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
(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一科,辽宁 大连 11600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1]。心电图的特点非常明显,室上性过早搏动连续发生3次以上,频率160~220次/min。R-R间距相等,包括房性和交界区性心动过速[2],患者存在异位起搏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存在折返激动,是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会因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从而导致疾病发作[3]。该病患者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心动过速会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心力衰竭,故其休克的发生率也比较高,有些患者甚至可猝死,因此临床医师一定要加以重视[4]。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射消融和保守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有严格的适应证要求,复发率比较高,费用昂贵,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多数患者拒绝接受这种治疗,而是采取药物治疗,笔者采取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其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一科就诊的8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超声检查确诊,并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为20∶20,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5±0.80)岁;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5例、5例、2例。试验组4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为21∶19,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6±0.90)岁;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4例、5例、3例。入组患者均有胸闷、头晕、心悸、心率快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以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入组患者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中的相关标准,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心功能2级,收缩压≥95 mm Hg,患者无肝、肾功能不全。②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可以试验。
1.3 排除标准 ①排除存在冠心病、高血压、混合性心脏病等患者,排除具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肿瘤患者。③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④不愿意参加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患者使用维拉帕米治疗。维拉帕米5 mg用葡萄糖液稀释,在3 min内完成静脉注射,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果患者20 min后仍未转复窦性心律,则再次为其注射。注意:总体给药剂量应<15 mg/d。
1.4.2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胺碘酮150 mL,以质量浓度为0.05~0.10 g/mL的葡萄糖液稀释后,在5~10 min内完成注射,如果为转窦性,0.50~1 h后可重复该剂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治疗过程中应终止治疗,治疗期间检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等。
1.5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24 h动态心电图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90%;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24 h动态心电图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9%~9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头晕胸闷、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92.50%)(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12.50%)与对照组(12.50%)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据调查统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正常健康人群约占2/5,该病发病原因不明,临床认为其可能与患者过度疲劳、过多饮用茶、过度吸烟、过度饮酒,或与患者感染疾病,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以患者心动过速突然发作,以及突然停止为主要特征,在发作时,心动过速为最主要和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患者的心率通常可在170~185次/min,若治疗不当,患者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折返、触发活动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主要机制,临床以折返最为多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以物理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这3种基本方式,介入治疗是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因对临床软硬件设施要求较高,且由于其治疗费用较高,目前,在基层医院较难开展,患者的接受性偏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多数患者同时伴有预激综合征或心肌炎等基础疾病[5-6]。临床上,其心动过速持续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定,发作时需要立即处理[7]。药物和介入为最常见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介入治疗患者选择率比较低,因此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最主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8-9]。维拉帕米在临床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属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研究表明钙离子内流受到抑制[10],当降低传导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功能降低,心肌氧耗减少。维拉帕米用药后,可以抑制心肌收缩,减慢心律[11]。维拉帕米用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维拉帕米可以对心脏产生负性肌力,患者发生窦性心律过缓的概率比较高[12],甚至有患者发生停搏,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属于广谱药,同时具有其他类抗心律药物的作用,能够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延长心肌动作电位,对微折返形成有很大的预防作用,作用在窦房结以及房室交界区,提高二者的自律性,房室结传导速度降低,复极过程受到抑制作,阻断K+通道。胺碘酮作用时间长,对患者负性肌力作降低。维拉帕米和胺碘酮可作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一线临床药物,其中维拉帕米起效快,可作为急救患者的首选药物,能够争取抢救时间。胺碘酮的安全性较好,无负性肌力,更适于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不良反应率比较无差异(P>0.05)。李强[13]采用维拉帕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中发现,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并发症少,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胺碘酮联合维拉帕米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并且用药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