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歌谣与大别山精神

2021-11-09 00:09吴从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宣传队大别山歌谣

吴从芳

大别山红色歌谣与大别山精神

吴从芳

(大别山干部学院 教务部,河南 信阳 464000)

红色歌谣是革命在大别山地区生根发芽的触媒,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也为红色歌谣在大别山地区兴起提供了养分。大别山红色歌谣反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念;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作风与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歌谣作为探究大别山精神的载体,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大别山精神。

红色歌谣;大别山精神;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儿女几代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流血史、牺牲史、奋斗史的思想沉淀,其间有触目惊心的嬗变,有大浪淘沙的洗礼,也有难以想象的磨难。在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红色歌谣“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沁润着大别山推动革命在大别山如春冰之解冻,缓缓流淌,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

一、大别山红色歌谣的传播方式

红色歌谣要为革命服务,就必须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唱他们能听得懂的歌谣,站在大众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启迪。大别山地区产生的红色歌谣在转播过程中对传统民俗艺术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大别山红色歌谣在传播上采取的是旧瓶装新酒的直接宣传方式,是在原有的曲调基础上进行口语化改变。在党的领导下,苏区领导人、红军战士、文艺干事、人民群众等等都是大别山红色歌谣传播的使者。大别山红色歌谣经历了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

(一)口头传播

鄂豫皖苏区早期主要是通过民谣的这种口头传播形式宣传革命道理。通过改编传统民谣和教唱的方式传播新思想。这类这样歌谣有流行于固始扬山煤矿的《最苦要数挖煤哥》《妇女快觉醒》,流行于鄂东北的《放牛孩子好寒心》《工农革命歌》等。这些民谣基本上反映了旧社会百姓的悲惨生活,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老百姓理解革命、支持革命最后和革命者一起干革命。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传播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异,如《英雄来到鄂豫皖》“金银出在大别山,英雄来了鄂豫皖。董必武、郑位三,组织人民把身翻。……冲破地狱得解放。”这些歌谣歌颂的是拥护红军,歌唱共产党,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喜悦。如《当兵就要当红军》《红旗插遍大别山》《拥护苏维埃》《送军哥》……。这类用当地流行民歌曲调演绎的歌谣深受群众的欢迎。苏区革命领导人吴焕先、郑位三、王树声等在早期发动革命的过程中都有过教唱革命歌谣的实践①。他们“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366。抗战时期,边区曾流行这样一支歌曲:“上起刺刀来,兄弟们散开,这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能挂免战牌。君命有所不受,将在外,守土抗战,谁说我们不应该!碰着我们,就只有同你干!告诉你:中国军人不尽是奴才”②。这是边区人民自编自唱的一首歌曲,皖南事变后,大别山人民耿耿不能忘怀,表达了对国民党的行为极端的痛恨。

(二)纸媒传播

鄂豫皖苏区在意识形态建构传播过程中,报纸刊物的印刷和发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别山地区最早革命刊物创办于1927年10月。如秘密刊物《新生活》,主要宣扬“八七”会议精神。为了更好地争取群众,编辑们经常会编一些歌谣在报纸上发表,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如1927年5月6日《湖北农民》第12期上刊登的歌谣《妇女解放》“实可叹,我女子,痛苦不轻……怪只怪,旧社会,害我女人……到那时,男和女,真正平等,说不尽,那幸福,快乐之情。”[2]这是大革命时期黄安农民运动高涨时流行的一首歌谣,是为宣传发动群众而作。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妇女平等意识的觉醒并不会自然产生,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劳动妇女传输社会地位低下和受压迫的意识,方能激发她们潜在的革命动力。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刊物种类多,针对性强,分工明确。大致有党报、政府机关报、军队报纸,工人、农民、妇女、儿童、卫生等专业报纸。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在鄂豫皖苏区创办的报纸报刊共达50种以上③。直至1934年冬,红25军北上抗日后,苏区各种报刊才相继停刊,这些报纸起到团结、教育人民,孤立、打击敌人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报刊宣传工作发展很快,从武汉沦陷到日本投降,鄂豫边区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先后创办的报刊有33种之多。如《七七报》《老百姓报》《解放报》《战斗》《挺进杂志》《新民主月刊》等[3]403。这些发表在报纸上的革命歌谣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懂的特征而为群众所喜爱,可见通过报刊传播红色歌谣政治性极强,符合苏区红色歌谣广泛传播的需要,因此成为红色歌谣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

