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治理和中国的选择

2021-11-05 23:24孙海泳
领导文萃 2021年18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气候变化气候

孙海泳

环保问题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与国家间协作的重要议题领域。以 2012年联合国“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大会、2014年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和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等为标志,全球环境治理已经进入了转型时期,特别是日益引人瞩目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在此形势下,探讨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气候变化政策协调的挑战与前景,对于把握未来国际环境治理合作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本刊特约记者就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的发展进程与趋势这一议题,专访了气候与能源问题专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于宏源研究员。

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脉络与基本格局

《领导文萃》:作为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领域,全球环境治理在早期阶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于宏源: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0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联合国也在会议后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协调重大全球环境治理行动。

全球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国际环境条约的建立与运行成为主要体现。回顾国际环境条约的发展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繁多。国际环境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约有100项,且在不断生成和丰富。第二,治理内涵持续扩大。随着人类对海洋、太空等新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生物多样性、臭氧、废物等治理越来越细致,以及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国际环境条约得到深化与发展。第三,履约保障措施日趋完善。国家是履约主体,除了一般道义性要求外,国际环境条约往往会成立秘书处来支持条约落实工作,并通过共同宣言等形式加强国内落实和监督等。

《领导文萃》:冷战结束后,全球环境治理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何评价此间全球环境治理取得的主要进展?

于宏源:在理念上,可持续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多重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特别是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球环境治理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这次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等文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并提出“各国在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是相互依赖的,应按照联合国的有关决议,采取适当方法解决一切环境争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代表们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了关于《世界荒漠化公约》谈判的协议等,并成立了新的专门机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发表《约翰内斯堡宣言》并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2015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里程碑年。当年7月亚的斯亚贝巴发展融资会议通过“亚的斯行动议程”,9月底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2月达成全球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议》,这一系列全球性协议的通过,是全球治理地区化、碎片化时代全球多边主义的一次重要胜利。2021年是全球气候变化大年,拜登政府气候新政、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欧盟《绿色协议》、中国昆明生物多样性峰会将会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发展。

《领导文萃》:作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领域,当前全球环境治理代表领域是什么,基本格局发展如何?

于宏源:气候变化、臭氧层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合作是全球环境治理三大议题,以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2011年“德班增强行动平台”、2015年《巴黎协定》、2017年“促进性对话机制”和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等为标志,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在挫折与困境中不断前进。1985年签署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1990年的《伦敦修正案》成为臭氧层治理中的里程碑。国际臭氧层保护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自上而下”模式实现大气污染物控制集体行动的成功范例,还通过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条约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等报告,生物多样性是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国际社会于1992年达成《生物多样性公约》,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治理进程。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峰会将在中国昆明召开,并制定2021年后的全球行动计划。中国作为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将在全球环境治理領域承担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全球体系的“东升西降”和“中升美降”的大背景下,碳中和、零碳技术和绿色发展等议题引领的全球环境治理格局和内容都在持续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全球环境治理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并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127个国家已经公布或者计划宣布碳中和的目标,欧盟通过气候立法形式实现碳中和、美国拜登政府通过地球日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强调其气候变化目标。在全球迈入碳中和时代,大国碳外交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领导文萃》:尽管国际环境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峻,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自联合国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人类环境宣言》以来,国际环保合作从先进工业国家间博弈向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转变,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社会共同建构发展,从单一环保议题向兼顾环境、增长、公平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观迈进。其中,应对气候变化、臭氧层污染物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最具代表性的谈判进程。

于宏源:新旧环境挑战正在塑造21世纪的全球秩序,特别是气候危机。很多全球问题是由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所造成的。全球环境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人类必须合作应对,主要西方国家应该承担起历史责任,而作为全球利益攸关方的中国,则更需要和其他国家发展环境外交,加强南南环境合作,促进全球环境问题的善治。

《领导文萃》:环境资源问题突破了单一领域,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融,其影响不分国界,并推动国家间成为一个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如何评价国际社会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合作成果?

于宏源: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环境治理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对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土地及水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议题开展了密切的多边、区域及双边国际合作。自联合国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人类环境宣言》以来,国际环保合作从先进工业国家间博弈向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转变,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社会共同建构发展,从单一环保议题向兼顾环境、增长、公平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观迈进。其中,应对气候变化、臭氧层污染物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最具代表性的谈判进程。国际社会在这些领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与

基本格局

《领导文萃》:全球气候治理是冷战以后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政治及經济或者说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少数受全球瞩目、影响极为深远的议题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新兴主题。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发展脉络,如何评价其主要特点?

