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英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伴随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加速,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但在产职业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着着教育无法与产业紧密对接,“教师、教材、教材”改革滞后于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回归行业、产业,依托产教融合,大力推动“三教”改革刻不容缓。
“三教”改革是指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的合称,由《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对应着教育的主体、客体与内容三大基本要素,三者融为一体,体现出改革的综合性。“三教改革”是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要素,教材是师生教学的主要凭借,教法是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才离不开这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互联动,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闭环。
“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适应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着重关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精准施策,深入推进教学内涵建设,这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产业与教育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贯穿“三教”改革的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作为切入点,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入实施“三教”改革。
“教师”改革主要解决“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为教师“赋能”,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机制不灵活、投入资金不足、激励力度不够、发展路径不畅通等原因导致的教师来源单一、队伍不稳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教师团队缺乏创新能力等典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完善教师培养与管理机制上,以校企联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为着力点,大力强化师德师风,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推进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结合产教融合的推动,充分利用好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双师”培养机制,开展高水准的“双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教师在文化水平、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实践经验的多向提升,打造起一支技术高超、可专可兼、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材”改革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落实“怎么教”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目前,部分高职教材由于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往往存在理论篇幅大、难度大,结构系统性不强、知识间关联度不高、实践操作比例偏轻、专业应用性内容不足等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理论学不透、技能练不熟,无法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对接。
二是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滞后,更新不够及时的现象。教材建设往往在技术、工艺更新等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新知识、新流程、新技术、新工艺等不能及时在教材进行更新。
三是教材形式不够丰富、立体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企业参与的程度不够,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迫切需要大量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体验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四是与职业资格证书未能有效对接。“1+X”制度的实施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与教材配套都应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而当前的职业院校教材大多趋于传统的教学内容,缺少与相应的技能鉴定标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还不能满足“1+X”证书制度实施的相关要求。
基于以上情况,高职教材的编写者必须深入研究,结合教改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材建设理念。一是结合课程建设与教学实际,将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改革相结合;二是应联合企业共同开发,使专业教材能紧跟产业升级、企业岗位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能够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工程案例等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具职业教育特色;三是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大力建立立体化、形式多样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四是适应“1+X”证书制度,使教材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促进学生技能达标。除此之外,教材还要突出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教法”改革主要解决改革路径的问题,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面对生源多样化的现状,着力探索针对不同生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需求,积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然要落实到教法改革上。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应全面推进教法改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将育训结合作为切入点,把教学过程紧密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开展系列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法改革的核心,应狠抓教学模式创新,大力推进“课堂革命”。一是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打造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化、任务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二是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智慧化学习环境建设,着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新生态,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三是运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等方式,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双主体”育人提供重要实践载体。四是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基本要求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可通过融入企业案例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培养有机融合。
除此之外,为巩固“三教”改革成果,还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应在教学评价方面与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立教材建设与监管机制、完善教法的评价机制,通过建立适应产教融合下的“三教”改革的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以促进各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