(三)其他形式的传播

1.宣传队

宣传队是连接革命歌谣与不同目标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苏区宣传队是以组织的形式传播革命歌谣的载体,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宣传队组织,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地将革命歌谣所蕴含的革命思想、政策主张有针对性地传播至不同的目标群体,以达到宣传动员的目的[6]128。

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于1931年10月在《列宁报》第57期以《宣传队的组织》一文为题发表社论,同时还为各级宣传队形式设计一张明确的图表(如图1)[4]38。

说明:1.工会宣传队;2.妇女改善会宣传队;3.贫农团的宣传队;4.少先队宣传队;5.赤卫队宣传队;6.童子团宣传队;7.乡苏宣传队;8.乡苏宣传队。乡苏以二个为宜,一个较固定,一个流动。社论同时规定队长会议讨论宣传内容和方法,乡属宣传队由支部经过宣传队的党团或个别党员去领导他们。吸收非常、非团的工农积极分子参加、去训练他们。这样的宣传队,就同时成为党和团的组织机关。

图1 各级宣传队组织结构

正是由于苏区党和政府对文艺宣传的重视,宣传队是直接配合红军战士展开宣传工作的,自1930年后,这种组织在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现在大别山地区许多流传下来的红色歌谣,大部分由苏区时期宣传队创作。如《青年战士之歌》“青年战士气昂昂……我们要加入共产青年团……我们要做将来的主人。”④这首青年战士之歌,歌词最短,气魄高昂,既表达了青年战士无畏的形象,又鼓舞了士气,这正是红军政权在初创时期尤为需要的战斗精神和英勇形象。

2.社会教育传播

苏区教育传播主要有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红军教育等。大别山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开展社会教育重于普通教育,既能提高劳苦大众的文化水平,又能提高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夜校和识字班是党在鄂豫皖争取人民群众支持的教育形式。这个名称在不同的地方称谓不一致,有的称工农识字班,有的称妇女识字班,有的称列宁小学附属夜校,根据地统一后,一般称为工农夜校或工农识字班。虽然称谓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性质相同。参加学习的对象都是不识字的工人和农民、妇女、儿童。课本内容以口语化为主,以民谣和革命歌曲贯穿其中。“一面学歌一面学字,一面讲词,一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童子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⑤。1932年苏区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成仿吾在《识字运动周刊》上发表的《识字运动歌》,歌词如下:不识字的好比一个睁眼瞎,有眼不知世界大,唉!唉!唉!唉!不识字的呀,快来识字呀!大家识字工农干部好捷报,巩固苏区并扩大,唉!唉!唉!唉!不识字的呀,快来识字呀[2]244!这首歌最初在黄安传唱,后传遍鄂豫皖边区各地。这些课本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很能被接受。夜校和识字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红色歌谣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抗战时期的社会教育继承了苏区教育的经验,采取了从教唱歌曲中识字,从标语口号里识字,从生产劳动中见物识字。这些宣传动员无疑是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大别山,给大别山人民斗争指明了方向。

二、大别山红色歌谣传播的政策与实践

文艺是政治工作的武器,也是军队提高战斗力源泉之一,是群众成为革命忠实拥趸的媒介。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强大的感召性,是红军和群众之间紧密的纽带。战争年代他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过革命文艺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在鄂豫皖站住脚,必须掌握这种武器,发挥革命文艺最大的团结同志、打击敌人的作用。

(一)推动大别山红色歌谣传播的相关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及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制定了文化教育的各项方针和政策。1929年6月9日《鄂东北各县第二次联席议会训练与宣传决议案》关于宣传方式与方法中规定:除标语、传单、宣言等文字宣传外,应特别注重口头宣传……歌谣在农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应使其普遍④。1931年5月17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发出《关于党报决议》的通知规定:①设立党报委员会和党报编辑部;②各级同志以阅读党报为其政治任务之一,在非党群众中建立读报班,扩大党的影响到群众中去。③《列宁报》改为三日刊,开辟新闻、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等栏目④。

1931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文化教育政策⑥。具体有10条:①苏维埃政府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苏区无产阶级文化教育,对工农分子实行免费的教育;②苏区政府做预算,划拨一定款项来作文化教育工作。③苏维埃政府定出整个教育计划,设立各级普通学校(工艺、美术、农村专业学校)。④审查各种教材。⑤重新审查各方面文化教育的干部。⑥大力发展和建立俱乐部、游艺会、美术、戏剧、化装、讲演等工作;⑦建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公共阅报所、通俗讲演场所等群众教育组织。⑧开展消灭文盲活动,广泛组织识字班、读报版、读书班等组织。⑨奖励著作;⑩利用文化教育机关,开展群众各种及(反)封建迷信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卫生运动。在委员会工作概要说明中,要文委社会文化科办理,读报、识字、音乐队、俱乐部、新剧团等。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中规定:“特殊政府,县政府,区乡政府下设文化教育委员会,村设文化委员”⑦。大会将文化机构纳入组织程序。

