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09 00:09夏勇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实训岗位

夏勇子

高职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夏勇子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处,湖北 武汉 430079)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中份额重、影响广,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实践,深化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准培养适应交通运输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是摆在交通运输职业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在长期工程建设实践中,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了务工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难点和堵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树立了范式。

交通运输类专业;援疆代建项目;“五共”;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首,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必然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1]。高职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所占比重较大,学生人数较多,服务领域较广,深化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用明显、意义重大。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交院)凝练形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产教共管、教师共培、学生共育、文化共融、产研共推”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校中企”“企中校”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为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树立了范式。

一、“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2011年1月,经交通运输部批准,湖北交院与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签订了项目代建协议,援建G30乌苏至赛里木湖一级改高速公路项目,该代建项目全长298.917公里,是国家高速路网“九纵十三横”规划中的一横,也是“一带一路”中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湖北交院承担从项目开工至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建设与管理,是全国唯一承接高速公路代建项目的高职院校,开辟了全国之先河。湖北交院抓住代建项目机会,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出“建设一条优质公路,培养一支优秀队伍,探索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严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系统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湖北交院秉持工学结合理念,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长期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产教共管、教师共培、学生共育、文化共融、产研共推”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五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产教共管”的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立了“教师共培”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通道,搭建了“学生共育”的“全过程 多岗位”实践教学平台,构筑了“文化共融”的嵌入式学生基本素养课程模块,实施了“产研共推”的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该模式坚持工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实施“产教共管”,建立工程项目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教师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又负责学生教学过程管理。强调教师实岗轮值与现场教学实施“教师共培”,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岗轮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现场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注重学生顶岗轮训与实践教学实施“学生共育”,通过工程建设实践培育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教师的现场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推动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实施“文化共融”,把以“刚毅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播种到边疆,把行(企)业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融入工地第二课堂,多元文化交融,增强国家认同,实现文化育人。开展工程建设与科技服务实施“产研共推”,教师参与工程建设项目,提高工程建设能力,进行教科研与技术攻关,提高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推动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共管、共培、共育、共融、共推”,实现“教师优秀、服务优质、学生优能”的目标,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教共管: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主体不一致,难以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援疆代建项目突破了管理体制障碍,实现了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主体合一。指挥部成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指挥长任组长,专设一名副指挥长担任副组长,主管学生教学组织、实施与考核,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指挥部对人才培养和工程建设实行“双目标、双考核”。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实习实训环节,制定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工程管理制度,确保人才培养和工程建设质量。

(四)教师共培: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通道

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不够、锻炼岗位单一、能力培养不全面不系统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瓶颈问题突出。依托援疆代建项目,建立“实岗轮值”和“现场教学”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通道,有计划、分层次、成体系地选派教师前往指挥部,安排在相应岗位接受实岗锻炼,并定期轮岗,“实岗轮值”的教师既是项目建设者,承担项目建设任务,提高了生产实践能力;又是教育教学的承担者,肩负学生现场教学任务,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了一岗双责的“实岗轮值”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教师共培”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图3 “教师共培”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通道

(五)学生共育:搭建了“全过程多岗位”实践教学平台

针对学生实习实训普遍存在环节单一、岗位固定、知识面窄等问题,湖北交院在援疆代建项目中,一是根据不同标段的施工进展,统筹安排学生参与不同施工阶段和施工内容的顶岗实习实训,实施“全过程”培养;二是根据学生专业,安排学生在相应的岗位进行“多岗位”轮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学生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援疆代建项目指挥部统筹生产和教学,实习实训项目既是生产又是教学,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多部门、多岗位、多环节、多技能培养。

图4 “全过程 多岗位”实践教学平台

(六)文化共融:构筑了嵌入式学生基本素养课程模块

充分挖掘鄂疆两地沉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具有交通特色的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搭建文化融合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平台,构筑基本素养课程模块,提高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一方面,挖掘“长江天山一脉连,湖北边疆一家亲”的文化内涵,将其嵌入课程,把“刚毅精神”弘扬到边疆,把“丝绸之路”文化引入工地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另一方面,搭建学校与地方之间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书法、绘画、歌舞等人文课程,增强学生与边疆人民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国家认同。

