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

2021-11-05 08:34陈华
重庆行政 2021年5期
关键词:渝北区农业农村

陈华

重慶市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东北部,是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典型缩影,全区土地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11个镇、2个涉农街道,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9.14万,农业人口31.9万人,是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两江新区的主战场,先后获得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等30多项荣誉。近年来,渝北区深化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安排,坚持农业稳区,点线面结合,示范带动,抓特色、出亮点、争一流,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8.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7.7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0元。

一、 聚焦有效衔接,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如期脱贫不易,巩固成果更难,2020年度渝北区乡村振兴考核全市第一,脱贫攻坚考核获得全市“好”等次,渝北区始终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

(一)压紧压实责任,实现体制机制有序衔接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成立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聚焦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健全由区委书记带头联系、区属国有公司定点帮扶、区级行业主管部门定向指导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继续落实结对帮扶责任,组织2500余名帮扶干部常态化开展走访帮扶。创新12个城市街道对口帮扶农村地区发展方式,向3个重点帮扶镇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向7个示范村选派第一书记,不断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健全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常态化开展督查暗访和专项督导,推动责任压实、责任落实。

(二)持续精准监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坚守“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标准,明确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监测对象,对17个涉农镇街全覆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排查走访农户8.7万户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成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专项工作组,制定《渝北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规范认定标准、识别退出程序,明确帮扶责任人,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无一人出现致贫返贫。

(三)坚持政策稳定,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安排衔接巩固项目40个,投入资金2103万元,重点支持脱贫群众产业发展或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用活金融帮扶政策,累计为发展产业且有资金需求的脱贫群众发放小额贷款635户次、1381.15万元。加大就业组织动员和技能培训,开展“春风活动”等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57万个,采取送工送岗、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车间吸纳等方式,帮助1058名脱贫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拓展深化消费帮扶,完成123个帮扶产品认定,举办渝北消费促进季等活动,通过直播带货、社会扶贫网(重庆馆)、832平台等途径,完成消费帮扶5648万元。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467名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兜底,78名脱贫人口纳入特困供养。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63个,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和脱贫人员临时救助。设立防贫济困爱心公益基金,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农村人口给予临时性的兜底救助。

二、聚焦高质高效,闯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渝北区针对人员外流、土地撂荒、耕作粗放、产业低效等发展困境,以土地宜机化整治为突破口,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找准产业与生态的结合点,切实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渝北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2019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一)探索“改地适机”,大力实施“双十万工程”

聚焦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变,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创新实施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探索出产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信息化、品牌化、景观化“七化”路径,“古洛环线”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带近两年接待国际国内考察团队400余个,大盛镇青龙村“六改促六变”经验做法在南方丘陵地区推广。针对渝北区农村“巴掌田”“鸡窝地”多的实际情况,在59个村整村整镇推进小并大、陡变平、零化整宜机化整治,同步配套机械耕作道、智能灌溉、农田配电等基础设施,建成柑橘、桃子、雷竹、李子等宜机化果园8.7万亩,林下套种粮油、蔬菜等作物6.7万亩,不仅破解了土地撂荒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直接下地耕作、播种、管护、收获。全面推行智能化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控、设施农业物联网、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新技术新设备,让农业生产由“肩挑背磨”变为“指尖操作”,管护过程中人工成本降低70%。

(二)深化“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依托“双十万工程”,推动产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拓展,在统景、大盛等镇建成柑橘分选中心、冷链仓储物流基地等加工设施配套,木耳新乡村、“巴渝乡愁”、统景“田园牧歌”、环山公园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百里古洛环线”乡村旅游示范带初见成效,“兴隆有礼”艺术村等美丽乡村综合体正成为网红打卡地,202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9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20.6亿元。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选育改良柑橘、李、梨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打造“花果渝北”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认证市级名牌农产品50个、“二品一标”农产品288个。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成全市首个丘陵山地无人果园管理平台,2020年渝北区被评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三)强化科技赋能,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渝北区以西部丘陵山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为主题,以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按照“一核五区”整体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规划建设136平方公里示范区,重点打造西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布局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农业智慧物流服务区、丘陵山区特色农业试验区等“五区”,构建集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战略高地。实施“七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设立农高区科技创新专项,计划5年投入3亿元,面向全国全球实施重大技术难题“揭榜挂帅”。与中国农大、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建山地农业产业研究院、微生物所重庆创新中心,积极引进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市内农业科创资源,建设西大农业科技、中药资源、草产业技术等创新中心,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支撑力、带动力。