1932年4月24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编印的《红五月宣传队工作大纲》中要求各地宣传队“我们要广泛地动员群众来参加斗争,因此各县各区各乡都要组织五月宣传队,切实担起宣传鼓动工作,要组织白区宣传队,用各种方法到白区去宣传,各县各区各乡要选择勇敢活泼分子,最好会唱各种革命歌曲的(带些笛子锣鼓等),最大限度的发动群众来扩大革命斗争的战线④。”这些措施推动了苏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动员群众参军拥军组织武装起义,到苏区的建立、发展、巩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战时期:1941年6月《整理与发展边区国民教育——鄂豫边区第二届民主代表大会通过的提案》第一条“扩大组织边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团结边区内外文化人士知识青年。”②1941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部队娱乐和体育工作问题》的训令,再次强调娱乐、体育工作“在巩固部队与提高战斗力上,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部队的娱乐工作[3]274。通过楚剧队这样特别的文艺队伍宣传我军的政策和方针,以唱歌的形式动员民众参军。如《抗战歌》《延安颂》等歌曲都是那个时候传唱的经典。这些政策不仅是对红色歌谣宣传地位进一步的肯定,而是由鄂豫皖大多贫苦百姓受众决定的。在政策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在文件中充分肯定了红色歌谣的宣传作用,红色政权在初建阶段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改编传统歌谣,极力倡导红色歌谣的宣传,改编群众喜爱的传统歌谣。其主导下的歌谣是一种政治化的文化现象,所以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被老百姓接受,才能够激发民众的反抗意识。

(二)推动大别山红色歌谣传播的具体实践

1.建立新剧团和宣传队

苏区时期,各县、区(乡)几乎都建立了新剧团和宣传队。人员配备方式:一是抽调各区、乡宣传队、文艺骨干组成新剧团;二是改造旧戏班子并重新招募青年加入。鄂豫皖苏区的剧团以演歌舞、话剧为主,间或演些话报剧,黄梅戏、花兰戏、茶花戏、对山歌等节目。如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宣传队长常德芳(女)带领宣传队,深入苏区各乡镇和部队开展唱歌演戏活动,活跃皖西军民文化生活。演出时人山人海,影响很大,许多青年农民当场就报名参军,走上革命道路。抗战时期,鄂豫皖边区党委在1940年十月革命节建立了“十月”剧团和挺进纵队政治部建立的文工队。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宣传抗日救国,针砭时弊,很受边区人民的欢迎[3]189。1942年5月,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年秋,边区文工队扩建为文工团,“十月”剧团并入文工团,政治部还动员民间艺人参军,组建了楚剧队[3]274。

2.领导人关心和重视文艺宣传

1929 年 6 月,鄂东北各县举行第二次联席会议,制定了文艺训练和宣传决议案。决议案中列举了标语、传单、宣言等文字宣传,以及口头宣传、群众会、武装宣传、歌谣,化妆宣传等多种宣传方法,并特别强调“歌谣在农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应使其普遍”⑧。鄂东北特委何玉琳1929年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详细分析了红色歌谣的作用。“从经验中歌谣的宣传效力最大……现在赤色区域所有农民都尽唱革命歌……随时随地都听见这革命的歌声,甚至白色区域的妇女、小孩也自然无顾忌的歌(唱)出来。”[5]360-361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1931年10月写了《宣传队的组织》一文,发表在《列宁报》第57期,对文艺宣传工作进行指导。又如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亲自主持编印“鄂豫皖革命歌曲集”以及《识字运动歌》《少先队队歌》《童子团团歌》。省委常委郑位三创作了《打倒国民党》《大别山上红旗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创作了《兵变歌》。在领导同志鼓舞带动下,一些红色歌谣加上传统曲调,群众就可以轻松地吟唱。当时苏区流行的曲调有:《八段锦》《绣荷包》《孟姜女》《茶山调》《泗洲调》《寒音》《快板》《慢板》《斩板》等。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放亲自指示文工队同志:要认真学习楚剧。行政公署的许子威同志、党团书记刘子厚同志和教育处长李实同志对楚剧队的发展极为关心,李实同志还多次深入到楚剧队,和队员们促膝长谈。大量红色文艺作品的宣传与苏区党和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大量红色歌谣成为抗战时期、解放时期大别山革命歌谣的主要蓝本,影响广泛而深入。在革命年代,大别山是全国斗争的中心部分,四面受敌,这里斗争最残酷,革命也最持久,所有的坚持,所有奇迹的出现,很大原因上都得益于大别山红色歌谣的影响。

