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豪
摘要:网络热词“提桶跑路”最初表示工厂员工“仓促离职”,后来各行各业都有使用,并进一步泛化出“及时摆脱某种约束”的含义。“提桶”作为异常现象,以“提箱”“提包”等标准现象为背景被突显出来,体现了离职的仓促和狼狈;“跑路”表“逃跑”之义,是方言词“走路”经过普通话系统的改造而形成的,方言词“走路”则是通过转喻机制而词汇化的。两者突出的表达力效果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克服了其在称名明晰性上的不足,形成固定搭配,并在隐喻机制产生语义泛化的基础上被广泛地使用。“提桶跑路”体现了打工者对离职主动性的把握,使这一职场行为引发的五味杂陈的感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具有特殊语用效果,其流行体现了底层劳动者对社会地位和社会话语权的渴望。
关键词:提桶跑路;转喻;隐喻;语义泛化;社会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1.05.014
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5-0102-07
2020年9月,据人民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昆山某电子厂管理者在发放证件时直接将其扔至地上,让新员工排队弯腰去捡,这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导致该厂员工极度不满,纷纷“提桶跑路”,仓促离职,造成该企业用工荒。该事件中“提桶跑路”一说引起笔者注意。作为网络热词,“提桶跑路”在最近的工厂类主题的短视频中出现频率极高,如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搜索“提桶跑路”,可以搜到无数青年打工者拍摄的相关视频,在其他网络平台如百度、新浪、腾讯、知乎、哔哩哔哩动画等也可经常见到其相关用法。“提桶跑路”一般指劳动密集型工厂员工仓促离职时把日常用品放在容积较大的水桶里提着离开,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加,又衍生出其他相关含义。“提桶跑路”中的“跑路”出现较早,前人也已对其有所关注。谢坤[1]用义位、义素分析法具体分析了该词的衍生过程,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词义衍生的规律。但对于“提桶跑路”这一新兴词语,笔者尚未见到相关研究,而此处的“跑路”较之以往的“跑路”,似乎又有些不同。鉴于此,本文拟在考察“提桶跑路”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称名来源、语义泛化现象与流行的社会动因。
一、“提桶跑路”的使用现状
“提桶跑路”持续在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上高频次使用的同时,衍生出了很多网络流行语。我们收集到了网络上一些与“提桶跑路”相关的流行语,具体如下。
1.追魂夺命流水线,暗无天日鬼车间,加班加点不加薪,提桶跑路在明天,初见不知提桶意,再见已是提桶人。(《听我一句劝,干啥别进厂,尤其是暑假工》,腾讯网,2020-08-05)
2.××电子厂挑战失败,提桶跑路啦,提桶跑路。(抖音作品,2021-03-08)
3.电子厂挑战失败,连夜提桶跑路,拿最红的桶,进最黑的厂!(好看视频作品,2021-05-20)
以上“提桶跑路”流行语充满戏谑、调侃和幽默意味,体现了劳动密集型工厂员工离职时的狼狈和辛酸,但又隐约透露出其对及时摆脱不如意的工作环境的庆幸。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提桶跑路”的适用范围开始扩大,从事其他工作或居住环境较差的员工也开始用“提桶跑路”表示倉促离职,并进一步衍生出了“及时摆脱某种约束”的含义。我们在“百度”“知乎”等网络平台检索到一些用“提桶跑路”表示此意的句子,具体如下。
1.《土木工程学子考研成功后提桶跑路,同行:三年后待你提桶归来》(“百家号”标题,2020-08-04)
2.2020年6月沿海某985化工硕士毕业,小镇做题家出身,干了几个月材料研发就提桶跑路了,实在接受不了每天像个实验操作机器一样撸反应釜。(“知乎”回答,2021-03-10)
3.拿到(注册岩土工程师)证书后就要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在原单位苟着还是提桶跑路另谋高就?(“知乎”回答,2021-03-24)
4.私企的同学们两个月不发工资怕不是早就提桶跑路了,而我们,连走都走不了。(“知乎”回答,2021-03-06)
5.最后,吐槽下法国学校起名字太不讲究,师范、理工、路桥、矿业等等,每一个让人听起来都想提桶跑路。(“知乎”回答,2021-04-03)
6.《河南:好心让租客延期交租,结果拖欠2月房租后,租客提桶跑路了》(网易新闻标题,2021-01-27)
7.河北大学突然通知放假,好家伙,同学们可以提桶跑路回家了。(新浪微博,2021-01-06)
从例1—例4可见,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辞职都可以用“提桶跑路”来表示,说明“提桶跑路”的词语义域得到了扩展,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例5—例7已经无关乎职场,这些句子中的“提桶跑路”仅仅表示“及时摆脱某种约束”的意思,这种约束可以来自某人(例6),也可以来自某种环境(例5、例7),词语意义发生了进一步的泛化。最初,“提桶跑路”可以看作一个临时组合的连动短语,由“提桶”“跑路”两个动词结构组成,前项“提桶”表示方式,后项“跑路”表示目的;在使用中随着意义的变化,其正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习语。
