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人”构式的认知机制与传播动因

2021-11-05 12:54李雪张鑫
关键词:转喻构式压制

李雪 张鑫

摘要:随着流行语“打工人”在网络上快速传播,“X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语言形式。“X人”构式的发展,涉及多种认知过程,其中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隐喻与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机制对“X人”构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X人”的构式压制表现为整体构式语义制约着构式部分的词汇选择,即具有能进行X行为或具有X特征的新人群适用该构式;词汇压制表现为“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进入该构式的“X”成分必须是某类主体进行的动作或所具备的特征。“X人”构式的语义生成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双向互动的结果。“X人”构式的字面意义或旧义作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产生的引申义或新义通过相似性跨域映射,赋予该构式新的语义,是隐喻作用的结果。转喻在“X人”构式语义的拓展中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X人”与“X”两个认知域间的替代关系上。“X人”构式的形成是固定项“人”构成的概念空间与变项“X”构成的概念空间进行单向型与双向型整合的结果。“X人”构式在语言的认知经济原则、语言的模因效应、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等共同作用下,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被不断模仿和传播,展现出其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X人”构式;压制;隐喻;转喻;概念整合

中图分类号:H146.1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1.05.013

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5-0096-06

“打工人”一词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语,在网络上被频繁使用,深受大众喜爱,且广为传播。网络热词“打工人”源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与职业相关的特定称谓“打工仔”,该群体一般指来自内地去沿海开放城市务工,从事体力劳动、薪水较低的劳动者。现在网络上所流行的“打工人”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也包括为绩效所困的办公室“白领”等非传统意义上的打工者。之后,随着“打工人”一词的流行,网络上还衍生出了“干饭人”“工具人”“祖安人”“陰阳人”等以“X人”为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用以作为具有X相关特征的群体代名词。“X人”在当下网络环境与口语中被大众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地被复制而产生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值得探讨。

国内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对“X人”进行了解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夏俐萍[1]探讨了“X人”致使结构及其词汇化特征,关注其使感意义与自感意义的语义发展;雍宛苡[2]以苍溪方言自感词语模“X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模标和模槽的语义关系;季思媛[3]分析了新兴“X人”结构模式的发展,并探析了其蹿红的意义与价值。然而,以往对“X人”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其语义层面的历时发展,缺乏对其深层认知机制和传播原因的探讨。鉴于此,本文拟在对“X人”构式的基本特征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认知机制,并阐明其传播动因。

一、“X人”构式的基本特征

“X人”构式由来已久,如传统用法“商人”“好人”“读书人”等,但随着网络用语的发展,“X人”词语模的使用范围和涵盖意义不断扩大,衍生出许多新词,这些新词高度概括且富有感染力,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经考察发现,“X人”具有以下特征。(1)从音节上看,X可以是单音节的词,如“凡人”(传统意义上指平常、平庸的人或寻常、尘俗的人,在网络上被赋予新的含义,指以低调方式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人);也可以是双音节的词,如“社会人”(传统意义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与“经济人”相对,网络上用来戏谑步入社会左右逢源、老于世故的人);还可以是多音节的词,如“老阴阳人”(传统意义指旧时专门替人占卜、看风水、择日等的人,网络新义为说话经常阴阳怪气、充满嘲讽意味的人)。(2)从词性上看,“X人”有“名词+人”形式,如“工具人”(指对待他人任劳任怨,被对方当工具般使唤却得不到平等对待的人);也有“动词+人”形式,如“端水人”(不是字面意义端茶倒水的人,而是指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的人);还有“形容词+人”形式,如“老实人”(传统意义指为人本分、安分守己、不太懂人情世故的人,网络新义为不懂幽默而一本正经发表意见的人)。(3)从构词上看,“X人”可以是定中结构,如“电蚊拍人”(指希望人体是与电子产品结合的发光体,蚊子吸血时可以被自动电死的人);也可以是述宾结构,如“吃瓜人”(指一类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人)。(4)从来源上看,“X人”有源于旧词的,为适应当下社会环境而在旧词基础上产生新义,可以理解为旧词新义,如“打工人”(原来指临时性的外来务工人员,现在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既带有抱怨意味,也带有自嘲的娱乐意味);也有源于方言词的,表现为语域范围扩大与地域色彩淡化,如“干饭人”中的“干饭”是西南官话方言里“吃饭”的意思;还有源于社会热点的,如“吹哨人”(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早警醒的人)。(5)从语义上看,“X人”的基本语义为展现X相关特征的人,如“阴阳人”(指明褒暗贬、表里不一的人)、“工具人”(如工具般被使唤的人)、“祖安人”(说话粗鄙、擅长语言暴力,仿佛生活在祖安亚文化时期的人);或具有X动作或行为特征的人,如“拼单人”(指购物时为得到更多优惠参与拼单的人)、“防杠人”(防止与人抬杠而自我认怂的人)等。可见,“X人”的语义不再限于传统字面意思,而是有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含义,往往带有非常规的调侃义或自嘲义,其相关感情义需要依赖具体语境而定。