三、大别山红色歌谣中蕴含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红色歌谣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每首大别山红色歌谣都在诉说着一段大别山历史、讲述着坚持革命斗争的信仰,蕴含着大别山精神。

(一)追求理想、坚定不移的坚守精神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信仰,为的就是理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辉煌,归根到底在于他们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

大别山红色歌谣中有许多都是表现工农踊跃参加红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红旗插遍大别山》“二八年革命大发展,红旗插遍大别山,工农政府建立起,土地革命把身翻[6]8。”这首传唱在河南信阳商城县的红色歌谣,反映了大别山群众激荡的内心,斗争不断、火种不灭、前仆后继的坚守信念。又如张行静被捕后在狱中写的《狱中诗(二首)》之一“身陷囹圄意欲回,三更梦后见尊卑。一觉醒来人在狱,泪花伴作血花飞。人生一世万千差,继承光荣革命家。死不投降当叛徒,愿随先烈葬黄花。”⑨1929年农历三月张行静返家,被当地反动武装“清乡团”发现,遂遭逮捕。敌人曾多次诱降,张行静坚贞不屈,严词拒绝,5月18日在黄安县城东门外英勇就义。临行前,他高呼“革命成功万岁!”这是信仰的硬度。这样的红色歌谣在大别山数不胜数,如郑位三创作的《红军挥戈大敌前》、红安博物馆藏歌本《红军歌》《十月革命歌》《莫拿刀枪来吓我》等等。这些红色歌谣都体现了大别山儿女的矢志不渝,愿意为了革命事业牺牲成仁。鄂豫皖首府所在的新集(今新县),革命时期不足10万人口的小县城,牺牲的革命儿女就有5万,可谓“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谁无父母?谁无亲人?谁无儿女?为了理想,我们的烈士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们虽然是牺牲了,但他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整个大别山地区仅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数字背后是苦难辉煌,是大别山儿女对坚守的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是对共产主义崇高信仰的诠释。

(二)勇挑重担、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

胸怀全局是大别山人民在革命紧要关头,无私奉献、无私无畏、甘于牺牲的品格。红四方面军受中央指示,冒着被灭的风险,毅然决然挥师南下策应中央红军,积极应对国民党第三次反“围剿”斗争。歌谣《红四军南下胜利歌》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红四方面军南下配合红军“执行援助中央苏区的十万火急的任务”,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红四军为穷人》(大别山)“大别山穷人一条心,起来参加红四军。成立扁担队,穷人闹翻身。红四军为穷人,打起打仗来似天神;打到浠水县。活捉裴宗英。红军到,人真多,四方紧紧来围着;抓住狗县官,要他命难活。红军到,白军溜,打到武汉过中秋;解放大别山,穷人得抬头。”[7]242-243这类歌颂同一事件的还有《红军胜利歌》。这些红歌宣传的内容是1931年9月红四军主力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取得了7个团的重大胜利。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一个月,有效的牵制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兵力。体现了我将无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大局意识。

流传于大别山的红色歌谣唱出了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

(三)万众一心、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

大别山区党和军队从诞生之日起,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起了一衣带水的军民、党群关系,筑起了打不破、摧不垮的铜墙铁壁。

选自红安党史调查资料中,有这样一首歌谣《护保秋收》“秋收和秋种,大家要斗争,严防敌侦探,探赤区情形。我去把岗站,哥去当红军,嫂嫂和姐姐,努力把产生。保护秋收秋种,有了粮食不担心。万恶白匪军,做事下绝情,到黄安和麻城,屠杀工农兵,抢柴又抢米,房屋烧干尽。我们要齐心,杀尽那敌人,豪绅地主帝国主义一律消灭尽!”⑨这首歌是1930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敌人所到之处,疯狂的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其中最毒辣的一手,就是协助白区群众到苏区去抢割成熟的庄稼。党和红军为了保护苏区生产,组织武装保卫秋收秋种。歌词用小调演唱,各地均有流传。又如《工农歌》“青的地,绿的田,灿烂的山河。美的衣,鲜的食,玲珑的楼阁。谁的功?谁的力?劳动的结果。全世界,工农们,团结起来啊!”⑨诸如此类拥军、支援红军的歌谣有《张桂英送郎当红军》、《拥护第三国际》《革命军人歌》《动员丈夫当红军》《欢迎慰劳红军歌》《红军队伍到处有》等等。其中《红军队伍到处有》讲的是1931年7月,少共皖西北特委积极发动青年参军、支前的文艺动员。

