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下的昭觉县四开片区体育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1-11-05 23:26王漫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支教课间体育教师

王漫

受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笔者有幸参与到“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进一步开展2021年度‘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对一精准帮扶昭觉县四开片区质量提升工程”之中。

一、面临重重困难,分析问题,迎难而上

在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和便捷后,笔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从绵阳市开车10个小时到达四开区中心小学校,开始了支教工作。支教团队一行人在四川省体育教研员谭步军的带领下,每天5∶30起床,驱车前往10km以外的大坝乡中心校,开始每天忙碌而紧张的工作,直至21∶00甚至是凌晨一两点才能结束工作。支教团队的任务是加强本校体育课的质量、编排1 000人以上40min的大课间活动、编写四开片区3个水平阶段的校本课程,以及指导本校2名体育教师的直播课。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外,笔者还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因为学校场地不足,大课间活动主要以民族舞蹈为主,强度小、学生兴趣度低、班级间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难以接受稍微高一些的运动强度;学校没有制订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学生不知道基本的课堂常规,学生的站姿、走姿、跑姿都存在随意的问题,连最基本的队列队形规范用语和行为规范知识也不清楚;部分学生听不懂普通话,只会彝语,别说课堂管理有难度,连基本沟通都成问题;学校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种类少且数量差异大,甚至没有皮尺,仅有一卷钢尺;学生几乎不会足球、排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

面对以上困难,如何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如何编排大课间活动是对支教团队的一种挑战。支教团队为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与学校教师交流,查找原因。通过与本校教师的交流,才得知学校不重视体育课,加之教师工资低,没有班主任补助,也没有早晚自习,所以班主任不愿意参与到大课间的学生管理与活动组织中,许多班级每天练习的人数都不一样,造成大课间实施难度异常之大。

除此之外,支教团队人员也面临许多客观因素。如,当地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由于四开片区地理位置较偏僻,生活条件较差,加之昭觉县严格的森林草原防火任务,随时面临着停水、停电等问题,连洗漱都难以保障;由于当地气候干燥,紫外线强,导致大部分支教教师水土不服,引发食欲不振、感冒发热、上吐下泻等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由于本次体育大课间活动规格高、影响大,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这无形中也给支教团队带来了巨大的隐形压力。到底要不要坚持?支教团队一致认为,虽然难度较大,但退缩不是体育人的品质,应拿出体育人的魄力和战斗力,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二、合力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初见成效

谭步军带领支教队伍迅速展开了第1次讨论会议,体育课怎么上,大课间内容怎么安排,分班展示区域位置如何划分等都是本次工作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通过3个小时的讨论,团队初步确定了方案。针对活动理念不全、学校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牢等问题,为体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思想,提升大课间活动有效性,通过不断调整内容,初步确定了以下思路:从理念上提出“四全育人”,即全校师生参与、学校场地全方位利用、大课间与教学内容全面融合、音体美政教育全部融合。

1.体育课。全校共有22个班级,所有支教教师和本校2名體育教师分班负责相应工作,每名教师分别负责2~3个班级,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队列队形、口令用语入手引导学生,逐步规范化,建立体育课堂规范和框架。从组织管理上责任到人,每名体育教师定点到班,承担负责班级的课堂教学。

2.大课间活动。根据年级教学内容(四年级花样跳绳,五年级足球,六年级篮球、排球)与民族特色选择分班活动内容。从内容选择上突出民族性、教育性、现代性以及融合性,40min的大课间活动以彝族特色舞蹈阿诗且、达体舞为载体,加入各班的分班展示内容和结束的原地集体放松操;从活动模式上采用“总分总”模式,丰富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活动实施上精心编排,合理设计,拼图式划分场地。如,将22个班级的体育活动与学校场地布局相结合,1000多名师生分布操场、空地、走廊等位置,拼凑成“点线面结合”的分布图。将住宿楼下、教学楼1楼、食堂前面的空地及校门口的空地等能用来开展活动的地方都利用起来,最后将所有场地划分成了22块小场地,每个班1块场地,每个班确定1项展示项目,既有三大球类,也有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斗鸡、蹲斗,还有体能游戏、投掷游戏、武术、花样跳绳、乒乓球等。此外,具有彝族特色的阿诗且、达体舞等分班学练,所有教师统一学习,然后再在体育课上教授给学生。谭步军通过与学校领导沟通,多次召开班主任见面会、座谈会,给班主任灌输体育课的重要性和大课间活动的意义,最终得到班主任的支持。支教教师也主动与班主任沟通,采用体育教师跟班交涉的形式,同各班班主任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关系,确保班主任能积极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确保每天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保障活动“可行、可控、最优”。