二、“X人”构式的认知机制

网络语言具有“避熟求异”的特点,以不同于常规用法的表达来塑造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范式,吸引受众注意[4]。“X人”从传统构式到新兴构式的发展,涉及多种认知过程,其中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隐喻与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机制对“X人”构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1.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

美国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领军人物A.E.Goldberg[5]认为,构式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形式与意义、形式与功能的配对体,任何语言形式或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已有构式中获得完全推测。任何语言表达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一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都可视为构式,不可预测性决定了构式的特性[6]。构式语法为非常规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强大解释力,“X人”的整体语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来预测,故属于构式。

当构式的整体语义与其组成部分中某一词项发生冲突时,构式会支配部分词汇的语义使其符合或顺从整体语义,形成“构式压制”(自上而下)[7]。王寅[8]认为,只要对语句结构、用法或意义起关键作用,使其他成分作出调整或改变的语言现象都可视为“压制”。由于词汇和构式都具有意义,且词汇义有时会主导构式语义,进而调整或改变构式语义,形成“词汇压制”(自下而上)[9]。常规语言现象中,构式与词汇意义互相协调,而在非规约性情况下,词汇意义与构式语义会产生冲突,因此,非常规语言现象需要考虑词汇意义[10]。综上,构式语义一般是词汇压制与构式压制双向互动的结果,因此,构式的语义分析要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首先,“X人”构式的语义是词汇压制的结果。“人”作为社会群体的统称,与动物、植物相对,是会思考的、有创造力的高级生物,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决定了进入该构式的X成分必须是某类主体进行的動作或所具备的特征。因此, “人”自身独特的词汇意义压制了整体构式语义,形成词汇压制,也增强了该构式的稳定性。其次,“X人”构式的语义也是构式压制的结果。“X人”的构式语义指能进行某种行为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当X进入该构式时,“X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范畴性人群,也不再是某种具体的描述性称谓,而且可以指因某类新现象所致使的新人群的出现。因此,“X人”构式的语义是词汇压制与构式压制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