从红色歌谣的意蕴中感知团结奋进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大别山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展现的精神面貌,更是大别山军民的鱼水情。

(四)积极进取、敢于亮剑的先锋精神

大别山军民从革命具体实践出发,坚持长期斗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展现了大别山军民勇当先锋的精神和革命智慧。《童子团歌》中写到“斧头镰刀大红旗,劳动儿童团结起, 放哨又站岗, 送信更积极; 苏区儿童团,天下数第一。前进路上打先锋,革命到底志不移。”⑩体现这方面主题意蕴的歌谣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欢送战士上前线》《拥护苏维埃》《跑步歌》等。抗战时期的《大刀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兄弟们,抗战胜利来到了,抗战胜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义勇军,后面有全国老百姓。咱们抗日军队,勇敢前进,看着那敌人,把他消灭,冲呀!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冲,冲,冲,杀!”⑨这是抗战初期流行于黄安的歌谣。抗日战争时期同样在陂安南流行《我们要到战地去》,体现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饶、敢于担当的革命品质。《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向前走,别退后,拿我们的血和肉,拼掉敌人的头颅;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不能再忍受;起来,前进!牺牲已到最后关头”⑩。这是一种勇于牺牲,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些红色歌谣都传唱着大别山群众听党指挥、积极参军、英勇杀敌、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四、结语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歌谣从群众中汲取养分,内容丰富、充实,为大众所喜爱,成为不脱离群众的战斗“武器”,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28年奋斗历程汇集形成了社会共识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是凝聚着大别山儿女的优秀品格,蕴含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信仰,大别山人用这种理想信念补钙壮骨,在这种信仰的指引下,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开启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实践。

大别山红色歌谣宣传着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它以精致简洁的词汇,比兴的遣词运用,在红军和人们群众中被反映出来,成为大别山地区革命年代贫苦百姓寻求光明、正义、呐喊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些都是当时历史的本体。红色歌谣反映了大别山精神的精髓所在,是革命年代的历史面貌,是大别山精神的艺术呈现,是历史本体的一种表达。同时,红色歌谣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让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歌谣成为历史的见证。

大别山红色歌谣蕴含的大别山精神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往往不是“疾风暴雨”,而是“和风细雨”般地教化,逐渐将红色歌谣蕴含的精神力量润化为个体的思想、情感认同和行为担当。大别山之所以能够成为仅次于井冈山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正是因为它内在的精神与信仰。信仰是一种与人的生命状态紧密相连的东西。在艰难困苦、穷乏困顿之中,信仰更能显示出其真正的硬度。在今天,想要让人民群众感知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我们要总结革命前辈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代的条件,通过记忆传递、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共唱红色歌谣,共倡大别山精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①中共新县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中共新县党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吴先书、吴维善、吴先海、周义城的回忆//刘光明.郑位三传记, 武汉出版社,1988年//《王树声传》编写组.王树声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②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1984年编.《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史料》(第四辑).

③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内部资料.

④信阳地区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1991年《鄂豫皖苏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

⑤中共光山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1986年编.《光山党史资料》(第二期).

⑥此件为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文件之六.

⑦中央档案馆1985年编.《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三册).

⑧中央档案馆1985年编.《鄂东北各县第二次联席会训练与宣传决议案》(1929 年 6 月 9 日);《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

⑨红安县革命史1983年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革命歌谣》.

⑩中共固始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1986年编.《史河激浪》.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红安革命史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红安革命歌谣选[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3]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4]陈杰.歌谣与政治: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鄂豫皖时期·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6]河南红色歌谣[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

[7]田海燕,高鲁.红色歌谣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

G122

A

1672-1047(2021)05-0010-06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5.03

2021-09-11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大别山红色歌谣与大别山精神”(SKL2020858)。

吴从芳,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大别山革命史。

[责任编辑:侯利平]

猜你喜欢
宣传队大别山歌谣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又见大别山
《春天的歌谣》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宣传队的跳舞骨干当年风韵今朝不减
当年的文艺宣传队今日迎来“夕阳红”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