一般来说,不了解该说法称名来源的人往往会存有疑惑:辞职为何要说成“跑路”?“跑路”又为何要“提桶”?鉴于“提桶”和“跑路”这两个词语的特殊性,我们准备分别对“提桶”的概念化过程和“跑路”的来源和词汇化过程做详尽的分析。
二、“提桶”的概念化过程
“提桶”的概念化过程与“提桶跑路”最初形成的环境有关。有过集体宿舍居住经历的人都会体会到水桶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前文已提到,劳动密集型工厂的集体住宿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完善,水桶是打工者日常生活中洗衣盛水的必备用具。水桶一般容积较大,仓促离职时经常被打工者临时改变功能,用来提装洗发水、沐浴露、香皂等生活用品,所以便有了辞职时要“提桶”一说。在深圳龙华区的三和人才市场附近,经常能见到年轻打工者提着装满生活用品的红色水桶,奔波于各大电子厂之间的场景。不过,打工者中水桶盛物的行为虽然普遍,但不见得就一定比提箱或提包的行为更频繁。细究起来,真正仓促离职时未必每个人都会“提桶”,“提箱”“提包”或者持其他装备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又为何不是“提箱”或者“提包”呢?
心理学中的“标尺两极”理论认为,将偏离标准的异常现象作为首选认知目标的规律制约着语言词汇的组成[2]。该理论被俄罗斯语义学派用于词汇语义学研究,其对词语概念的形成同样适用。人类社会存在着保障其正常运转必须遵循的社会标准,如法律、规范、准则等,但也势必存在着一些偏离标准的异常现象,如离职时不提行李箱或行李包而“提桶”,就是一种异常现象。标准现象是异常现象赖以存在的背景,作为前景的异常现象,以标准现象为衬托而分明地突显出来[2],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知注意,因而人们感知世界时的首选往往不是符合标准的正常现象,而是偏离标准的异常现象。“提桶”作为一种异常现象,以“提箱”“提包”等标准现象为背景而被明晰地突显,进而被概念化并用语素表示出来。换句话说,“提桶”之所以被从整个离职行为中单独摘出进行概念化,与这一行为的异质性和反常性有关。旅行箱和背包等在人们的常识中是人员流动时的标配,不具备这种异质性和反常性,不能像“提桶”一样引发人们的异感,于是人们刻意选择了“提桶”这一动作进行编码,且与“跑路”结合使用。“提桶”还有一个表达上的优势,即它更能显示员工离职时的仓促和狼狈,“提桶而辞”肯定不是有条不紊地离开,大多带有临时性和突发性特征。
三、“跑路”的来源和词汇化
相比“提桶”,“跑路”在报刊和网络报道中出现得较早,经常被用来形容失败的创业者、不法商人和官员为逃避责任而出逃的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把“跑路”标注为方言词,并给出两个释义:一是走路,二是逃跑、出逃[3]。我们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跑路”的含义,就要先弄清楚其来源和词汇化过程。作“走路”义使用时,“跑路”词汇化程度并不高,其词义可拆开理解,更类似于动宾式自由短语或离合词,如以下例句。
1.正是急急如丧家之狗,忙忙若漏网之鱼,一口气不知跑了多少路。(清《乾隆南巡记》(下),CCL语料库)
2.也不知花了多少钱,跑了多少路,和我同住这么久。(民国《留东外史》,CCL语料库)
用作“走路”义的“跑路”是普通话中常见的用法,并不见得其具有方言色彩,《现代汉语词典》把该义项标注为方言词汇,未免有失偏颇。作“逃跑”义使用的“跑路”,其方言特色比较突出,我们在CCL语料库中检索“跑路”,得到的用例大都具有南方方言背景,如以下例句。
1.而他出来时匆忙间忘记带钱了,所以就跟陈炳锡提出要十多万元跑路费。(2005年8月《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CCL语料库)
2.阮头家跑路去大陆,薪水没发给我们,只好把成衣厂的衣服拿来抵工钱,免本的,只收各位走路的工钱。(当代《林清玄散文》,CCL语料库)
3.你人又老,钱又没有,连妓女都跑路,你不死也是个废物。(《周星驰喜剧剧本选·九品芝麻官》,CCL语料库)
结合上述语料中的闽、粤方言背景,我们查阅相关方言词典,并未见到有“跑路”一词,而只有“走路”一词,意义和用法与之相同。例如,《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中收录有“走路”一词,音记作“zǎolo”,意为“逃亡”[4];《闽南方言大词典》中也有“走路”一词,厦、漳音记作[tsɑu3-1l6],泉州音记作[tsɑu3-2l5][5];《广州方言词典》中也收录有“走路”,词义与闽语中基本相同[6];其他方言词典中暂未见到相关用法。据此,我们推测,闽、粤方言中的“走路”应该就是“跑路”的原型。但为何词典中只收录“走路”而没有收录“跑路”呢?我们认为这与方言和普通话中“向前移动”语义场的系统差异有关。闽语和粤语中“向前移动”语义场仍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原貌,用“行、走、跳”,不用“跑”,即用“走”表示“奔跑”,因此方言词汇“走路”中的“走”即为“跑”的意思;而普通话的表意系统中早已引入了“跑”,“走”一般已经不再表示“奔跑”。可见,“跑路”应该是方言词语“走路”在进入普通话时进行适应性改造而形成的词语
根据我们对闽南方言者的调查,闽南语中以前只有“走路”表示“逃跑”之义,后来才有了“跑路”一说,这也佐证了我们的分析。。也就是说,“跑路”其实是闽、粤等方言中的词受普通话的影响而改造形成的。陈建萍[7]也认为,“跑路”的“逃跑”之义是“走”与“跑”在历时平面语义承继替代后,其相关结构同样具有承继替代性的体现。改造后的“跑路”更适合普通话的语义系统,从而获得了广泛使用的语义基础。方言词典的收录带有滞后性,因此只收录了“走路”;《现代汉语词典》注重普遍性,所以收录了“跑路”,并将其标注为方言词。