3.场地器材设置。学校没有场地线,团队就利用钢尺和石灰划线;体育器材不够,谭步军就积极同企业联系,寻求资金扶持和器材捐赠,教师也对废旧器材进行制作翻新,设计出可以为“趣味接力”和“投掷游戏”项目所用的活动器材,提高了器材的利用率。团队白天通过体育课的实践积极实施方案,晚上开会讨论,优化方案。

一周后效果显著,站在主席台上指挥时,笔者看到了学生立正时的挺拔站姿,听到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口令配合。但这对于团队要达成的目标还远远不够,如阿诗且动作要整齐划一,1000多人的节奏呼喊声要洪亮、整齐;达体舞的5个圆环队形跑位、分班展示位置要快速到达、安静有序;分班展示内容要积极主动。一遍一遍的反复练习,学生没有承受过如此大的运动量,身体早已疲乏,为避免学生中暑,不得不压缩学练时间。面对此问题,支教团队和学校迅速开会调整训练计划,如将学练时间放在太阳落山后;通过分年级、分班的批次练习让学生轮流休息,减轻运动量;通过教师、学生的相互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阿诗且、达体舞分班展示,所有教师都全部参与,与学生融为一体。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且且”的呼喊声响彻整个操场;从阿诗且的体操队形到达体舞的跑位时间突破了13秒;分班展示整齐有序,学生们积极主动。

三、理念先行,形成样板

通过支教团队的指导,大课间活动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大课间创设提供了参考样板。通过体育特色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扩大体育的影响力,让学生懂得身体美,感受体育美,推动其从“能运动”到“会运动”再到“爱运动”的转变。围绕球类运动技术、体育游戏、体能训练等内容,支教团队为学生们带来了“活力排球课”“朝气篮球课”“动感体能课”“激情武术课”“趣味游戏课”等体育课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创设了“彝族摔跤游戏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彝族斗鸡与武术相结合”“彝族蹲斗与袋鼠跳相结合”的分班展示内容,为乡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通过大课间体育与艺术活动内容的融入和形式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美育素养,以及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和自我行為约束能力。

四、研修并进,提升教学能力

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地区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此,支教团队特别重视与当地体育教师的交流,助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研制彝族体育特色大课间活动方案,为当地体育教师开展大课间活动提供了参考模式,拓宽了他们的课余活动理念与方法;其次,谭步军带领支教团队经过多次探讨,为该校2名体育教师打磨了2节优质地方体育课进行网络直播,获得了一致好评,并在交流和调整过程中更新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手段,进一步拓宽了当地体育教师“以体育人”的理念与方法;最后,当地体育教师也参与到大坝乡中心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共同参与编制出了校本教材3套,增强了当地体育教师的科研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提升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此外,通过体育示范课和教学交流活动,更新了当地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五、教学相长,铸牢教育初心

支教并非简单的支教形式,是以爱育人的直接表现,更是审视自我,考察自身教研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支教,团队深刻明白了作为教育者该有的教育情怀和初心。面对兴趣低、无基础的学生,要保持创新、热情、积极的态度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在大课间管理上,要主动、细心、耐心地管理班级,不断丰富体育教育教学形式,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管理和实施能力。通过本次支教,也让笔者自身的教育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教学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支教过程中,让团队感动的事情有很多:学生们满脸尘土、身体瘦弱,但仍充满笑容,站得刚毅笔直;无论是管理大课间活动还是班级课堂教学,支教团队始终十分严格,原本以为学生们不会同我们亲近,但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依然将我们看作是他们亲密的朋友,一见面伴随而来的是“老师,您好!”的一声声问候,带给我们最天真烂漫的笑脸;当我们要离开时,学生们的不舍与哭泣,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作为教育者的信念与责任。这一刻,我们也更加相信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教育振兴入手,改变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困境,照亮乡村学生实现梦想的征途,让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人生。

猜你喜欢
支教课间体育教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警惕功利性支教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