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萌,令狐芮平,潘成荣,张利军
(1.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山西 太原 030000,2.原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山西 原平 034100;3.右玉县农技推广中心,山西 右玉 037200)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母,象甲科,短角象亚科,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20%,严重的可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上最具毁灭性的害虫之一[2]。最新全国农技中心统计数据表明稻水象甲在全国24个省(区、市)393个县(区、市)均有发生。
稻水象甲于2003 年传入山西省,发病高峰时期约3.3×104hm2。截至2020 年,稻水象甲仍被控制在原平市、代县和晋源区,发生面积共计0.28×104hm2。
稻水象甲在山西省为一年发生一代。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在田间发现,5 月下旬—6 月初为高峰。2008 年由于稻田收获后未翻耕,春雨多,湿地多,插秧早,造成了太原市晋源区稻水象甲发生晚、虫量高、为害重的局面。6 月中、下旬产卵开始,成虫数量减少、消失。6 月下旬—7 月上旬,幼虫发生。7 月上旬—8 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8 月中旬以后稻水象甲进入蛹期。8 月下旬—9 月中旬稻水象甲羽化迁飞。10月上旬后开始潜伏越冬。稻水象甲为孤雌生殖。
山西省每年6月左右监测成虫。成虫取食水稻叶片后留下的短白条瘢痕是稻水象甲在田间发生的主要标志,并以此判断田间是否有稻水象甲发生。瘢痕多数长为1~2 cm,宽度9 mm,为稻水象甲在水稻嫩叶上的取食斑。
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破坏植株根系,影响植株生长。调查时可将受害植株连土拔起,将带土的根系放入水盆中,观察是否有稻水象甲幼虫出现。
稻水象甲2003年入侵山西省原平市、代县两地,给当地稻农造成了很大损失,当年两市(县)发生面积为0.22×104hm2,2006 年在太原市晋源区也发现该虫危害。目前稻水象甲仍被控制在原平市、代县和晋源区。经过多年的系统调查和全面普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2003 年—2020 年累计发生面积1.52×104hm2。见表1,2003 年山西省稻水象甲发生面积最大,达到0.07×104hm2,经过连续多年的有效阻截与防治,在2015 年达到最低值57.33 hm2,之后都维持在这个值附近,说明山西省的稻水象甲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表1 山西省2003年—2020年稻水象甲发生情况Tab.1 The occurrence of rice water weevil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20
稻水象甲的传播主要随种子和水稻副产品的运输而传播。严禁稻谷及其副产品外调,禁止外地稻种在疫情发生的地区销售,有效遏制疫情不再进一步扩散;加大检疫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板等宣传稻水象甲的为害,提高农户的防范意识。
根据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原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的工作人员积极动员稻区群众于早春清除稻田周围、渠、路两旁的农田杂草或深翻地,抑制稻水象甲成虫出土数量,减少出土后成虫生活的场所,恶化其生活环境,秋后及时清除稻草,以及稻田、渠、路边杂草,深翻土地。动员稻区农民采用“水稻-大豆”或者“水稻-玉米”,“水稻-向日葵”的轮作模式或休耕,切断稻水象甲向外扩散的渠道。原平市还发动群众在离村庄较近的稻田放养鸡群,秧田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以降低越冬成虫基数。
在以合理施肥、适时排灌、清除杂草、灯光诱杀为内容的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适时采用化学防治,用25%的阿克泰水分散粒剂,或5%的锐劲特乳油等药剂全田喷施防治,有效地减低了稻水象甲的危害,防控处置率达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并确保了不出现恶性扩散蔓延。
稻水象甲自2003 年山西省首次发现后,立即采取措施,实施“治秧田、控大田,治成虫、控幼虫,治一代、控越冬基数”的三治三控策略,积极采取“查治虫情、掌握规律、封锁控制、综合治理、及时扑灭”的技术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稻水象甲的危害,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随着山西省水稻新业态的种植模式扩大,稻水象甲的防控力度将加大。为有效阻止稻水象甲在全省的扩散蔓延,确保水稻生存安全,山西省在对稻水象甲的防控策略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上级各级部门的领导下,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加强疫情监测,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科学防治,实现了费省效宏的目标,取得了稻水象甲防控工作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