那么方言中的“走路”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首先,“走路”不太可能由方言系统中的动宾短语降格而成。方言“走”明显是一个动词,其动作性并不弱,“路”也经常作为一个具体的占据确定空间的事物出现,动词和宾语成分似乎都不符合降格的语义特征[8]。我们认为,“走路”之所以能产生“逃跑”之义,是由于整个词是在转喻机制上使用的。一般来说,逃跑的过程会包含动作主体明显的空间位移(即方言“走路”所表示的意义),但又不限于此,往往还包含隐蔽、迂回等策略,并以摆脱原环境的束缚为目的,用整个过程中较为凸显的一部分——空间位移“走路”来替代逃跑的整个过程,两者具有相关性,是转喻的机制在起作用。在转喻意义的基础上,“走”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具有时间性的动作行为,而是指称一类活动,表示“逃奔、逃跑”之义,其动作性被大大减弱了。“路”除表示“道路”外,还包括摆脱原环境的束缚、获得自由的意思,其具体性也降低了。因此,“跑路”是在转喻的基础上完成了语义演变并逐渐词汇化的。
四、“提桶跑路”的表达力特征
某一语言单位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活并流行,必定有其特殊的語用价值。“提桶”和“跑路”最初的组合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只是打工人生活场景中的一个截图,两者组合产生的新奇性和较强的概念表达力,促使其从临时短语逐渐成为固定表达,并进一步衍生出其他含义的用法。刘晓波[9]提出了词语称名生成过程中的称名原则,即明晰性、经济性和表达力,表达力原则是指人们在交际中渴望使用比较新奇的表达方式,从而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经常会有求新求异的表达需求,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效果,从而催生了各种富有表达力的说法。用“提桶”这一动作行为,可形象生动地显示离职的仓促性,刻画打工者离开时的狼狈和辛酸,同时又不失风趣幽默,突出了称名的“表达力”;而“跑路”来自方言系统,其本身就自带表达的张力感[10]。
称名三原则之间经常是相互矛盾的,即三者不可兼顾,这种现象被称为“称名博弈”[9]。“提桶跑路”具有独特的语用效果,但也或多或少地与称名的明晰性原则相抵触,造成“初闻不知提桶意”的困惑,这主要是因为“提桶”的说法既不符合人们对盛放行李方式的常规认知,又属于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最初接触时让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加之“跑路”带有的方言色彩,影响到其概念表达的明晰性。但当交际者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后,就会被如此称名的缘由所折服,表达力的优势克服了其在明晰性上的不足,从而为该词的流行打下基础。
五、“提桶跑路”的语义泛化和社会动因
上文提到,作为流行语,“提桶跑路”在使用和扩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语义的演变过程。“提桶跑路”最先用来指称劳动密集型工厂员工仓促离职,后来其义域随着使用范围的变化而扩大,用来表示各行各业的仓促离职行为,继而又摆脱对具体环境的依赖,进一步泛化演变出“及时摆脱某种约束”的意义和用法,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以自身语义泛化为支撑而扩展和变化的流行语更具语言学和社会学价值,而泛化的发生是无法从语言自身求得解释的,唯一的理由就是社会背景的选择[11]。流行语随着社会变化发展应运而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12]。因此要探讨“提桶跑路”语义泛化与流行的社会动因之间的关系,必须跳出流行语本身,结合其流行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现象的晴雨表。
近年来,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就业表现出高流动性的特点,工作持续时间短、工作变换频繁,“短工化”趋势明显且不断增强,进城务工人员年龄越小,这种趋势就越明显[13]。社会中下层的打工者往往会由于工资低、环境差、升职空间有限、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等原因频繁更换工作。“提桶跑路”一词在劳动密集型工厂兴起,是对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同时,随着各行各业工作压力的与日俱增,劳动者离职、跳槽成为司空见惯的职场现象,虽然并不是每个行业的劳动者离职时都会“提桶”,但利用隐喻的机制,可以把各行各业的员工离职和工厂工人的离职处理为同一关系,都用“提桶跑路”来表示;同样利用隐喻机制把生活中存在的“及时摆脱某种约束”的种种行为与职场离职行为处理为同一关系,也用“提桶跑路”来表示。如此一来,通过隐喻的方式削平了流行过程中各指谓对象的区别性特征所导致的语义障碍,使流行语的使用更加随心所欲、畅通无阻[11],由此推动了“提桶跑路”的语义泛化和流行。
“提桶跑路”也反映了新一代打工者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职场不公的抗争和维护劳动权利意识的觉醒,劳动者离职常态化是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体现[1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状态逐渐多元化,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空前彰显,“自我意志”上的需求也逐步明朗化,开始追求自己的主导权[15]。由此可见,新时代的打工者与之前的劳动者相比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强,懂得为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发声,并渴望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相对于“辞职”“自动离职”等企业视角的称名说法,“提桶跑路”把称名视角转变为了劳动者视角,更能展现底层劳动者做职场抉择时的心态和处境,体现了底层劳动者对社会话语权的渴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在之前“跑路”的使用中,其动作主体一般是老板、创业者或不法官员,这里使用“跑路”来指称打工者辞职行为,透露出其对原工作环境的嗤之以鼻,也体现了其对离职主动性的把握