2.隐喻与转喻

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G.Lakoff等[11]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根据认知的经济省力原则,人们会用隐喻将已知事物和抽象概念建立联系,从而识解抽象概念。“X人”构式中的始源域可以看作该词义的字面意义或旧义,目标域则是该字面义的引申义或新义,两者通过相似性跨域映射而产生新义。例如,“打工人”一词,当代年轻人常以“打工人”自喻,不仅是自嘲的调侃,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如“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我打工,我快乐”,“打工不仅能致富,还能交友娶媳妇”,“今天搬砖不狠,明天地位不稳”等。网络新词“打工人”既表达了对打工现实的无奈,也表现了充满干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隐喻来解释这一新义产生的认知机制,其始源域为打工谋生的人,为了生存被迫奋斗的人;其目标域为辛酸苦楚的人,两者存在生活中面临压力、没有舒适感等相似性。正是基于“打工人”旧义中特定称谓的具体表达与新义中的抽象概念之间的这种相似性联系,通过隐喻映射,其旧义发展与泛化而产生新义。为保持语言发展的活力与生命力,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对语义进行隐喻化,以此拓宽义项、增强语言表现力,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12]。因此,隐喻机制在“X人”构式的产生和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转喻是相关的两种认知域间的替代关系[13],转喻与隐喻一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本质上具有转喻性[14]。转喻在“X人”构式语义的拓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X人”中的“X”意义的理解上。例如,“端水人”是动作(端水)代结果(端平水没洒)的转喻,“工具人”是事物(工具)代性质(工具的便利性)的转喻,“韭菜人”是特征(一茬又一茬被割后长出的韭菜)代事件(一批顾客被商家欺骗又出现一批新的甘愿上当的人)的转喻,“名媛人”是部分(上海名媛)代整体(所有爱炫富的人)的转喻,等等。因此,隐喻与转喻均在“X人”构式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概念整合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Fauconnier等[15]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思考和理解事物或行为时构建的概念组合为心理空间,包含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16]。认知主体提取两个输入空间里共有或关联的信息,类比映射到合成空间,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了超越部分意义简单相加的整体含义,形成层创结构,产生最终的语言意义。 “X人” 构式的形成是固定项“人”构成的概念空间(输入空间1)与变项“X”构成的概念空间(输入空间2)整合的结果。“X人”构式中X为形容词或名词时,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其认知机制为单向型概念整合。输入空间1提供组织框架与角色,即评价对象“人”与评价性描述“会制造工具开展劳动的高级动物”;输入空间2提供该框架对象对应的描述,如“阴阳人”“工具人”“社会人”中的“阴阳”“工具”“社会”凸显了指称对象具备的特征:“阴阳怪气、明褒暗贬”“任劳任怨、被人当工具般使唤”“左右逢源、老于世故”,这也是特征代人的转喻机制在起作用。两个概念空间中共有元素“评价对象”“特征描述”进入到类属空间,输入空间2中的指称对象映射到输入空间1中,为输入空间1中的人赋予具体的对象,两者整合到合成空间,最终形成对评价对象“人”的具体描述。“X人”构式中X为动宾短语时,表示开展某项活动或动作行为的群体,其认知机制为双向型概念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具有各自的组织框架,在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影响下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17]。例如,“吃瓜人”“端水人”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吃瓜”“端水”事件的概念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一边吃瓜一边闲聊,不发言只围观的人”“端水要端平,不偏不倚的人”,二者存在经验相似性,产生了吃瓜时的闲散与端水时的公正特征。此时,输入空间1“人”构建了输入空间2“X”这一事件域,唤起读者关于该事件的概念框架: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特征与行为结果等。这里的“行为特征”与“行为结果”不是“X”事件本身所具备的字面含义,而是与“人”结合形成的新的构式语义,即“吃瓜”“端水”被赋予了新的意思,是隐喻发挥作用的结果被认知主体理解并接受。同时,输入空间1“人”的概念框架也被激活,指某个动作或行为的主体。两个概念空间中的共有元素“事件及主体”被投射到类属空间,激活两者的跨空间映射,最后形成合成空间“X人”。

三、“X人”构式的流行动因

“X人”构式被广泛使用,成为时髦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流行原因可以从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语言的模因效应、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语言的认知经济原则

“X人”构式可以简洁形象地描述相关人群的特征,具有高度概括性。例如,“打工人”一词言简意赅,既包含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也囊括各行各业面对打击不懈奋斗的社会群体,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方便、高效传播等特点,“X人”构式一方面采用缩略语提高交际效率,借助原有结构框架,花费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减轻了认知负担,体现了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该构式通俗易懂,便于推广,可用作网络用语或日常口语,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也展现了人们追求个性化的独特表达方式,易引起情感共鸣。同时,“X人”构式易于搭配,具有极大的能产性,人们争相创造且运用自如,在认知经济原则助推下,大量遣词造句可促进该构式广为传播。