(七)产研共推:实施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依托工程建设与科技服务实施“产研共推”,着力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高水准、大规模、系统化的工程建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掌握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打造了优质工程,服务了“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了教师工程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多项成果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提高了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八)创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岗位的系统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基于“教师双师素质”“学生职业能力”等4个维度的“全方位”培养,形成相应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和教科研管理制度;基于“教师实岗轮值”“学生顶岗实训”等11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展职业能力和课程结构分析,完善实训教学项目和课程标准,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程测量”“工程施工”等多个岗位的“全岗位”锻炼,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子库,建立融入区域文化、行业文化、边疆文化等多种元素的基本素养课程模块。形成一批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并对经过梳理、序化和整合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论证,创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岗位的系统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应用于“工程项目”“校中企”“企中校”的人才培养中,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图5 全方位、全过程、全岗位的系统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二、“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产物

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具有跨界属性,跨越了“教育界”和“产业界”,达到了“双向跨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完美表达[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势必要在深化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去摸索和实践。

(一)解决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的问题

针对学生实习实训操作性不够、主体性不强、职场适应能力不足等现象,依据项目建设过程组织教学,开展生产性实训,真正做到“教学即生产,生产即教学”。工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实施“产教共管”,建立人才培养与工程项目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教师既负责学生教学过程管理,又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学生顶岗轮训与实践教学实施“学生共育”,统筹安排学生参与不同施工阶段和施工内容的顶岗实习,把课堂与工地融为一体,进行“多岗位”轮训,实施“全过程”培养,实现学做合一、生徒一体,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施“文化共融”培育学生基本素养,把以“刚毅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边疆民族文化融入工地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解决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的问题

针对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人才培养实施工学结合难等现象,立足职业标准,依托工程项目,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培养、“全过程”管理、“全岗位”锻炼。进一步明晰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结构分析,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实习实训教学项目,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制定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本素养课程模块,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中,重构理实一体的教学资源,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3]

(三)解决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系统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接触岗位有限、深度参与不足,技术服务缺乏针对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困难等现象,通过教师“实岗轮值”与现场教学实施“教师共培”,有计划、分层次、成体系地实施一岗双责的“实岗轮值”双师型教师培养,安排教师在相应岗位接受实岗锻炼,并定期轮岗,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工程建设与科技服务实施“产研共推”,开展高水准、大规模、系统化的工程建设,针对工程项目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推动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三、“五共”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范式

(一)理论创新:系统构建了“五共”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产教管理分离、教师缺乏系统化培养、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学生缺乏全程化实训、基本素养有待提高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4]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运用多目标优化法,把人才培养与工程建设要素进行整合,重构成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复合体,提出了“产教共管”“教师共培”“学生共育”“文化共融”“产研共推”的学术理念,系统构建了“五共”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

(二)方法创新:创新了一岗双责的“实岗轮值”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较多直接来自高校,掌握企业前沿技术不足、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跟进企业发展动态不够等突出问题,依托工程项目,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有计划、分层次、成体系地安排教师在相应岗位接受实岗锻炼,开展技术攻关,并适时调岗。“实岗轮值”的教师就具有了工程项目建设者和教育教学承担者的双重身份,既负责一线建设任务,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又肩负现场指导教学职责,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该做法打造了一支“能上讲台、能下工地”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双师型”教师系统化培养提供了新方式。

(三)实践创新:创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岗位的系统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对人员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熟悉工作环境时间长、了解实际操作规律环节多的特点,援疆代建项目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一线平台,有利于开展覆盖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全流程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岗位历练、一线锤炼,系统开发了实习实训项目、专业课程标准、工学结合教材、基本素养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等一批理实一体的教学资源,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创建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保障了“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开辟了交通运输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

作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基于工程项目建设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根源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在理论、方法、途径等方面突围创新、系统建构,为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开辟了新径、提供了遵循,必将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王磊,张昊.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1).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3]姜大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4).

[4]蔡文春,刘星余.高职物流专业“四驱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20(12).

G719.21

A

1672-1047(2021)05-0040-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5.10

2021-09-11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8-2020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交通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研究”(1802-274)。

夏勇子,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黄国祥]

猜你喜欢
产教实训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