“跑路”最初流行时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而“提桶跑路”中“跑路”现在已经基本不含贬义色彩,这种色彩义的变化与方言和普通话的互相影响以及该过程对词汇的改造有关。
。加之“提桶”所表现的狼狈和心酸,
使离职行为引发的五味杂陈的感受
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些表达效果都不是“自动离职”“辞职”等说法儿所能替代的。
六、结语
在“提桶跑路”这一网络热词中,“提桶”作为异常现象,以“提箱”“提包”等标准现象为背景被突显出来,体现了离职的仓促和狼狈;方言词“走路”通过转喻机制而词汇化,进而经过普通话系统的改造形成“跑路”。两者突出的表达力效果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克服了其在称名明晰性上的不足,形成固定搭配,并通过隐喻机制产生语义泛化,进而被广泛地使用。“提桶跑路”的形成和流行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和表达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职场以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揭示了新一代劳动者思想观念的变化,用具有戏谑、调侃意味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打工者对不正常的工作环境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的“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抵抗,体现了劳动者对社会地位和社会话语权的渴望。
人们对职场现象和行为的关注使得各种形象生动的称名层出不穷,如职场上多指白领离职另谋高就的“跳槽”,指上班时间偷懒或做与工作无关之事的“摸鱼”,表示在团体合作中不出力不贡献的“划水”等,它们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各有不同,但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这些词语有的已经被权威词典收录,有的还处在词义的稳固阶段,其具体演变过程和语用效果都值得关注。
流行语隐喻性语义泛化过程有三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以语义隐喻为特征的阶段、以语义抽象为特征的阶段和以语义含混为特征的阶段,其中,以语义含混为流行语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11]。从“提桶跑路”的语义泛化程度和使用现象来看,其可能正處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之中,即从以语义抽象为特征的阶段转变为以语义含混为特征的阶段,也就是说,“提桶跑路”还有进一步提升流行频率的潜质。至于“提桶跑路”能否到达流行语语义泛化的最高潮阶段即语义含混阶段或被词典收录,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现实的检验。参考文献:
[1] 谢坤.“跑路”新义衍生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4):38.
[2] 张家骅,彭玉海,孙淑芬,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82.
[4] 林宝卿.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728.
[5]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75.
[6] 白婉如.广州方言词典[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94.
[7] 陈建萍.“行走”类单音节动词构成的非常规结构“V+N”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8]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67.
[9] 刘晓波.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0]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08.
[11]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33.
[12]曾雪梅.语境关系顺应视域下的流行语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7(4):58.
[13]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短工化”:农民工就业趋势研究[J].清华社会学评论,2013(00):1.
[14]田辉.劳动者离职行为决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15]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