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芳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醒目、直观等特点,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文本类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金字塔》《故宫博物院》等以典型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出现,但实际教学状态引人深思。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文体意识,立足教材,创设各种相关情境,完善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资源,找到阅读教学的融合路径,开展有趣的综合实践,从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落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非连续性文本;融合;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机票指引、车票指引、旅游线路图、商场导引图、说明书等,由此引发小学语文教学要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思考。“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使用,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影子。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时刻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会根据情境或解决的问题获取所需的信息,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正是语文教学落实“语文教育与生活接轨”的需求。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增加
2019年秋季,国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对比人教版五、六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因素已经在隐性渗透。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连续性文本阅读,将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学内容范畴的少之又少,且它们零星地分布在课文中。在统编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字词句段训练中涉及路牌、站牌、海报等,在口语交际、习作中涉及提纲、思维导图、表格、漫画等,在综合性学习中涉及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策划节目单等,特别是《金字塔》《故宫博物院》以典型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出现。温儒敏教授说:“统编版语文教材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所以,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适度渗透,才能真正理解温教授的意思: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直接摆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而是隐藏在教材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改变
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和评价题目更关注情境的创设。纵观这几年的命题,不只是停留在考查语文课堂所学知识反馈上,已经有意识地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连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实际教学状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指出:让学生学会“读文”,也要学会“读图”“读表”;要学会读单一的材料,也要学会读综合的材料,更要培养从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加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家开始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實际的阅读教学中,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学生方面
根据本校每次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综合运用题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需要引起重视,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和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较弱。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兴趣存在着“完全没兴趣”和“无所谓”的现象,许多学生甚至不知“何为非连续性文本”。4.3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考试中遇到此类型题目每次都拿到满分;19.61%的学生会尝试把课文的相关内容改为表格、图画或其他形式; 74.38%的学生认为为了能更好地学会和应用此类型文本,目前最需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增加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的指导。
2.教师方面
书面问卷调查共有34位教师参与,口头访谈共有10位教师参与。在“是否了解非连续性文本”方面,50%的老师表示有些了解非连续性文本,8.82%完全不了解;在“是否关注非连续性文本”方面,20.59%的老师表示自己在生活中经常关注非连续性文本,35.29%的老师表示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在“是否参加过专门的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方面,76.47%的老师表示没有参加过此方面的专题学习。由此可见,虽然2016年统编版教材开始试行,2019年开始全面使用,能在教材中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影子,但大多数老师因为教材没有明显的指示要求,加之没有经过专项培训,以致无法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不能有效渗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学生如何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训练更是无从下手。
二、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具体策略
基于以上对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教材,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融入日常语文的学习中,有效进行阅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那些对生活有帮助的实用性的文本,学会获取、整合、评价、运用信息。
(一)完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文本资源
1.梳理教材,有效融合
细读统编版教材,非连续性文本的有趣有效的示例文本特别多。当然,现行教材的内容虽以连续性文本为主,但我们可以尝试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一些相对适合的课文进行改良,比如通过增加图表、背景资料等,让其变成非连续性文本。例如,《风向袋的制作》一课介绍了风向袋的作用、制作步骤、辨别风向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文本组合,将其变成说明书,类似于《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的说明书内容。
2.整合资源,二度重组
相对于语文教材,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图标、图表、图示在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出现较多,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学科的壁垒,进行学科融合。且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资源,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搜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资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可尝试进行专题拓读的文本整合,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走近名人——屠呦呦》的主题阅读中,教师可以融合科学、道德与法治、《屠呦呦传》及新闻报纸的内容,通过“百科名片”“知识卡片”“人物轶事”“个人名言”“他人评价”“颁奖词”等几个角度进行文本组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科学人物,品味科学精神。
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融入语文的日常学习中,用足用好教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利于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探索非连续性文本课堂教学融合的方式
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隐性”存在于教材的这一现象,我们应有意识地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联系起来,合理地进行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巧妙融合,培养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1.用好“字词句运用”
统编版教材注重在交际情境中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字词句运用的编排都是在一定任务化情境中和项目化学习中进行的,且也注重与生活的对接,比如安排了公交车路线牌、制作海报和说明书等,在教学中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延伸学习。比如,针对五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元旦前夕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语文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关注课后思考题
课后的思考题和练习题是阅读教学实操过程中的轴心。统编教科书注重搭建学习支架,比对两套教科书,可以发现统编教材在课后练习中多次安排了表格、示意图等多种非连续性样式的练习,要求教师围绕课后练习题展开教学。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课后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这道课后练习题中的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厘清故事的情節内容。基于这个学习支架,学生还能进行故事的复述,也能对故事性较强或叙述顺序清晰的文章,迁移学习用非连续性文本中的表格或图形模式填充故事的发展顺序,从而逐步建立自主阅读的能力体系。
3.融合阅读链接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醒目等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补充课外链接资源,为学生架设学习台阶,提供思维角度。例如五年级下册《水浒传》一文的课后资料袋就是图文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之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资料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概况和书中的一些人物;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否知道武松的其他事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武松名号的由来,也可以让他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其他水浒人物的人物名片卡。
4.适时单元整合拓读
统编版教材把单元教学目标出示在单元导语里,单元的文本都是围绕落实同一个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核心目标设计问题,实现大单元整合的阅读,且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并注重搜集、筛选合适的文字材料、图表、漫画来促进对话题的解读。比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本单元的文章,有的是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有的是写鲁迅先生的。为了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教师可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广泛地查阅鲁迅先生的资料,开展“走近名人——鲁迅”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比如,通过整理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并以名片、人物写真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表现出来。
