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会军 贺帅 刘华旭
技术动作(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操作,以本期研讨案例中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为例,需要学生知道技术动作是如何操作的,如何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但仅知道如何操作还不够,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感知和认知基本知识。假如学生不知道投篮的方向、弧度、力量等相关信息,就难以投篮命中。运动技能学习的实质就是接收这些相关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动作。技术动作学习不仅要知道如何学练,还应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怎样的传递。笔者以研讨案例中提供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为例,谈一谈对技术动作认知方法的思考和实践。
一、认知方式与体育教材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技术动作教授时,除了设置身体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感知外,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等也都是常规操作。对于学生所要“知道”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3种方式进行传递,即“概念性认知”“形象性认知”和“身体(运动)性认知”[1]。概念认知主要是以讲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借助符号(语言)进行认知,如动作要领的讲解;形象认知即学生利用视觉观察获得动作操作信息,是对教师的示范或出示的图片、录像等信息进行认知;身体认知则是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借助的是学生自己的身体,通过操作身体达到认知的目的。
教师传递的和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都是运动技能学习所必需的,这些信息都需要通过媒介进行承载和体现,这个媒介就是“教材”。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说,讲解示范具有与身体练习同样的功能,都蕴含着需要学习者接受内化的信息。身体练习是学习者较为直接的认知方式,学习者可以直接感受身体运动中的各种感知觉,如,动作用力顺序、出手高度或弧度等。讲解示范所蕴含的信息来自于学生的身体外部,从信息类型上讲属于视觉和听觉类信息,需要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信息,并在身体练习中接受和优化,其对运动技能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承载着需要向学生传递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必要信息,那么讲解示范也同样具有教材的功能。依据信息的种类来源、呈现形式、认知类型,可以将体育教材分为两种类型:导向性教材和操作性教材[2]。导向性教材分属形象性认知和概念性认知方式;操作性教材属于身体性认知方式(表1)。
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不同类型教材的设置
(一)导向性教材设置
1.视觉类教材设置
(1)视觉类信息要具有针对性。当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教师想要传递的信息上。教师在进行单手肩上投篮完整示范时,应引导学生观察蹬地和伸臂拨球的一致性和上下肢的协调用力,而非是否进球。在示范前,教师应使用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的焦点,明确观察到底要看什么、学生看到了什么,要具有针对性。如,通过语言“注意观察老师投篮时是哪里在发力;是如何蹬地的;在蹬地伸直的时候手臂是否伸直”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特定的位置和时间节奏等,才能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2)先示范再练习,并在练习中多次示范。每个技术动作都有自己独特的协调结构,初次学习原地肩上单手投篮可以认为是获得新的动作协调模式。关于示范的时机与频率实验证据表明,在个体实际操作前进行示范是有益的;在练习过程中,指导者应尽可能频繁地进行示范[3]。
(3)避免因过多展示错误动作而造成干扰。班杜拉的认知调节理论认为,教师在示范展示时,学生会将观察到的运动信息转化为符号进行记忆编码,这是记忆系统存储表象的基础,是为了大脑能够复述和组织信息。操作技能时,需要从记忆系统中提取记忆表象,然后转化成运动控制编码产生身体运动。假如给学生过多展示错误的动作,学生就会接收错误的信息,从而对正确动作的形成产生较大干扰。
2.听觉类信息教材设置
(1)听觉类信息应简便易记。动作要领的讲解需要学生接受语言信号后,对本体感知觉和原有的感知觉信息进行理解和翻译,讲解过多会使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产生“超载”,难以理解语言信息。因此有些优秀教师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领简化成蹬、伸、拨,或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便于记忆,再或一边练习一边大声说出简化的动作要领,加深动作理解。
(2)听觉类信息反馈要及时。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如果发现蹬地力量不足,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力蹬地”,及时依据学生投篮时力量的大小,用语言反馈“力量大点或小点”。发现学生技术动作有问题时,则要及时指出并进行修正,强化动作要领,增强肌肉记忆。
(3)语言指导信息不易过多。在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指导时,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信息过多会出现“超载”现象,因此每次最好仅提供一个信息,当这一信息被接受后,再依据学生的问题提供下一个指导信息,每次仅解决一个问题。同时,在依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某一顺序进行,如,投篮的动作主要是蹬、伸、拨,可以在完整练习中先强调蹬地,再強调伸臂,之后是蹬伸结合,最后是拨球动作。
(二)身体操作类教材设置
1.投篮双脚站位保持“三威胁”站姿
对于投篮时的双脚站位,本期研讨案例中呈现了较好的直观图示,图示中的双脚是平行站立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脚尖稍内扣,双膝微曲,这是与“三威胁”姿势相结合的动作,即此时的持球既可以投篮,也可以运球突破,还可以传球。
2.力量传导不足的纠正
在投篮练习中常存在腿部力量向上传导时腰背部松弛,力量传导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在口头提醒学生保持腰腹紧张的同时,还会在学生投篮时用手掌轻触具后背或后腰,使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性的腰背部紧张,从而解决腰背松弛、力量传导不足的问题。
3.投篮手臂肘外展,不利于向上用力
研讨案例中关于持球手臂保持2个90°的表述在实践中很常见。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小学生力量不足等原因,投篮时可适当加大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对于部分力量不足的学生,要求其肘部靠在胸腹位置,可以加大投篮时顶肘的力矩,加大投篮力量;对于持球手手肘外展的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右脚靠墙站立,举球时手肘不得靠近墙壁;或在练习时,投篮手的一侧站一名高举双手的同伴,投篮学生持球手肘不得碰触到同伴,从而纠正投篮手肘外展的问题。
综上所述,导向性教材提供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是形象性认知和概念性认知方式;操作类教材提供的是身体操作运动信息,身体练习是最主要、最直接的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贾齐.浅谈体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身体(运动)性认知[J].体育与科学,1998(3):8-11.
[2]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1-153.
[3]玛吉尔[美].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张忠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