三、聚焦宜居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渝北区坚持美丽乡村“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持续用力,在乡村治理上蓄势聚力,全面提升乡村颜值和价值,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繪出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一)系统攻坚整治“美颜值”

按照“全域统筹、全面整治、全员参与”的思路,创新“八改六化”标准,突出巴渝民居特色建筑风貌,全力推进“排危、改厕、垃圾、污水、保洁”等重点专项治理,累计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7.3万户,建成“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30个、“四美庭院”45个,打造了统景江口渔村等30个示范点和大盛天险洞村等24个示范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8%,建立“五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农村场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均达100%,被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国示范县、市级示范区,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齐、庭院整洁美观、水清河畅岸绿”,渝北区农村的山水颜值、大地气质、人居品质不断提升,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全面铺开,乡村让人们更加向往。

(二)完善基础设施“强筋骨”

围绕“强基固本”,分类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建设,提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不断完善路网规划、提高路网密度,建成“四好农村路”2184公里、硬化村社人行便道1499公里,实现硬化人行便道通户率100%、硬化公路通社率100%、公交通镇率100%、农客通村率100%,获评“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区。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集中供水率98.4%、天然气通村覆盖率76.8%,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覆盖率100%。实施乡村“智慧天网”和“雪亮工程”,累计安装高清视频监控镜头1.1万个、多媒体显示屏2751块,实现农村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路口全覆盖、全天候信息传输。利用乡村网格信息采集,建成农村综治基础“数据池”,搭建乡村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网,联通46个行业部门和领域,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联通”的全流程事件处置网络,建成市级示范“互联网小镇”6个、“互联网村”104个,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

(三)涵育文明乡风“提气质”

坚持“硬件支撑+软件提升”同步推动,聚焦农民群众关注关切,按照“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的思路,创新“积分制”“情理堂”“畅晚庭”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民情茶室”“四张清单助推基层减负增效”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按照“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思路,木耳镇金刚村、兴隆镇新寨村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大盛镇、茨竹镇放牛坪村、大湾镇太和村成功创建市级乡村示范镇、示范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村镇”28个,创建市级“整洁庭院”和“美丽庭院”2300户,评选“文明院落”4129个、“星级文明户”2.7万余户,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农村人居品质,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 聚焦富裕富足,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渝北区针对农村空心化较严重、组织化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创新推进“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健全“区级统筹、镇级协同、村级融合”的三级组织体系,引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渝北区农村“三变”改革典型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和好评。

(一)高效推进促“三变”

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形成“九步工作法”“设置特殊股东”等改革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清理核实各类资产16.7亿元,量化资产3.2亿元。用4个月时间完成“建壳”任务,全市首批由农业农村部监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渝北区发放,178个集体经济组织拿到了“身份证”,32.5万农民拿到了股权证。引入社会资金12.75亿元参与“三变”改革,探索建立了古路镇乌牛村“145”、洛碛镇沙湾村“136”股权架构,成功打造大盛镇廖家湾网红打卡点、洛碛镇“桃韵天池”农旅融合项目,建成天险洞村腊肉加工厂。

(二)创新模式融“三社”

创新成立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和资金互助部,动员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各类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56个,累计入股土地8.12万亩,入股资金3890万元,农民变股东涉及19575余户。坚持以“增信授信”畅通金融惠农,依托合作社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建立授信机制,统景东河畔等53个合作社累计获得授信资金2.65亿元。以“内部拆借”强化信用互助,建立合作社与社员的信用合作机制,为入社村民提供“拆借”服务。差异化组建农机操作、苗木管护等专业服务队108个,引导农民对接供销需求、精准联通市场、开展劳务输出,获得务工和分红双重收益,实现“单一输血”向“多方造血”转变。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出台《渝北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十条措施》,落实区级资金4850万元,按30万元/村的标准注入启动资金。明确总投资400万以下点多面广涉农小型项目,优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支持打破地域界限,跨村、跨镇、跨城乡抱团联合发展,联合投资建设厂房、停车场等,承接资质需求较高的重点项目、整合区域资源发展的重大项目。依托“双十万工程”建设,开展宜机化整治、苗木栽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股权为纽带,建立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2:8”利益分红模式,发展肉兔养殖、有机肥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项目228个。2020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总收入3.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8%;村均经营性收入达185.6万元,全市第一;村级集体经济净收益6479万元。

作者: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健

猜你喜欢
渝北区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未雨绸缪快响应 多措并举固防控
——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全方位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渝北区中医院参加第二届心肺复苏急救全国技能大赛获佳绩
如果我有剪刀手?
我是一个“女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