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亿罕 艾琦
摘要:针对红色家书的内容、学校专业特点及学生情况,探索“四三一”路径建构,将红色家书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有效提高“第二课堂”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家书 思政课 “四三一”路径建构
一、红色家书是思政课的宝贵教学资源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同志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在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红色家书。“红色”是我们中华人民最为欢喜的颜色,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和象征力的颜色。“家书”是由古至今广大中国人民表达家国情怀的一种方式方法。“红色”和“家书”相融合,是将中华民族千年来不可磨灭的印记与中华民族在砥砺奋进的进程中形成的家书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和象征性的红色家书文化资源。红色家书文化资源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在战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大刀阔斧的建设年代和创新奋进的改革年代,由革命人士、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写下并表达的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定之意、对家人的想念和不舍之情、对恋人的爱恋之心、对朋友和同僚的期望和祝福之愿等信件。每一封家书都寄托着写信人内心深处最为诚挚的情感,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有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封家书都是先辈们留下的最为重要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有着历史印记的红色家书就成为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宝贵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将红色家书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够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革命英雄并树立正确的英雄观,读懂革命背后的英雄人物故事和提高对革命精神的理论认知。
(一)有利于大学生铭记和传承革命英雄风范
在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一批批如刘伯坚、赵醒侬、夏明翰、袁玉冰、方志敏等顶天立地、令人敬佩的革命英雄,他们为革命事业、为民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并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红色家书文化资源。在他们身上、在他们家书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关心关爱以及艰苦奋斗,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崇尚和铭记的英雄。为此,在思政课中运用红色家书文化资源教育教学,能够使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理想信念的精神歷练,提升向上向善的道德境界,铭记和传承革命英雄风范,深刻把握崇尚革命英雄的时代价值。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论认知
虽然革命的烽火岁月早已远去,在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革命先辈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也不可能把革命先辈吃过的苦都尝一遍,但是在伟大的革命时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光荣的革命历史、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红色家书书信字里行间体现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如在狱中写就《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生是中国,死是中国,一切听之而已》的刘伯坚等,为此,在思政课中运用红色家书资源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论认知,激励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滋养心灵。
二、红色家书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政课教学主要是根据特定的教学大纲和规划进行教学,各级思政教师对于红色家书掌握内容不一致,教授方法也不一致,在思政各类主要课程中均未能够统一且充分的运用到红色家书。二是采取“一锅炖”的形式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课教学,并未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年级特点且结合学生的要求,将红色家书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未突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对于红色家书内容的运用比较简单,往往是革命纪念馆“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读一封家书”,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等形式来完成,在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的教学方式下,很难达到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的效果。四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少能够定期地举行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活动,也很少能在校级团委的组织带领下组织各级各类的学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家书团日主题活动日,在学校学生社团中也未成立传承红色基因社团或红色家书朗诵、阅读分享会等社团组织,不利于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历史人物、了解革命历史意义。
三、红色家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立足“四个点”,丰富红色家书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立足专业实际。作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从专业背景入手,将红色家书与学生专业互融共促。借助红色家书中的历史人物,如方志敏、赵醒侬、左权、陈觉、赵云霄、赵一曼等革命先辈的故事,结合医学专业学生实际,将红色家书融入医德医风和执业道德规范教育,增强学理性;将红色家书融入职业道德,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增强引导性。
二是立足课程实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融入红色家书,让学生更坚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实践的意义,更熟知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探索的实践进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弄清读懂中国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红色家书,充分利用红色家书中革命先辈的书信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树立正气、培育新风;在《红色文化十讲》课程中全方位的融入红色家书,能更好的强化红色道路、红色政权和红色精神。从课程观入手,恰当结合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将红色家书文化资源整合并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充分融入教学,补充红色文化教育,巩固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三是立足学生实际。作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从学生观入手,在大一新生军训阶段,通过军训和文训形式相结合,既在唱军歌的同时开展红色经典歌曲的传唱,加激发学生对红色经典和革命人物的认知。在大一的音乐赏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加深红色歌曲赏析和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红色人物的情感和意志。在大二阶段夯实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意志,既可在每周思政教师可指定主题,在每堂思政课的前10分钟,让学生通过唱红歌、讲故事、家书朗诵表演等形式来展示自己对于红色家书和革命历史人物的理解,同时展示其个人魅力。在整个大学期间,为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可推动学生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践行。如探索开展学生“红歌会”、创设“红绿古社团”“红色志愿服务队”等,将红色家书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与学生实际和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