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雨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多文本阅读教学方式也随之悄然兴起。多文本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呢?这就需要将教师的引、学生的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开展多文本阅读做好准备
(一)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精心挑选阅读文本
在选文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齡特征、认知水平、年级等特点,并据此选择文本的篇幅、体裁、题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如九年级语文课文多为议论文,教师在挑选文本时应以议论文为主。中考复习阶段,基本上所有体裁都会涉及,这就需要教师查漏补缺,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如执教“水浒传中的林冲”时,除了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还可以让学生选择阅读《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等章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多文本阅读,把握故事情节,梳理出林冲的命运走向,分析归纳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精心设计讨论内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而能有效擦出思维火花的方式,便是讨论。在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的内容不能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完成;也不能设计得过于烦琐,学生绞尽脑汁也得不出结果。所以,教师在设计讨论内容时要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难度适中。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开展多文本阅读课“思乡诗中的景”,引导学生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崔颢的《黄鹤楼》等,设计讨论问题:这些思乡诗是怎样抒发思乡之情的?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讨论,各抒己见,完成多文本高效阅读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的读和写,实现多文本阅读质的飞跃
(一)学生要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多文本阅读要阅读大量的文章,快速阅读可高效完成阅读任务。传统阅读过程是“眼睛—文字—声音—大脑”,往往是声音出来了,内容却很快就忘记了。而默读省了声音这一环节,变读为看,直接把信息传递给大脑,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可以成段地读,甚至跳读,这也是提高阅读速度不可缺少的途径。如阅读《西游记》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就可以采用默读和跳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快速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文本,提高阅读效率。
(二)学生要培养读思结合的理解感悟能力
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助于培养理解感悟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多文本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进行多文本阅读时,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阅读,并及时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发散思维,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学习《桃花源记》时,读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句景物描写时,不仅要会翻译这句话,还要产生这样的疑问:开头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么美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住的?他们见到有人进来会怎么样?带着疑问读课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学生要养成读后即写的习惯
感受产生于读后,读是写的基础,所以要有针对性地阅读作品,把握其创作背景、主题、作者观点等,为接下来生发感想做准备。有了“读”的前提,才会有“感”的结果,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必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如读完《西游记》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主题可以是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剖析。这样学生不仅会读,还会写,在读写之间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引,还需要学生的读和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多文本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花开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