于宏源:全球气候治理是冷战以后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政治及经济,甚至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少数受全球瞩目、影响极为深远的议题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新兴主题。1988年加拿大多伦多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始。此后,以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2011年“德班增强行动平台”、2015年《巴黎协定》等为标志,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在挫折与困境中不断前进,在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中实现平衡,逐渐满足国际社会实践需要。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进程中,一条不变的主线就是破解、落实《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及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解决方案。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局所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绿色发展高度契合,气候治理进程可以观察到若干重要转变,一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从力度优先,到参与优先,再到国家利益优先;二是国际气候谈判的焦点从“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之争,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的模式之争,再到能源、贸易、资金、市场、技术等利益之争;三是主要集团博弈的格局从南北对立“两分”,到“两大阵营、三驾马车”,再到单边主义和多极合作并存;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从国家政府主导,到政策和市场并重,再到非国家主体的广泛参与。从大的历史阶段判断,全球气候治理在过去几年已然进入以中、美、欧为代表的大国博弈阶段,全球气候治理新时代已经初露端倪。

《领导文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治理的发展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政策立场上存在何种差距?

于宏源:环境治理体系领域形势复杂,内容繁杂。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南方与北方阵营划分方法在总体上仍然存在,但是在一些具体场合,又出现多极现象。在不同的环境问题上,由于各国发展方式和国情不同,因而对解决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态度和方式。

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欧盟、美国和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决定着环境气候问题的解决方式。欧盟作为气候谈判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身示范性行动和对外援助推动气候变化合作,与以美国为首的“伞型”集团和“77国集团+中国”的发展中国家阵营形成竞合博弈态势。随着气候变化谈判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国家的气候变化立场也逐渐转变。发达国家之间尽管希望确立对自身经济结构有利的气候变化规则,但在模糊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要求发展中大国承担减排责任上存在共同利益,政策协同程度逐渐加深。发展中国家阵营则随着在经济增长、温室气体排放、环境脆弱性、绿色融资收益等方面差异的扩大发生分化,形成了基础四国、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雨林国家等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团体。气候谈判中的“南北格局”逐渐淡化,排放大国与排放小国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团结发展中国家阵营争取共同权益带来挑战。

《领导文萃》:由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立场呈现明显的差异化与集团化格局,大国协商成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动力。如何评价气候治理中的大国协作态势?如何看待欧盟的碳关税?

于宏源:从大的历史阶段判断,全球气候治理在过去几年已然进入以中、美、欧为代表的大国博弈阶段,全球气候治理新时代已经初露端倪。从形式上看,大国协商合作主要包括政策协商对话和具体领域合作等内容。一方面,大国利用双边、西方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等小多边平台交流立场,形成共识,有助于为嘈杂的多边谈判的进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大国间在具体环保领域的务实合作有助于加强行动能力、增进政治互信,推动环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奥巴马执政期间的中美能源气候合作,成为大国生态环保领域协商合作的典范。2013年至2016年期间,中美利用高层互访契机,先后发表了四次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尤其是在2014年元首联合声明中首次做出碳峰值承诺,为《巴黎协定》的签署注入动力。中美在2008年签署《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在2009年签署《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2013年建立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促进了两国气候变化专家对话和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中国与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发展了密切的双边合作关系。

欧盟目前推进的碳关税是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自2019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绿色协议》中提出将对特定行业征收碳边境调节税以来,欧盟在碳边境调节机制领域建章立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计划推出分领域的实施细则,不仅如此,欧盟还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积极协调碳治理机制,推进WTO 开展碳关税相契合的改革。欧盟成员国对其碳交易系统免费配额、出口退税、进出口许可等相关措施修正达成一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碳税计算方法逐渐明朗化,欧盟于2021年7月试行平均二氧化碳强度基准碳定价,并聚焦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试点行业平均关税税率将上升4.5%。欧盟碳关税整体上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和非歧视”原则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形成“贸易碳壁垒”,总体上不利于全球环境治理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与中美合作

《领导文萃》:美国拜登政府执政后,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施政纲领的主线之一。其气候政策的着力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看待美国2021年4月领导人气候峰会?

于宏源:拜登以绿色新政作为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框架,以重塑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治理领域、清洁能源技术、制造业和能源行业发展方面的全球领导力。

美国国内气候治理策略依托技术创新、需求激发、基础设施投资三大支柱,旨在让美国经济流淌清洁能源的血液。首先,措辞以行政命令确保美国重回“正确轨道”,重点关注汽车电气化、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风电等领域,拜登计划将拨款1740亿美元,使美国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头羊,以领先于中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落空”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及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拥有近三分之一的世界可再生能源专利,美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落后于中国。前国务卿、现美国气候特使克里担心美国从对中东的石油依赖, 转向为对中国的清洁能源矿产和产品依赖。拜登政府近期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还要发挥美国研发优势,在清洁能源研究和清洁技术创新方面进行史上最大规模投资,帮助美国实现抢占技术领先地位、创造全球就业岗位、大幅减少排放规模的“三重目标”,带领美国重新成为世界清洁能源领导者和最大的出口国,并深化清洁技术在经济中的应用,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农业4个主要高碳排放或碳敏感的行业出发,培植需求和壮大市场。

