的中国古典舞”。

注释:

①资华筠.中国舞蹈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4.

②资华筠.中国舞蹈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5.

③资华筠.中国舞蹈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15.

④刘青弋.中国古典舞代表作重建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5):22.

⑤史红.北京舞蹈群落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26.

⑥田湉.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

⑦田湉.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

⑧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18.

⑨吕艺生.直面中国古典舞的危机:写于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10.

⑩田湉.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79.

参考文献:

[1]资华筠.中国舞蹈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田湉.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

[4]吕艺生.直面中国古典舞的危机:写于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

[5]史红.北京舞蹈群落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

[6]史红.互动:北京舞蹈群落与经济[J].艺术百家,2011(5).

作者简介:张铭(1981-),女,新疆乌鲁木齐,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史、舞蹈文化。

猜你喜欢
重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构建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澄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