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梓健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当“放手”,能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独立建构知识的脉络,不断提升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放手;自主学习;学习效果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的教研活动都采取线上教研,这样不但达到了防控疫情的效果,而且参与听课的教师数量更多、惠及面更广。笔者有幸听取了一场由吴正宪老师点评的线上教研活动,在最后的评课环节里,吴老师提出摒弃复习导入的旧环节,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从思维的碰撞中获取知识。吴老师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不敢大胆放手呢?我们又该如何放手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自主学习呢?
一、教学“放手”不足
大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以生为本”,在于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加之缺少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过度实施引导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经验中,都会有复习导入环节。在复习环节里,学生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复习,达到唤醒旧知的效果。为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煞费苦心地挑选题目。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这也是教师最喜欢看到的事。
教师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减少了思维难度,运用“搭梯子”的方式教会了学生解题的套路,那么学生每次答题都用一样的方法,不會再去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解题方法的单一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看轻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想放手、牵着学生走,是因为其潜意识里存在不信任学生的想法,害怕学生达不到设计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更多的引导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相信学生个体的潜能,尊重个体认知发展的差异,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者合作完成任务,一次达不到要求那就再来一次,坚持适当放手,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过度依赖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手,其原因是教师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出现与预期不同的情况时,不懂怎样处理,总是要按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给人的感觉就是走过程,使课堂显得没有活力。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在变化的课堂上不断地调整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智慧和活力,课堂氛围才能更加轻松、开放、愉悦。教师备课时要做好应急处理方案,根据课堂动态决定教学要在哪里停一停、该在哪里放手。
二、适当“放手”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放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引导行为,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化的学习空间。
(一)放手复习旧知
若要复习旧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复习,只需要给出复习的范围、提出要求即可,不用给出整理知识的参照样式。即使需要给出参照样式,也是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呈现。教师要避免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整理,这会限制思维的多样性,而应多鼓励个性化的整理表达,给予相应的肯定奖励。
例如,在利用思维导图对四年级上册知识进行复习梳理总结时,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但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后,便有不一样的呈现。有些学生会把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与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放在一起整理,因为他们认为这两单元都是学习图形相关知识,关联度比较大;把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与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放在一起整理,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二者间存在着相通的算理,都是在算几个几、几个十、几个百……对比整理复习,突破算理的学习,在复习阶段让学生更清晰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放手尝试解题
教学中,适当放弃复习旧知,直接抛出新的问题,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解答,不要急于点拨,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答过程,有些对的答案中又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再把这几种情况呈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让其他同学评价可行性。在这样一种互相交流学习的氛围中,失败的学生更容易感悟错的原因。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看到学生哪里会、哪里不会,哪些地方是通病,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说,不是所有降低难度的问题设计都是好的。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画圆”的环节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想办法利用身边的工具画圆,不一定非得用圆规,可用瓶盖、透明胶圈、硬币外圈来画圆,然后进行不同的画圆的方法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圆规画圆较为规范、便捷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适当“放手”,能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独立建构知识的脉络,不断提升个体自主学习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陶桂强.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做到放手[J].中学教学参考,2012(25).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