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琴,吴英,黄君
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脑梗死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并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及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互为因果[1]。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是西方国家的5 倍,且每年约以8.7%的速度上升[2]。中医将脑梗死归于“中风病”范畴,并有大量的记载,如《伤寒杂病论》中从“脏”“经”“腑”“络”方面分析了中风的发展过程;孙思邈将中风分为了四类。同时也有各大家总结了大量理论及经验方,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在现代医学发展下,中医药治疗凸显其独特优势。本研究采用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络阻型急性脑梗死,收效甚好,现报告如下。
所选110例病例为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61例,女49例。按照住院号奇、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61.6±5.3)岁,年龄范围47~73 岁。研究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60.8±5.4)岁,年龄范围46~7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要求。
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疗指南·2014》[3]中的标准;(2)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中痰瘀络阻型标准;(3)年龄范围40~75 岁;(4)发病 时 间72 h 内;(5)NIHSS 评 分16~30 分;(6)患者及近亲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年龄低于40 岁及高于75 岁;(2)不符合诊断标准;(3)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短暂性脑梗死[5];(4)心、肝、肾功能异常;(5)精神病患者。
对照组给予吸氧、降压、降血糖、预防水肿、维持电解质平衡等一般处理,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血栓通活血化瘀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化痰通络汤,方药组成:清半夏、胆南星、天麻、天竺黄各10 g,茯苓、白术各15 g,大黄、全蝎、穿山甲各5 g。汗多者加藿香、车前;头痛者加菊花、钩藤;睡眠差者加五味子、酸枣仁;气滞者加厚朴、柴胡。所有药先浸泡30 min 后再水煎,每剂煎3 次,将每次的汤药混合均匀后分早、中、晚3 次服用。两组均以2 周为一个观察期。
(1)疗效。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为参考,于治疗前后计算两组症候积分,显效:70%≤症候积分减少<100%;有效:30%≤症候积分减少<70%;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生活能力。于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6]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能力越好。(3)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 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得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
治疗前后,两组Barthel 指数、中医症候评分及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分,)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缺血或缺氧坏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失语、意识障碍、面瘫等为本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病,并有年轻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在发病1~6 h 内脑组织病变不明显,6~24 h 内可见轻度肿胀,并伴相关细胞改变,而24~48 h 内脑组织因相关细胞的坏死而肿胀明显[7]。在脑梗死病灶内存在缺血半暗带部分,这部分因存在侧支循环,仍有大量神经元存活,若能尽快恢复此区血供,损伤的脑组织是可逆的。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西药的作用单一,往往起效不尽人意,而长期服药又容易导致耐药性,对患者的依从性也是一考验[8]。而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方法较多,加之辨证施治的灵活性,能更有效的从病根出发,起效更明显。虽然中医未有脑梗死这个病名,但与“中风”相一致。首次描述该病症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大厥”“偏枯”。随后,有诸多的中医大家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张仲景将其分为了四类,并主张治疗宜疏散外风,补中益气。而叶桂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风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并提出辨证施治[9-10]。虽然中风的病机复杂,但纵观相关典籍,其病因无外乎痰、瘀、风、火等,病根在脑窍脉络,并可累及肝、肾、心、脾等脏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血菀于上。”《医学问对》有言:“中风内者……风火由下直上……壅塞上焦……麻痹不仁者,血痹不流也。”查阅历代典籍记载,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一个从外因发展到内因的过程。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有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描述了中风病邪在络、经、脏、腑等不同病位的表现。《医学发明》中明确提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明医杂著》中明确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是中风的重要原因[11]。
通过对诸多中医经典医学典籍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脑梗死是以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痰、瘀此两邪更为突出,因此痰瘀络阻型脑梗死为常见。不难看出,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可致痰瘀,而痰瘀又会加剧脏腑功能及气血功能失调[12-13]。在脑梗死急性期应积极治疗,一旦延误则痰浊加重,瘀血拥阻,病情缠绵难愈。结合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多过食肥腻之食,或摄食过快、过量,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治疗宜从脾胃出发,以健脾化瘀为治疗原则。本研究中采用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方中清半夏可化痰燥湿、祛痰和胃,与白术、茯苓共同祛湿化痰、健脾和胃。胆南星、天竺黄降胃气,清热化痰,天麻、全蝎通瘀活络、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燥湿、健脾和胃之效[1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祛痰、止吐、抗炎等功效[15];茯苓能够清除自由基,发挥抗炎、利尿、止吐之功;胆南星具有祛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阻滞脑梗进一步发展。穿山甲具有抗炎、抗病毒、扩血管、促进血供恢复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经治疗后两组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而中医症候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效果优于西药,更有利于各项症候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患者给予自拟化痰通络汤,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并便于长期服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受医院条件及时间限制,本研究缺乏长期跟踪研究,且样本量较小,更深层、大样本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