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教育展新颜

2021-11-09 04:50苏峥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龙岩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一直是一个重点课题,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持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本文结合龙岩组织实施的“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系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以“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探讨非遗传承保护的价值意义,以“非遗进校园,教育展新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举措,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文化资源;龙岩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12-03

【本文著录格式】苏峥.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教育展新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12-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活态的文化实践。[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加速蔓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微,大量传统的民族技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想改变这一文化生态发展现状,摆脱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困境,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基础。[2]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并推行了一系列传承保护措施。各个地方也结合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颁布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遴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旨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是中國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非遗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全国各地借此之机实施了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能力。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教育展新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富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一、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非遗”传承保护的前提是“教育”,“非遗”传承保护的保障是“教育”,“非遗”传承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教育”。[3]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需要,同时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美育功能,够能够丰富和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内容。所以非遗进校园,十分重要。

一方面,非遗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需要。“永久保存、传承传播、利用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龙岩市新罗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新罗区江山镇的龙岩斜背茶传统制作技艺、龙门镇的龙门铁器制作技艺、雁石镇的雁石锄头制作技艺、万安镇的竹贯花灯制作技艺,除传统技艺外,还有民俗苏邦上元建醮灯会、龙岩巧头,传统戏曲龙岩山歌戏,传统音乐龙岩饶平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东肖舞狮,传统医药大池吴氏骨伤疗法,民间文学江山睡美人传说……可谓是非常丰富,并且都纳入了龙岩市新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保护”“抢救”“利用”“传承”的重点。但是,从龙岩市新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来看,其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却始终没有落到实处,无法有力地抵御流行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传承保护中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如龙岩山歌,现今的年轻人追求网络流行文化,对龙岩山歌形成了“陈旧”等偏见,轻视演唱和传承。在对它进行传承发展中,又通常是基于旅游文化产业价值进行商业化开发。因此,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市场利益驱使,难以摆脱商业化本质时,便陷入了不断萎缩和倒退的现象。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其不可再生的特点,这便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建立在“活态”的传承保护之上,然后才是静态的资料保存。

另一方面,非遗进校园是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丰富和拓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阶段去小学化,艺术教育便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实施的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艺的教育,其核心更是美育,既能丰沛人的心灵,又能影响民族精神,还能提升个体的形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它是美育最基本、最具可操作性、最有效的方面,它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具有奠基作用。在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机组成部分。2020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4],提出加大美育教育,于是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设了美育课程。但是,美育不仅是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学会吹拉弹唱等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在天津、内蒙古、四川等地,更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纳入了学校兴趣课,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美育课程。

二、非遗进校园,现实有难题

非遗进校园虽然意义重大,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实践操作中存在不少的瓶颈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原生态与创新发展后的传承比例悬殊;教学覆盖面上更多的是倾斜专业范围内的小部分学生,没有大面积普及开展;教学形式上,多是围绕着唱歌、表演等形式,取材面窄;教学方法上,多以教师传授为主,缺乏与民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是非遗在进校园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本体思维和现代思维之间的碰撞,产生了一些偏激现象。由于认识上的差异,这两种思维经常“打架”。到底是将非遗的历史风貌原汁原味、完整的再现,还是基于时代的演变和现代人的接受度进行编造。其实,两者并不冲突,不可偏废,但要警惕过度市场化。酉阳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在一些人眼中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程式化教条,但是它却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当地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对这一非遗的真实呈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是以“麻”为原材料制作的,比较粗糙,上身不舒服,于是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采用现代特殊工艺制作,既保留了夏布的传统特色,同时还增加了舒适感,由此也更加受欢迎。可见,无论是“本体思维”还是“现代思维”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传承和保护。因此,非遗走入校园,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在校本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合理保留、大胆创新,能更好地进行传承和保护。

教学覆盖面倾斜义务教育阶段,较少倾斜幼儿阶段。在我国教育阶段的划分中,幼儿园阶段仅是以“五大领域”划分,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出现了学科,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开设了音乐、美术甚至是美育课,因此,将非遗纳入校本化课程开发或者与学科教学融合,更容易有抓手。“五大领域”虽然有艺术领域,但是由于幼儿的心智不成熟、尚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将非遗与园本课程融合更具有挑战性。加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观念作祟,幼儿园阶段过分偏重于科学知识的灌输,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幼儿的美育教育。非遗更多的体现在幼儿园组织的校外观摩实践活动中,是“走出去”的形式占主导,而不是“走进来”的园本化课程开发。

