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融和研究

2021-11-09 04:50张燕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融合中职

【摘要】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属于钦州市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自治区示范性学校。学校地处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壮族与汉族为主要的两大民族,还有苗族、瑶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约21个少数民族。本文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重点以广西三月三活动进校园为研究对象,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模式进行探索,对现有的活动形式进行优化,希望探索出民间民族文化进校园最佳实践路径,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民间民族文化,增强地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提出相关活动载体,以此为相关民族活动进校园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歌舞;中职;校园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09-03

【本文著录格式】张燕燕.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融和研究——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09-111.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背景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在各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200余万,居中国各民族第2位,在世界名列第60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在各民族中人口占比最大是壮族,广西有很多世居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十分悠久和灿烂。在各民族历史长河中,映射出广西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的历史身影 ,印刻着各少数民族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记忆。这是国家一笔不可复制的财富。近些年来,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十分重视,通过很多方法及实施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但是伴随大众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很多地区缺乏民族民间文化的全民保护意识和全民自觉性,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甚至为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另一方面伴随文化生存环境恶化,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传统习俗、歌舞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就像是我们的根,越是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越不能忘了“祖先留下的经验记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就是拥有能够真正体现鲜活民族精神的、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在危难时刻不断鼓舞我们、振奋我们,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保护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剂,是维护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纽带。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国家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家提倡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推广和传承作用,通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载体面向师生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做出突出的贡献。在20世纪末,相关政策文件围绕“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園”早已出现。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科技和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中深入提出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例如,在2011年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广泛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清醒认识,认清形势,要不断思考新环境下如何利用好学校这块活动阵地,如何利用校园文化的天然优势来做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此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措施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广西钦州市,属于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自治区示范性学校。在钦州市壮族与汉族为主要的两大民族,还有苗族、瑶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约21个少数民族。壮族在钦州主要聚居在钦州市钦北区的大寺镇。壮族的现有的民族文化形式非常丰富多彩。壮族喜欢唱山歌,著名的广西电影的《刘三姐》一直给全国人民广西素以好歌善唱著称。广西有各种民间的歌谣,曲调旋律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以山歌、海歌、采茶调最具代表性,歌唱的题材涉及图腾传说、历史文化、婚恋情歌等各个领域,在广西含壮族在内,包括苗、瑶、侗、京等民族常常开展丰富的文化节日。除了春节以外,壮族还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人们做五彩糯米饭、染彩色鸡蛋,还举办歌节,在歌场上赛歌,同时有抛绣球、碰鸡蛋等充满趣味性的活动。

近年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就地取材,不断挖掘广西壮、苗、瑶、侗、京等少数民族资源,大力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品牌项目进中职校园,让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歌舞艺术在广大中职师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现已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三月三民族文化艺术节”大型活动,并成功举办三届。在这样大型活动中,全校师生展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壮族服饰模特秀、千人竹竿舞、千人多耶舞、广西少数民族北职特色美食节等,在推广普及广西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师生们崭新的精神面貌,大家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校园文化的土壤更加肥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活动要持续举办,延续活动项目的精神、重要意义及文化内涵,面临着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探索,不断优化活动的举办模式,进一步增强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这里主要是民间歌舞等)与学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实效性。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重点以广西三月三活动进校园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优化完善,希望能够为今后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各种活动给予借鉴意义,在保护广西优秀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做出贡献。

当前我国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因此学界对民族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研究围绕着“民间民族文化进校园效果”展开。例如曾娟玲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学校为例,分析了当地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张海龙则从课程角度,研究了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高校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王茹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通过观察和访谈,研究了当前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态度,以及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罗银新和张爱丽通过对黔南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调研,挖掘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意义。吕娟霞从民族的流布,思考传统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