2.语言的模因效应

模因是一种以非遗传的方式进行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任何字、词、句或语篇,如果能通过模仿来复制和传播,就能称之为模因[18]。在模因作用下,词语或句式被复制继而创造新词语、新句式,形成人與语言互动的新兴模式。模因具有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保真性的特点[19],“X人”作为语言模因简洁明了、含义丰富,人们在此结构上由熟悉到陌生不断创新,推动该构式在庞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迅速复制传播,其具有极高的多产性。“X人”自古以来就存在,在新时代网络文化推动下,其被赋予更为广泛丰富的意义,具有长寿性。模因的复制保真性指保留原有模因的精髓[20],“X人”仿拟产生的新词,保留了该构式的基本结构,保留了“人”的“具有某种特征或有动作行为”的基本语义标记,具有复制保真性。“X人”作为文化模因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等,与当下流行的文化价值观契合,新鲜且准确、简洁且生动,可满足模因宿主对该表达的实际需要和心理诉求。正因为如此,该构式得以快速记忆、模仿、复制和传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属于强势模因。

3.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追求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会用最少时间处理以语言为载体的最大信息量以获取最大效益。“X人”构式言简意丰,可满足人们以最少时间和努力获取复杂丰富的语言信息的需要。另外,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了相对自由表达看法的虚拟空间,打消了语言使用者的顾虑,便于语言交流与信息共享,从而引发人们在网络文化中主动性表达的集体狂欢。语言中出现的创新结构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21],受社会心理的驱动。“X人”构式一经出现就在微博、抖音、贴吧等网络平台上爆炸式发展,这符合网络文化中人们追求新奇和怪异,脱离常规的语言规律,形成非常规的特殊表达式的心理。同时,人们创造社会热词,有对现实热点的反映,有对社会问题的心理宣泄,如“打工人”一词不仅是网友的自我疏解,也是应对就业难、房价高、工资低等社会问题产生的吐槽,以幽默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焦虑不安,轻松活泼,表达真情实感,自我进行心理减压,使得该词被广泛使用。网络新词的流行不仅是人们创新运用语言的结果,也来自人们博取关注与模仿的从众心理,“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描述了网络新词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在于人们重复、跟风与套用的现象,重复形式的高频化与套用功能的大众化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强势传播。另外,也离不开年轻一辈的创新心理,他们敢于突破、标新立异,通过语言创新来展现自我。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网络黑话”,人际交往中,主动使用与时俱进的网络新词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无论是交际者主动使用还是被动接受,都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四、结语

“X人”构式打破了传统语言搭配规则,在旧义或本义的基础上补充或附加新的意义,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词义与词汇的发展。“X人”构式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形式来传递相关看法和情绪,即使现实生活中存在压力与焦虑,借助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也可得到疏缓和解压,营造出一种更加平和、舒服、随意的网络文化。人们通过使用或仿拟该构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情感宣泄或思想表达来满足自身语言发展的需要。“X人”已成为网媒时代大多数年轻人戏谑、调侃的一种手段。该构式迎合了当代的审美需求和普通大众的心理诉求,彰显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语言魅力。参考文献:

[1] 夏俐萍.“X人”致使结构及其词汇化[J].语言科学,2016(6):645.

[2] 雍宛苡.苍溪方言自感词语模“X人”构式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2):66.

[3] 季思媛.网络流行语“X 人”的发展探析[J].今古文创,2021(16):107.

[4] 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

[5]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66.

[6]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3):7.

[7] 袁野.汉语中的时体压制[J].外国语文,2011(2):48.

[8] 王寅.构式语法研究: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32-379.

[9] 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5.

[10]王强.构式与词汇双向压制下的非规约性语言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1.

[1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8-10.

[12]汪榕培,杨彬.高级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42-248.

[1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89.

[14]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

[15]FAUCONNIER G, TURNER 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 1998(2):133.

[16]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MIT Press,1985:14.

[17]黄婉童.认知与社会: 网络新词意义建构的双重驱动[J].河南社会科学,2019(2):104.

[18]向格.“X癌”词汇构式多维考察[D].武汉: 武汉大学,2018.

[19]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94.

[20]刘坛孝,陈建生.模因理论下“山寨X”构式的衍生动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8.

[21]游玉祥.“X门”构式的语义信息及认知形成机制[J].外语研究,2011(4):45.

猜你喜欢
转喻构式压制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少年你躺枪了没?盘点《三国争霸2》三大压制