在气候外交方面,拜登设计了涵盖外交、经贸、对外援助和投资、科研、区域合作和国防军事等多方面内容的“团结应对策略”,团结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威胁,重塑美国气候变化领导力。首先,重新加入《巴黎协定》配合贸易手段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施压,以化石燃料补贴问题压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对外投资。其次,以清洁能源出口和气候投资倡议为支点,谋求夺取清洁能源“超级大国”地位。再次,实现气候变化在美国家安全和军事外交事务中的主流化。最后,号召全球停止在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通过北极理事会制约非盟友国家在这一地区的活动。

拜登政府于4月22-23日举行领导人气候变化峰会,峰会采取线上会议和全球视频直播形式,把主要经济体领导人气候磋商置于全球聚光灯下。会议共设六项议程对参与国提出了要求:一是围绕1.5度温升目标提升各国自主贡献目标;二是动员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推动净零转型,帮助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影响;三是提高气候行动的经济效益和创造就业;四是发展气候友好型技术和绿色经济产业;五是促进多利益攸关方合作以提升气候雄心和复原力;六是应对全球气候安全挑战并推动基于自然解决之道的2050年零排放目标建设。美、中、俄、法、英、德、印、日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等国际领导人与会,会议就全球碳中和和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领导文萃》:在当前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竞合态势?

于宏源:中美在气候、能源领域中竞争与合作并存。此前我曾专门就这一议题与美方学者交流。美方学者认为,随着美国拜登政府向重回《巴黎协定》的方向迈进,中美气候竞合关系存在四项新议程及动向,其主要包括:

第一,当前全球围绕碳中和的竞争竞赛和合作同步发展,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领跑全球,美国拜登政府从行政命令角度确定碳中和路线图和赶超计划,全球主要排放大国和经济体也都相继加入了碳中和俱乐部,中美在未来经济和技术主导权领域存在竞争。从全球角度看,中美气候合作对于应对气候领导力赤字挑战至关重要,也为中美发展互信提供了宏观助力,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为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和生效发挥了引导性作用。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拥有宏观利益和多元竞争,美方学者建议用中美 “善意竞争”和“竞争性伙伴”等新型思维定义新的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关系。

从全球角度看,中美气候合作对于应对气候领导力赤字挑战至关重要,也为中美发展互信提供了宏观助力,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为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和生效发挥了引导性作用。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拥有宏观利益和多元竞争,美方学者建议用中美 “善意竞争”和“竞争性伙伴”等新型思维定义新的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关系。

第二,美方学者建议可以借鉴并提升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气候变化合作型领导框架:一是以全球气候变化安全风险加剧和治理赤字为出发点,强调中美两国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领导力赤字问题,重建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时期中美气候变化领域合作领导概念;二是美方學者认为中美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竞争型合作者,需要推进企业之间的善意竞争、共同促进全球能源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最大的碳排放经济体间的全球低碳引领力;三是中美可以合作推进《巴黎协定》履约制度建设,共同关注全球气候信息盘点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更新,形成更高标准的《巴黎协定》“硬约束”建设。

第三,美方学者建议全球适应性治理成为中美合作领导的新领域。美方学者认为气候变化带来全球范围内的粮食、水、资源、健康、空气污染、移民等诸多关联的挑战,系统性治理和适应性治理成为人类应对灾害的必要选择。中美在全球海岸带保护、气候移民治理、气候弹性城市、能源-粮食-水的安全纽带、气候损失损害责任等领域需要发挥国际领导责任。

第四,气候公正转型衔接中美经济、气候和社会领域合作。碳中和背景下,各国能源、化工等产业不断转型发展,引发相关企业关闭和民众失业现象。中国和美国煤炭企业等产出下滑引发了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对气候治理支持度缺乏共识也与公正转型机制不善有关。美方学者建议中美可以在《巴黎协定》、G20等框架下,共同合作创设全球公正转型解决方案,推进气候变化下的社会治理行稳致远,通过中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和关心气候变化的其他行为体参与全球气候政策讨论,发挥气候民间外交的作用。

《领导文萃》:在此形势下,您認为在战略层面需如何推进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于宏源:为有效推进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新议程,适应“竞争性合作”大国关系业态,应从气候峰会外交、碳中和合作、地方合作、碳市场建设等具体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中美气候合作新议程。

在战略层面,应发挥元首外交、峰会外交对中美气候合作的战略导向作用。在此背景下,可以加强中美元首外交,通过在二十国集团、联合国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第二十六次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等多边场合的协调,推动后《巴黎协定》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并防范排斥中国的美西方气候俱乐部出现。我国可考虑在中国昆明主场的联合国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邀请拜登出席。

《领导文萃》:您还提到一些具体的议题领域,那么在这些领域应如何推进中美合作?