教学形式取材面窄。从前述龙岩市新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来看,包括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传统戏曲、传统体育、杂技、传统医药、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唱歌、表演。但是从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课来看,鉴于唱歌、表演成本低、呈现简单等多方面因素,更受学校青睐。尤其是幼儿园,孩子们小,接受能力有限,音乐这一非遗项目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此一来,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积和保护类型。

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为主,缺乏与民间的沟通与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问题,还面临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文化内涵的问题。龙岩市新罗区的非物质文化进学校后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传统龙岩山歌戏、传统音乐龙岩饶平吹的模仿,而没有注重带领孩子们去田野体验和感受原生态的龙岩山歌戏和龙岩饶平吹的氛围,其他的传统制作工艺等也没有身临其境地体验,去体味新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像这次的“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系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注重的就是对本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的挖掘和园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它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显得更加精致和规范,也为园本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储备。但是这种带有泥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缺少编创人员对非遗文化原生态状况的真实了解,在经过专业化的加工后,其原始的文化风貌、文化特征将被削弱。而从田野乡间到校园教师的空间转换,也会失去其原始的演绎氛围。

三、非遗进校园,教育展新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非遗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新罗区组织实施了“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系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抱团”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联合龙岩市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下属的4所幼儿园共同开展。文化馆内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如传统音乐龙岩山歌、传统舞蹈“龙岩采茶灯”等,同时也是“新罗区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其牵头联系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能够让幼儿零距离感受龙岩区“非遗”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师生面前,突出民俗,突出特色,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会、交流中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文化自信。

“借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是零散的,难以形成传播体系。但是在“六一”儿童节这一时机,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小学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尤其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期,结合“非遗”开展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无疑能让幼儿在接触非遗文化的同时,感受其魅力,宣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特色、推广民族文脉。同时,在幼儿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播下知党爱党的“金种子”,形成“非遗”发展的文化土壤,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

“家校”联合非遗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化馆和学校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幼儿在校期间的一时活动,而是需要在“家校”联合的前提下做到四个结合:园内与园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幼儿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而且,家长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能对幼儿的“非遗”熏陶起到言传身教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将家长招募为“文化志愿者”,进而带动孩子们成为“小小文化志愿者”。

“全员”投入非遗进校园活动。除“家校”两大群体外,社区也是非遗传播的重要基地。可以通过“志愿者”角色的反向实施,让孩子们成为“小小文化志愿者”,带动爸爸妈妈成为“文化志愿者”,带动社区工作人员,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带入到每个幼儿园家庭,并走入家庭所在社区,在社区群众中广泛宣传新罗区乃至更大范围的“非遗”文化,形成非遗传承保护的“点—线—面”辐射力量。

“多样”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是静态的,可以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系列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遺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图片、影像、故事、亲身体验等方法,集体教学活动、谈话活动、功能室活动等方式,让幼儿面对面感知“非遗”,体验“非遗”,接触“非遗”的“有趣”和“好玩”,进而激发对“非遗”的兴趣和乐趣,在心中播下对“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种子,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校本”呈现“非遗”文化资源。“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活动是短暂的,但是将之“校本化开发”,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则可以成为永续循环的学校教育资源。“非遗”中有大量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将“非遗”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课堂活动,开发优质非遗课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非遗”的传承开辟新途径。

“骨干”带动非遗文化“传承”。非遗进校园,不应仅仅只是走进校园,要让孩子们接纳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地掌握非遗技艺,切实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入学校,面向幼儿园教师开展以学促教,以“教”带“教”,培养起非遗方面的骨干教师;面向孩子们,传授一些非遗技艺。如此一来,不但能化解非遗传承人势单力薄的现实难题,还能解决非遗教学的难点,带动校园非遗文化特色的开展。

综上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有利于以其浓郁的传统优秀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时间性、空间性以及文化性的合而为一,使其不能简单地纳入学校教学资源,而是需要综合考量、量体裁衣、示范引领带动。如此,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展新颜,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 宋俊华,王开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2] 项兆伦. 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J]. 文化遗产,2017(1):1-3.

[3] 资华筠,刘青弋. 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6-17]. http://www.moe.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 html.

作者简介:苏峥(1977-),女,福建新罗,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副馆长,群文馆员,研究方向为创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及非遗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龙岩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情只有悬念
小嘎屋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