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重点以广西三月三活动进校园为研究对象,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模式进行探索,对现有的活动形式进行优化,希望探索出民间民族文化进校园最佳实践路径,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民间民族文化,增强地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三月三”民族文化艺术节大型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民族学、文化融合的相关理念,围绕着“三月三活动当前在学校举办实践中的成功经验、问题、问题成因”“活动优化策略”的逻辑思路,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具体的研究思路为:文献整理→现状调研→建议措施→实践检验→分析总结→提炼成果。研究重点在于以本校当前举办的“三月三壮族文化节”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文化进校园”“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关政策目标,分析活动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并根据问提出解决措施。难点在具体策略的实施,具体表现为如何开发提升活动在保护和传承优秀壮族文化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持续活力。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筛选、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集合,为本研究奠定学理基础。主要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网络调查问卷及打印纸质调查问卷,向学校教师、学生、相关专家及本地区居民进行信息的搜集。对本校师生、民族专家、当地壮族居民进行访谈,搜集相关信息和建议。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本校举办的广西三月三民族文化进校园大型活动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放大活动过程中的优势及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优化策略,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

通过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以精品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体。创新校园文化理念,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壮族民族特征、时代特征、办学特色、师生特色相结合,打造一批“精品化、品牌化、系列化、长期化”的特色精品融合文化,不断推动活动的长期繁荣。从政策层面、人员层面提供保障,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我校多年来在校园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建设,打造北职“星之路”“圆梦园”“工匠园”“孔子像”“黄炎培像”“坭兴陶展示体验中心”“坭兴陶文化陈列馆”“安州柴灶”等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步入美丽的校园,翠绿的树木枝繁叶茂。花坛里的花木争相开放,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同时在花坛中立有如:“一花一草皆风景,一言一行见文明”“纵观天地实为一体,尊重自然当感恩万物共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重视环保如同生命,爱护生态须珍惜花草树木,造就绿色生态校园”等文化标语,它不仅给师生以美的享受,更起到陶冶师生美好情操、培养师生审美情趣的作用。“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特色。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重点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等三者之间独立与一致、协同与互融、互推与制约,从而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职生民族艺术文化的切入点、链接线与拓宽面,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撑资源,透析民族艺术文化涵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素,为分析问题及探讨对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对师生的文化建设意识、文化融合意识、文化开发意识的培养,打造一批有激情、有活力、有特长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大使”,增强活动的基础性支持,加强活动的群众根基。要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升“文化大使”对民间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增强其活动开发能力和推广能力。不断整合校内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资源,深入挖掘其中富含的文化价值,拓展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广度,加深融合的深度。必要时可以展开田野调查,对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濒临灭绝歌舞文化进行调研,把“老艺人活化石”请进校园,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创新仪式。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活动”的科学评估体系,建立实施过程评估,增强对活动的认知及完善标准。

四、结语

“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是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精品活动项目打造独具北部湾职校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系。研究切入点具体而微,研究的视角很新,主要从挖掘文化资源,加强融合效度层面展开,是“少数民族民间活动进校园”的領域非常具有可复制操作性的研究,将为今后其他学校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系列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龙江莉,胡霞,龙江梅.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对苗族留守儿童民族文化传承的促进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7):46-47.

[2]龚咏军.黔东民族民间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研究——以贵州铜仁幼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J].高教学刊,2018(12):176-178.

[3]张海龙.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6):152-1

[4]陈孝凯.贵州省“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实践创新及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2):80-85+89.

[5]殷稚彬.对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8(22):15-16.

[6]袁凤琴,胡美玲,李欢.民族文化进校园40年:政策回溯与问题前瞻[J].民族教育研究,2018(6):25-31.

[7]龙江莉,胡霞,龙江梅.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对苗族留守儿童民族文化传承的促进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7):46-47.

[8]龚咏军.黔东民族民间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研究——以贵州铜仁幼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J].高教学刊,2018(12):176-178.

[9]张海龙.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52-155.

作者简介:张燕燕(1983-),女,广西钦州,团委副书记,中级讲师、四级编导,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民族民间歌舞。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融合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刚柔并济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破次元
融椅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