5.拓展综合实践运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好途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既要学会如何在庞大的资料库里挑选实际所需的资料,又能在过程中收获语文知识、促进能力培养。比如在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绘制介绍手册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非连续文本阅读的魅力。一份介绍手册里,既有栩栩如生的景点画册,又有生动简洁的文字介绍;既有目录、表格、路线图、思维导图等直观形象的文本,又有配图精美、内容紧凑的整体设计,通过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了解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也油然而生。
(三)落实有效的阅读方法
李玉贵老师曾说:“阅读策略最大的功效在于减少孩子阅读的障碍,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策略的渗透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能力的差距,它是带得走的能力。”笔者认为要重视课标中提到的“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系、联想、图文对照等方法,落实指导学生发现、提取的信息,整合分析,并做简单的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训练。
1.浏览文本,整体把握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到阅读此类文本时,常常看不明白写的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的方式先整体了解文本内容。在浏览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关注题目着手,明确文本主题;再总结归纳从哪几个方面对介绍对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并给予重点关注或勾画。比如,在教学《风向袋的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通读,了解整体内容——制作风向袋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步骤大致分为三步;然后通过速读,整理关键信息,并尝试在稿纸上画下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才能知道内容的大概,这样就能明白文章的内容和脉络,在需要具体信息时,便于学生快速到相应的板块提取。
2.借助图文,提取关键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取向是实用资讯,统编版教材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更多的是图文结合的内容,我们要根据情境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本的特点,利用图文来进行感悟、理解和分析,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进行删减,找到关键信息点。例如,《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出现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字词句运用”板块,文本除了用文字介绍制作小台灯的三个步骤,还配了一幅图。此文在人教版中是以选读课文形式出现,配图是不一样的。为了能快速地让学生感知说明书写得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可借用人教版教材的问题和图示入手,要求学生判断哪个同学做的台灯是对的,并说明理由。想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光看图是不够的,要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合作一起判断,并清楚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判断。
3.聚焦重点,合理推论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推测,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升阅读能力。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种类纷繁复杂。对此,我们可改编统编版教材四年级“口语交际”中的《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将其作为拓展阅读文本。其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四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图,也提出了此次交际活动的开展方式和要求,即要先了解同学的视力情况。我们巧妙地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并增加切实有用的图表,使得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評判,根据图表内容进行合理的推论。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教学环节。
(1)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课前完成的视力情况调查表,在小组内依次说说调查到的班级视力情况。
(2)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前调查问卷,形成班级视力情况数据图表,让学生体会到图表在文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出示一份小学的视力调查表。
①知道这个图表调查的是什么吗?你从哪里看出来?(板书:读标题)
②从图表中,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看图例 比数据)
③数字也会说话,它往往能让我们得到丰富的结论。比对这些数据,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的想法是什么?(板书:得结论)
4.联系比较,形成观点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这种事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例如,《金字塔夕照》为抒情散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为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风格迥异,但所表达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借此训练学生运用“联系比较与归纳”的策略去获取、运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开展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用好教材
相比人教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更显性地指出要落实“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要求,且是螺旋上升的,学习的内容及活动形式都是为了落实语文要素,从“收集资料”发展至“搜集资料”,从“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提升至“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设置单元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去搜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表格类信息等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指引学生灵活巧妙地把搜集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进行整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中。
2. 融合学科
非连续性文本在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教材中的图表和文字的结合情况随处可见,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与数学、美术、科学、劳动等学科融合。
3.链接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涵盖范围很广,但也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导览图、站牌、说明书等素材是最好的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载体。因此,通过“认识和寻找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从身边的宣传单、购物清单、地图等素材了解到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是多样性的,能大大地提升学生对此文本的兴趣,也能加深对此文本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把读到的信息和资料带回课堂,在课堂中交流展示。我们也可以在校内外组织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比如,结合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做小导游介绍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学习看懂座位安排示意图和节目单、海报;在家中买来新玩具,对着图示组装或拼摆;发烧了,读读退烧药的服用说明书,知道这种药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在生活中,学生外出旅游经常能看到景点的介绍手册,这是一种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直观、形象。于是,笔者设计一次同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搜集到的资料,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介绍,制作一份图文结合的介绍手册。这样,学生就会为需要而读,在需要中借助来自老师、家长和同伴的指导,从而实现生活化的大阅读。
(五)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格式呈现信息多维的实践
于漪在《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中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即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她主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多元素、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其呈现出的大量的图片、图形、表格、思维导图、线路图等活泼、富有童趣的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外化习作思维过程,在一个空间呈现多种维度的信息。在阅读指导时,教师应倡导学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信息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帮助学生设置思维阶梯,搭建思维抓手,实现阅读效果可视化。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小结,并逐步让学生学会整理分析相似信息。比如学完《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制手工作品或小发明,把手工作品或小发明的示意图画出来,再撰写出一份说明书,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物品的具体介绍表达出来,并通过制作“小发明名片卡”来展示自己的掌握情况。
总之,当今时代的信息大量以各种文本信息形式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如是说。所以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义重大,它将语文更多地融入生活中,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这也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揭开非连续性文本的面纱,引导孩子学会阅读和应用,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培养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平. Pisa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武汉: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3]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6).
[4]候器.信息素养与语文能力[J].教学研讨,2009(03).
[5]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7]潘红.理念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给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启示[J].教学研究,2015(0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