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思政案例设计的引入

2021-11-09 04:50宣秀元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思政案例

【摘要】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摄影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商业片精修、图片编辑等课程的先修课,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的一门课程。本文主要研究思政内容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际课堂有效结合,将课前构思设计的教学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关键词】思政;案例;数字图像处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06-03

【本文著录格式】宣秀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思政案例设计的引入——以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摄影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06-108.

引言

全面推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2020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第五点,在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针对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明确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同时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思政案例的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融合的摄影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注重学生上机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图像编辑操作、图片特效、色彩调整和独立创作画面效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量实践教学案例。新时代新目标,既要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素养,如何将教学案例和思政元素更好地结合,要在授课前进行深入地构思与设计。

(一)结合专业特点的思政案例设计

本门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图片素材,摄影专业学生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创作收集足够“原创”的一手素材,此门课程资料收集上较其他专业学生有很大的优势,摄影作为如今最高效的创作方式,让设计灵感收集的门槛变得更低,让原创也有了更多的可能。学生运用自己原创素材进行图片处理和创作,既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也不触及版权等方面侵权行为,在方便了自身专业学习需要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版权抄袭、侵权是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对摄影作品来讲,同一个客观事物的表达,不同的人对拍摄的角度、距离、光线、明暗、曝光等诸多因素均有个性化的选择,因此拍摄出来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另外,还有造型、场景的精心设计安排,对影像的后期处理加工,这些都包含着摄影者独创性劳动,因此法律给予著作权保护也无可厚非。对摄影者的专有权利,与其他类型的作品是相同的,主要是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两种。未经作者许可而使用图片,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对摄影专业来说,学生对以上内容的了解都会无形中提高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思政案例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上千年发展而来的,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文化和资源,给学习实践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在实践学习中,有意识地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学生课堂实训素材,无形中弘扬了传统文化和艺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古至今,文字、书法、曲艺、武术、节日民俗等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字图像处理课中的主题海报创作这一实训项目中,也常会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加入文字的设计,根据自己画面创作的思路和灵感完成最终图片效果。数字图像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传达。比如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佩戴的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盛传于民间的艺术。在课堂上就可以以“中国节”的造型为例,电脑绘制其造型,既练习了软件绘制图形的技能也了解了中国结的文化,它的外观对称精致,既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也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进行了实践。又如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学生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依然可以运用剪纸图形作为创作元素进行二度创作。

(三)结合美学的思政案例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艺术长河中,匠人具有精湛的技艺,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匠人们的创作,其中就蕴含着真正的美的法则,工匠精神值得每一位学习者去传承。在课程教学中,美育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从教育方法中各有侧重,美育侧重动之以情,道德教育侧重晓之以理。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愉悦、快乐的心情,也就会产生美的感受。在学生画面构图中,要讲究形式美法则;在学生作品完成后,也要考虑有效的信息传达与审美需求,这些都离不开美学。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明暗虚实、主次关系等在画面的运用,学生都能获得美育的机会,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美丽,以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人的审美情感,讲究以情感打动人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欣赏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心灵,在不断的修改调整过程中,提高了精益求精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四)结合时事的思政案例设计

在信息化大爆炸的多元时代,生活中涌现了很多“正能量”人物形象和事迹,课程案例设计中,可以结合时事进行图片拍摄与编辑处理。通过在此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与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英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它是激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当代大学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更需要英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者用血肉之躯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英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者把公而忘私的精忠赤诚镌刻在中华大地上,这是英雄精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到击水中流的改革先锋,扎根祖国大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拼搏不息、奋斗不止,这也是英雄精神。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贫瘠的,遗忘英雄的时代是短视的。和平年代,暗淡了刀光剑影,英雄情怀更显可贵,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体现在对平凡岗位的执着坚守。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平凡的我们只要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作为数字图像的编辑者,学生们可以用精细优异的作品展示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教育观众,通过图像作品提供激发英雄情怀的驱动。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以闪电般速度席卷而来时,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抗疫英雄,以及无怨无悔、无私无我地在平凡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教育楷模。这些主题的图片信息在学生收集和制作过程中,都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树立了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和人生信仰等。

二、课程实训项目与思政元素结合的实际案例

本门课主要由两大实训项目组成,分别为数字图像处理分项技法实训和主题案例实训组成。

(一)分项技法实训

分项技法实训项目中结合思政元素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分项实训项目与思政内容结合的切入点很多,需要课前进行构思设计,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下为文字特效处理、滤镜特效、路径的绘制与编辑项目实训的实际案例。

1.在文字特效处理实训环节中,以“中华魂”“中国梦”等文字为例来进行文字效果的设计与处理,要深入理解文字的结构、性格和内涵,尤其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更是含义深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其要理解文字字体本身具有的情感,再结合软件工具来进行创作,这对处理效果的完美呈现有深远意义。

2.在滤镜特效创作中,学生拍摄的池塘荷花的照片,经色彩调整、使用滤镜来创作出写意画的效果,同样考虑传承章法美,如黑白浓淡、疏密聚散、方圆曲直、主次前后等,同样体现中国美术的核心价值,不仅能表现中国画的视觉特点,更着眼于中国画文化,了解中国水墨画文化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3.在路径的绘制与编辑实训环节中,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临摹案例,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具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和文化精神。例如云纹,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陶瓷、石刻等都能见到云纹的身影,而且作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一种,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能夠传达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学生在运用钢笔工具绘制路径时,同样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和变化,以及整体云纹的造型特点。

学生在分项实训项目的学习中,不乏有学生做起图来应付了事,不注重细节,不考虑画面效果,不按工作流程完成学习任务。这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各步骤要求完成工作,注重细节和质量,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以此来培养学生专注、精益、敬业和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主题案例实训

主题案例实训相对于分项实训项目来说,属于综合实训项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软件的能力,实际案例主要为海报与广告案例制作。

在海报与广告案例制作中,以“抗击疫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海报创作为例,都在搜集素材、设计草稿、图像合成、创意设计等环节有意识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如图1,学生运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对其进行图层的混合模式、滤镜、蒙版等操作,加入字体的设计,最后制作出的宣传海报。在采集素材过程中,学生还亲自踏上古老的长城,望着壮丽的景色,仿佛看到了当时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为中华民族而骄傲!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吸取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知识和智慧。针对公益广告类海报创作,无论从主题内容创作、画面效果和感染力等方面,都是与思政教育的目的有着一致性,更是积极引导和帮助人们规范道德行为、弘扬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摄影专业的特点,学生在采集素材中,可以爱国历史人物事迹为设计灵感进行创作,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前往距离北京大学红楼不远的北京箭杆胡同9号——陈独秀故居,在那里学生们拍摄了很多海报素材。他们走过五四大街来到北京大学红楼,了解到这里曾是文化巨匠云集的地方,大批学者在里工作,这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也知道了五四大街名字的由来,这个拍摄的过程对学生们来说是不平凡且又记忆深刻的。

三、结语

专业课程中找到思政切入点,如何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目的,绝不是生搬硬套,是有意识地挖掘可以融合的点。针对专业教师,要提前做好课程案例的设计,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光在学生专业学习中能感受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也要在与老师的相处交流中得到道德品行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辉.试析独立学院艺术实践课程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2(2):34.

[2] 陈云,潘昱州,彭荔.关于民办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74-76.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

猜你喜欢
数字图像处理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微课在大学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应用实例为主线、以程序设计为主导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