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交往观念和方式、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较高的交往艺术、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寝室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寝室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寝室现状
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愈加深刻的新形势下,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代不仅要求人才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承担的使命。寝室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据统计,大学生每天待在寝室的时间除了睡眠还平均长达5.8小时。寝室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
(一)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目前全国尚无标准统一的问卷。笔者在对比文献中的几个调查问卷后,选用了西南大学吕鹏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学校8个教学院系,4个年级,总计500名学生。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寝室停留时间5个可能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变量;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方面,由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交往3个一级因素组成,每个一级因素包含若干维度,共40个项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的答卷全部有效。
(二)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
笔者将本次问卷调查分别设计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两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人际关系满意度方面,对“我的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2.2%的学生选择了较满意及非常满意,仅有3.8%的学生选择了较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从这两个数据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良好。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这两个维度上,差异较明显,在人际情感方面差异不明显。在年级差异方面,4个年级均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人际情感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生源地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生源地方面总体没有差异,在人际认知方面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人际方面的认知最低。在经济状况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方面因经济情况不同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人际情感方面差异巨大。在寝室停留时间方面,寝室停留时间的不同在人际情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寝室停留时间的平均值可知,并非在寝室停留时间越长,寝室人际关系情感就越好。6~8小时是情感认同度最高的,其次是2~4小时,而停留时间低于2小时的寝室人际关系情感满意度最低。对于室友的人际吸引方面,为人坦率、待人真诚是大学生认为室友最吸引他们的主要特征,共有270人将该特征列为第一(占54.0%);其次是志趣相投,共有112人将该特征列为第一(占22.4%)。
对于学校开展寝室人际关系理论讲座的现状,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所学校开展寝室人际关系理论讲座的次数相当缺乏。在调查“学校或院系经常举办大学生如何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的讲座”这一项时,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仅有48人(占9.6%)。
二、形成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转型导致观念的转变。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和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2.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自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压力的增大引起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大,更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始关注学习、考证、社会实践而忽视了人际交往,造成寝室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后勤工作由社会力量承担。这样一来,高校后勤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学生生活区的设施配置和文化管理突出物质文明而淡化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也影响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形成。
2.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学生的学费。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几亿元资金资助贫困生。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奖助学金发放中易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这也给寝室人际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3.校園文化的偏差。一些学生之间缺乏诚信,存在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的现象。寝室人际关系由于有金钱关系、利益关系的存在,而缺少了人情和真诚,变得越来越功利性,给许多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家庭因素
1.家庭背景不同。由于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和家长素质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挫折、调节心理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差别。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给不少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有潜在的影响。笔者调查发现,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的大学生和比较困难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存在障碍,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的大学生问题更突出。
(四)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合理认知、缺乏自信。在上大学以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也能满足被尊重的需要。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过强,缺乏社交技巧。大学生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社交技巧,沟通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误会,从而影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方案
(一)国家和社会方面
1.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出现的各种问题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外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历程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出现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对此也应该正确看待。
2.推进改革是化解社会转型之困的唯一出路
我国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目前的改革实践看,首要是让民众树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信心,重新构建对经济、政治改革的认知。
3.促进服务业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变的突破点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推进其发展。
(二)学校方面
1.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高校在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要优化学生住宿环境的硬件设施,而且要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建设。
2.完善高校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形势、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高校在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通过可行的方案;要在保障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教育法规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明确义务,认真落实强制性规则的条款,确保学校管理制度内容合法、程序规范。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不仅要抓校园硬件的建设,而且应该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重视和强化学生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机制
高校应加强引导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加强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品质,改善情感体验,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三)家庭方面
1.家长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勇于承担教育责任
家长如果不懂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会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坎坷,也会使其对父母产生复杂的情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学历层次不高,教育不好孩子,就高价请老师教、朋友带,他们认为花了大量的金钱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这样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2.爱孩子就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存在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对家长却不满意,家长因此感到很委屈,原因就是家长爱孩子,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关爱孩子,需要做出来也要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存在。中国人信奉“说到不如做到”,家长总觉得为孩子做了就可以,不用再说。其实不然,积极地做、真诚地说以及充分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三者都很重要。
(四)学生个人方面
1.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善寝室人际关系
大学生需要改变自己绝对化的认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者一定不会发生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一件事失败了,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更不意味着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会毁灭;要认识到,即使碰到不好的事情,或者遭遇失败,也不是世界末日,生活还会继续,没有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很正常,没有必要把问题和困难想得那么糟糕。
2.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交往信心
在寝室中,大学生之间各方面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对比心理。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习上出现一种重新划分的格局,高中时的佼佼者可能会成为平庸之辈。生活方式、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大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与其他同学交往的信心。
3.完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人格
大学生常会有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附的冲突,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一方面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心理,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大学生不断调整和发展自我意识,寻求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在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越好,人格就越完善。
4.学习社交技巧,改善交往状况
大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改善交往状况。第一,主动交往。大学生在面临人际关系危机时,可以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重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人们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第三,真诚关心别人。艾琳·卡瑟拉提出:“要让新结识的人喜欢你,愿意多了解你,诚恳老实是最可靠的办法,是你能够使出的‘最大的力量。”关心别人,不可装模作样,要真诚用心地关心他人。第四,善用赞扬和批评。称赞是对他人的肯定,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不要随便指责别人,因为即使指责别人的初衷是为了指出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使其回到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上来,这种指责行为也是对别人自我价值的侵犯。第五,帮助别人与有意求助他人。
5.塑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是交往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你选择交往对象的同时,你也在別人的选择之中。因此,塑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提高交往中的吸引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聂恺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调适[J].现代交际,2021(6).
[3]戴仁卿.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
[4]张洁,马磊.音乐心理调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6).
[5]杜建清.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
[6]何芬华.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
[7]房巍.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矛盾的研究[J].才智,2015(4).
责编:红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