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2021-11-06 01:04:39李广宇
科技视界 2021年29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精神

卫 洁 李广宇

(陕西开放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言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首次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21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2]。国家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创新,都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五年间,工匠精神五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发展核心。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它是以培养促进生产建设和精细管理服务的技能型、高素质且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发展,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天工开物》中提到的“治之以精,而以求其精也”的典故,则是我国古代先贤对工匠精神的推崇。据《汉典》释义,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手工艺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对物质的创造升华为对美的创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意义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工匠精神代表劳动奉献、精益求精的态度,坚持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追求,引领创新发展的方向,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复兴时代的气质。深刻认识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教师育人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专业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2 工匠精神在培养过程存在的瓶颈

2.1 认识存在偏见,重视不够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在部分家长和学生中仍然存在认识偏差,对职业教育不认同,对高职教育存在歧视。部分人认为学习不够好才念高职,念完高职只能去工厂当工人、去服务行业做服务人员等。其次,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存在偏见,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得不到健全的职业发展,而且待遇偏低。最后,部分职业院校在追求高就业率的思想导向下,降低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弘扬工匠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

2.2 产教融合低,实际操作不足

为深化产教学融合,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实施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一些列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部分企业对培育工匠精神意愿低,具体表现是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将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学校在产教学融合中关注更多的是如何让企业为学校服务或者作为一项任务指标去完成,导致学校具体实施部门对产教学融合重于形式、重于过程,融合深度与下沉力度不够,合作没有起到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目的,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更无从实施。

2.3 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无法适应需要

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一部分教师具备和掌握熟悉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专业技能与行业专业发展现状存在脱节状况,导致企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职业素质要求与实践教学融入有限。另外,企业师傅因为人事管理制度的原因,引进效果不理想,即使通过各种渠道引入学校,只是通过讲座、参观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学,理论与实操融合度较低,如此教学形如蜻蜓点水,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与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目标与格局相匹配。

2.4 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的工匠精神不够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内涵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效果,但涉及工匠精神培养与发展的却是不多。专业课程标准在革新与发展中突出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相互融合,在课程改革中体现较多的是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但是缺少工匠精神培养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路径。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多数学校仅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等课程中体现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高职教育在长期的技术技能教育理念引领下,推崇技术至上,关注结果导向,过分强调“职业性”,人文精神、职业素养没有很好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实习实训等方面。因此,应将“工匠精神”元素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融入课程体系中,外化于行、内固于心,注重课程的工具性与精神性统一。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正确认识,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匠人在社会的评价和认知并不高,对于职业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二等教育”[3]。而如今现代工匠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重视。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制造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压力,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就是催化剂[4]。高职院校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优秀工匠事迹报告会、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工匠精神的重大价值;借助微信、微博、校园网等平台,形成学习工匠精神、宣传工匠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3.2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构建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育方案,是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5]。在革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思路,在精神层面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驱动创新的精神品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改革,结合专业特色、课程目标、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等因素,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标准设定和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与教学内容互融互合,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吻合“中国智造”的时代需求。

3.3 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应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有效保障教师的专业性与职业素养,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将工匠精神和师德师风结合起来。其次,发挥“双师型”教师魅力,学校应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双师型”培训班、外出学习、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使教师具备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在课堂内外发扬工匠精神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理解、认同、学习和自觉地践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的精神特质。

3.4 构建产教融合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通过产—学—教三者深度融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塑造工匠精神。首先,学校应和企业开展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仿真实习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实习实训的各环节中[6],通过合作实训实习,让学生真切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其次,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特别是发挥和凸显信息反馈在培育机制中的作用,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等表现,以便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再次,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明确到教学计划中,融入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生学业考核中,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