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杰 叶晟波 叶 春
(浙江省慈溪中学 浙江 宁波 315300)
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正交分解法、函数求解法、图解法、正弦定理法、力矩平衡法、虚功原理法等.其中,图解法是一种简单、直观、易于掌握的方法,因其抛却繁琐复杂的数学计算,为提高解题速度提供便捷,师生在解题中使用频率普遍较高.但任何一种方法绝非万能,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不小心也容易犯错.
文献[1]通过理论分析及典型例证的方式,对“作图法求解动态平衡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逻辑清晰,讨论严谨.此文对“平衡问题”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笔者拜读后深受启示.但笔者在研读学习时,发现一处值得商榷的典例研讨,谨提粗鄙之见解.
【例1】[1]如图1所示,保持结点O的位置不动,在上面两根绳都拉直的情况下(设两绳间夹角为钝角),下面一根绳的拉力F1保持大小不变,方向由F3的反向延长线逆时针缓慢转到F2的反向延长线的过程中,F2和F3的大小怎么变化?
图1 例1题图
文献[1]通过作图法给出了结论:F3逐渐减小到零,F2先增大后减小到F1等大.笔者认为此答案有待商榷,分析如下.
如图2所示,以F1大小为半径r,结点O为圆心作辅助圆,圆上任意一点到O点的距离都表示拉力F1的大小.作辅助线mn平行于OR且与辅助圆相切于P点,此时OP垂直于切线mn(即F2方向).作m′n′平行于OA,与圆相切于Q点,此时OQ垂直于切线m′n′(即F3方向).
图2 笔者针对例1分析图
拉力F1从OA→OP→OR过程中,通过作图和平行四边形分析可得:
(1)F1方向从OA→OP过程中,F3增大(F3大小由圆半径r→|OA|).
(2)F1方向从OP→OR过程中,F3减小(F3大小由|OA|→0).
由此可得,F1方向转到OP处时,F3max=|OA|,即F1在转动过程中,F3先变大后变小.
同理,拉力F1方向从OA→OQ→OR过程中,有:
(1)F1方向从OA→OQ过程中,F2增大(F3大小由0→|OR|).
(2)F1方向从OQ→OR过程中,F2减小(F3大小由|OR|→圆半径r).
由此可知,F1转到OQ处时,F2max=|OR|,即F1在转动过程中,F2也是先变大后变小.
由上述分析可知,此例的正确结论应是:F3先变大后逐渐减小到零,F2由零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到F1.
小结:由此例来看,在使用图解法求解动态平衡问题时,要注意临界状态时各力的大小是否达到最大(最小)的临界值.因题设条件两绳间夹角为钝角,必然会有F1分别与F2和F3垂直的状态,当F1垂直于F2时,F3达到最大值;当F1垂直于F3时,F2达到最大值.故整个动态平衡过程中,F2和F3的大小变化趋势,必然是相同的(都是先变大后变小),而这点从对称性的角度也很好理解.
针对“平衡问题”中的一类临界极值问题,文献[2]“抛却”了常规的正交分解法和函数求解法,引入“全反力”“摩擦锥”等概念,并采用图解法巧妙求解,事半功倍,展示了科学思维培养的良好路径,不失为一篇实用而富有技巧性的好文.但对于文中典例题2的求解过程,笔者有一些粗浅见解.
【例2】[2]如图3所示,在倾角为θ的粗糙固定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恰好静止在斜面上.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且μ 图3 例2题图 文献[2]根据临界状态的特征,把“恰好静止”分为“恰好不上滑”和“恰好不下滑”两种情况,并引入“全反力”“摩擦锥”等概念,用图解法进行了分类讨论,整体思路值得借鉴学习. (1)恰好不下滑 如图4所示,重力mg与水平推力F的合力(全反力F全)恰好在摩擦锥的边缘,此时物块恰好不下滑. 图4 文献[2]针对恰好不下滑分析图 此时全反力的反向延长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α=θ-φ),有 F=mgtanα=mgtan(θ-φ) (1) 又由于μ=tanφ,可以算出 (2) (2)恰好不上滑 对于“恰好不上滑”的临界状态,全反力F全指向左上方,全反力反向延长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β(β=θ+φ).因θ+φ大小未知,因此还需分两种情况讨论. 情况1:0<β<90°,如图5所示. 图5 文献[2]针对恰好不上滑0<β<90°情形分析图 F=mgtanθ=mgtan(θ+β) (3) (4) 文献[2]仅讨论了上述(0<β<90°)这种情况,对于β≥90°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情况2:β≥90°,如图6所示. 图6 笔者针对恰好不上滑β≥90°情形分析图 在F>mgtanθ的情况下,无论F多大,重力mg与F的合力总在摩擦角φ范围内.故无论F多大,物块都能保持静止,物块处于“自锁”状态. 小结:由此例来看,β≥90°的这种情况虽不满足题干所述的“物块恰好静止在斜面上”这种临界条件.但从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严谨性,解题过程的完整性、规范性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第2种情况的讨论不能舍去或缺失,此举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教学环节.此外,也是分类讨论思想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文献[1,2]两文抛却繁琐的数学计算,巧用作图破解平衡,化繁为简,生动巧妙,给“平衡问题”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思路,对两文典例求解中细节的商榷,旨在凸显对临界状态极值问题的关注,强调分类讨论的完整严密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培养质疑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