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革 张莉 胡荣臻
胃癌作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1],同时,该类患者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病灶联合化放疗为主,但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经治疗后,其生存率仍较低,且当疾病发展至晚期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癌痛,影响其生活质量。胡岑[2]等学者指出,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对晚期胃癌患者主要通过给予其镇痛药物缓解其疼痛感,且多数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以隐瞒患者病情的方式,避免其出现严重不良情绪。随着近些年医学理念的发展,如何减轻临终患者的痛苦,帮助其正确面对死亡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方向[3],鲍素辉等[4]学者研究发现,对晚期癌症患者采取有效的临终关怀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其能够平静的接受治疗,正确面对疾病、治疗及死亡,对提高患者临终前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对晚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生存质量及死亡态度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临床对照实验。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纳入条件: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胃癌相关标准[5],且疾病已发展至Ⅲ~Ⅳ级;年龄≥18岁;沟通能力及认知功能正常;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排除条件:伴有其他恶性肿瘤或危重症;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为医学相关工作者;在研究期间因其他因素造成不良心理应激。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56±5.42岁;确诊时间1.35±0.35年, 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20例,高中(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69.03±4.79岁;确诊时间1.22±0.28年; 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19例,高中(中专)23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
(1)疼痛护理:记录患者疼痛发作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
(2)心理干预:引导患者回忆以往生活中快乐的事件,鼓励患者遵医嘱用药。
(3)饮食干预:根据病情,给予患者易消化的食物,禁止患者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4)家属干预: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指导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及愿望,同时开导患者,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
(5)睡眠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其睡眠充足。
1.2.2 观察组 患者行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疼痛护理:①音乐干预:在患者未出现疼痛症状时与其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性格、喜好的音乐类型,并在其出现疼痛症状后,播放和谐、舒缓且患者喜爱的音乐,以平稳患者情绪;②躯体干预:按时对患者口腔及皮肤进行护理,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舒适程度,并指导患者做呼吸训练,以便其能够在疼痛时通过调节呼吸,降低疼痛感;③按摩指导:护理人员使用双手拇指指腹由患者右肋部向腹前部按摩,时间为3~10 min/次,之后使用双手大鱼际肌对患者右侧背部进行按摩,时间为5~10 min/次,以缓解其疼痛感;④环境干预:在病房内摆放患者感兴趣的书籍或摆件,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自行阅览或把玩,不让患者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疾病及疼痛等方面;⑤药物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评估疼痛持续时间,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记录药物起效时间、持续有效时间及给药后患者神态变化,以提高药物干预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2)临终关怀:①收集信息: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兴趣爱好、对疾病及死亡的认知、能够接受的宣教方法等,为制订科学的临终关怀提供依据;②环境干预:选择暖色调的饰品装饰病房,并在病房内摆放绿植及患者喜爱的物品,以提高病房的温馨感;③心理干预: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采用合理的方式解答其内心疑虑,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要求其在对患者护理照顾时,避免出现过度悲伤感,以保证患者情绪的平稳,同时,耐心询问患者愿望及诉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④疾病指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具体病情,目前治疗方式及病情的发展,并在告知具体情况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安抚措施;⑤生命及死亡指导:播放生命起源及死亡纪录片,提高患者对生命及死亡的认知,降低死亡给患者带来的恐惧感,引导患者正确面对死亡;⑥日常干预措施:针对患者病情,制订营养干预计划,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及热量摄入量,指导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适当给予患者喜爱的食物,同时,按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并通过开展皮肤、体位等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舒适程度。
(1)癌因性疲乏: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FS)[6]评价患者癌因性疲乏水平,该量表包括躯体疲乏、情感疲乏及认知疲乏3个维度,共计15项条目,各条目评分1~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疲乏程度越严重。
(2)生活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5个功能量表及总体健康组成,每项均为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3)死亡态度:采用崔以泰[8]提出的死亡态度调查表了解患者死亡态度,该量表分为18项条目,评分为1~7分,评分≥5分,即表明其能够顺应接受死亡。
采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 检验水准 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死亡态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死亡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死亡态度评分比较(分)
胃癌作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致死率高,且当病情发展至晚期,多数患者出现癌痛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9],金淼等[10]学者指出,多数晚期胃癌患者因癌痛等因素,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于患者面对死亡导致的恐惧心理难以消除,极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面对巨大的压力。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在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俞燕飞[11]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其原因包括:
(1)疼痛护理作为晚期癌症患者常规护理方法之一,主要方式为给予患者镇静药物,但该方法缺乏对患者心理层面的干预,而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播放音乐、改善病房环境、稳定家属情绪等方式,缓解患者疼痛,而疼痛作为导致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因素,有效促进了癌因性疲乏的改善。
(2)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干预模式,其护理对象是即将逝世的患者,李新宁等[12]研究指出,对于已失去治愈机会、即将逝世的患者,有效降低其痛苦、使其安详的死亡是给予该类患者最大的帮助,因此,本次研究中通过采取有效的宣教方式,帮助患者认识自身情况,满足其内心愿望等方式,有效降低了患者精神及躯体等方面的痛苦,对改善以上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3)叶菁等[13]研究指出,多数晚期癌症患者对自身病情存在一定了解,因此刻意的隐瞒病情更易影响患者的情绪,且癌痛作为常见症状,难以通过单纯药物治疗缓解,而通过联合护理,在心理及生理方面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改善其情绪及生活质量。
同时,本次研究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死亡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患者对死亡态度的改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播放生命及死亡宣传片,有助于帮助患者认知死亡,进而降低面对死亡的恐惧感。
(2)张岚等[14]研究指出,临终患者对其家属的依赖感显著高于普通患者,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指导,避免其过度悲伤影响患者情绪,并通过满足患者心愿等方式,消除患者疑虑,提高其幸福感,进而使其能够直面死亡。
(3)林毅等[15]研究还指出,由于多数胃癌患者为老年人,因此采取舒适的环境护理、良好的饮食指导,能够避免患者在逝世前过度恐慌,也有助于提高其逝世前的舒适感。
综上所述,对晚期胃癌患者实施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存质量,同时对改善患者对死亡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