于宏源:以下议题领域可以成为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第一,重视以适应能力、低碳技术、碳中和等新领域的具体合作,构筑共赢的竞争性气候伙伴。中美两国都拥有先进的全球气候灾害早期预警和防御系统,作为全球适应性治理合作领导的工具,中美可以合作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制定发展中国家气候灾害预警方案、支持全球应对气候风向响应能力建设等,并将中美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合作平台作为双方近期合作重点提上日程。我方应密切关注美国低碳产业对华知识产权、政府扶持、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疑虑,组织中美低碳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并适时出台《气候变化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尽快推进重启美中清洁能源联合项目、美中清洁能源论坛、美中能源与气候合作倡议等技术合作项目等机制。

第二,深化中美地方低碳合作机制。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已经逐步深入到了省州和城市的层面。5月27日,中美民间机构共同主办了中美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系列对话的首场视频对话。中方嘉宾包括来自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的领导,美方嘉宾包括加州、华盛顿州的州长。双方共同讨论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低碳转型发展的措施和成果。在拜登政府和美地方当局气候行动进展加快的形势下,中美可以推进中美智慧低碳城市峰会和中美省州长会议,支持地方层次的绿色和低碳领域合作尤为关键,近期可结合新冠疫情后中美城市经济复苏计划,推进中美地方在清洁低碳城市建设、空气污染治理等互补互利领域合作,创立创设北京-纽约低碳智慧城市实验、上海-加州电动汽车共同标准合作基地、陕西与怀俄明州清洁煤等合作园区建设。建议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地建设中美低碳和绿色能源技术联合实验园区。

中美两国都拥有先进的全球气候灾害早期预警和防御系统,作为全球适应性治理合作领导的工具,中美可以合作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制定发展中国家气候灾害预警方案、支持全球应对气候风向响应能力建设等,并将中美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合作平台作为双方近期合作重点提上日程。

第三,中美共同加强碳市场建设,合作发展碳期货、碳普惠等国际气候金融机制:一是中美合作交流碳定价、地方碳税政策,结合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碳价引导机制和绿色能源证书补贴机制等市场手段,以市场力量为主导,逐渐代替政府财政补贴。以市场化改革来缓解美方对华低碳产业“政企结合”的疑虑。二是鼓励上海等地同美国地方减排交易体系积极合作。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推出的企业“自愿加入、强制减排”的减排与交易模式,美国东北部州组成交易体系也在不断发展。2021年6月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碳市场可以加强和美国芝加哥、东北部碳市场的合作交流,并实现中美在各自碳市场挂牌对方的碳项目和碳期货,推进碳市场成为中美金融合作的新枢纽。

《领导文萃》:不容忽视的是,面对拜登政府带来的全球能源结构变化与能源价格波动,中国煤炭、油气、钢铁等行业将面临更大压力。在此形势下,中国需在国内能源政策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于宏源:一方面,面对拜登新政府上台和全球化石能源价格波动的态势,需要以我为主地提出新的绿色经济的合作标准和重点领域,并警惕美西方等国家联手对中国实施“碳关税”。中国应以气候变化-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的三位一体机制合作为契机,推动中国与周边、中欧、中美等绿色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绿色经济基础设施与中美的三方合作,提升资源机制和关键绿色发展平台建设,通过中美合作来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绿色复苏、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面对拜登政府带来的全球能源结构变化,中国煤炭、油气、钢铁等行业将面临更大压力,中国要继续在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中保持动态平衡,探索合理的减排路径和能源改革思路。不断减少煤消费和煤电厂投资比重,大幅度提高风能、太阳能、水力能等发电比重。与美欧等合作推进氢能革命,并在东部地区形成氢能产业的全球集群发展优势。现阶段我国应持续深化油气体制改革,不断引入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在能源市场领域扩大开放,加大力度推进市场主体多元化。

特别是,近期美国最大成品油管道运营商克罗尼尔公司遭到网络勒索软件攻击,中美可以把能源基础设施安全合作作为中美合作新抓手:一方面,从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来看,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弹性和复原力将是拜登政府接下来的施政重点,面对美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机遇,我国可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美国能源基础设施更新,深化地方企业层面的中美能源合作。另一方面,面对勒索软件威胁的日益增长,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重要性将持续上升。中美网络安全领域交流合作始终受中美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变化跌宕起伏。受特朗普政府渲染中国安全威胁的影响,中美之间的执法与网络安全对话在2017 年召开首次会议后便陷入停滞,而在当前网络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发展形势下,中美双方应尽快恢复在该领域的交流合作。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气候变化气候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